吃黑木耳中毒,7歲女孩器官衰竭!疾控中心爲黑木耳喊冤:錯不在它

7月29日,浙江金華一家三口吃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現中毒,其中7歲小女孩出現多臟器衰竭,至今還在ICU病房沒有脫離危險。

在大家轉發甚廣的微信中,在水裡浸泡了兩天的黑木耳就是中毒的罪魁禍首,把黑木耳泡在水裡是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採用的儲存方式,可這真的會導致黑木耳變成毒木耳嗎?

吃黑木耳中毒,7岁女孩器官衰竭!疾控中心为黑木耳喊冤:错不在它

今天中午,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發佈了消息,為黑木耳正名,錯的是這個家庭的衛生環境,而不是黑木耳。

首先,疾控專家們最先要確定的是中毒毒素。

步驟一:初步判定

經金華市疾控中心現場調查,結合患者中毒症狀,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專家高度懷疑為米酵菌酸中毒。

步驟二:標本送檢

此次送檢的中毒標本包括患者家中剩餘的幹黑木耳、中毒患者的血液。中毒病例相關標本送至浙江省疾控中心理化毒理所檢測。

步驟三:檢測確定

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中毒患者血液呈現米酵菌酸陽性,且存在中毒的劑量效應關係!即中毒的罪魁禍首確實為米酵菌酸。

而在剩餘的幹黑木耳中並沒有檢測出米酵菌酸!

此次也是國內首次通過實驗室確證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且與食用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有關。

米酵菌酸究竟為何方神聖?

米酵菌酸是椰毒假單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謝產物。臨床症狀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脹等,重者出現黃疸、腹水、皮下出血、驚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腦腎實質性多臟器損害症狀。

吃黑木耳中毒,7岁女孩器官衰竭!疾控中心为黑木耳喊冤:错不在它

米酵菌酸已被證明可能存在於變質的發酵玉米麵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澱粉類製品中。現有實驗證明正常的幹黑木耳中確實不含米酵菌酸。

那麼長時間浸泡是否就會產生米酵菌酸?

網絡報道由黑木耳導致中毒的案例的確不少。2010年至今,陝西西安、浙江溫州、河北常德、湖南長沙、安徽和遼寧等多地均出現因食用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導致多臟器損傷的中毒案例。

我們注意到一個關鍵詞:長時間浸泡!

這個浸泡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可口鮮美的黑木耳變成了致命的毒木耳?

實驗室回放

為了證明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到底能否產生米酵菌酸等毒素,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華市疾控中心分別在各自實驗室對中毒患者家裡剩餘的幹黑木耳開展了浸泡試驗,結果顯示:

浸泡1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檢出

浸泡2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檢出

浸泡3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檢出

浸泡5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檢出

專家說:她是吃了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後中毒的。

專家又說: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不會產生毒素。

到底哪個專家說的才是正確的?

從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的食物接觸史、中毒患者血液檢測結果和中毒症狀,可以明確此次事件確實為米酵菌酸中毒,而這個元兇確實存在女孩吃進嘴巴的黑木耳中。但是,黑木耳也很委屈:我是無辜的。

的確,通過 “涉事”幹黑木耳及其長達5天的模擬浸泡試驗,可以證明:

1、“涉事”乾製黑木耳不存在毒素米酵菌酸汙染;

2、在保持良好衛生環境的情況下,黑木耳浸泡過程中很難產生毒素米酵菌酸;

3、患者食用的導致中毒的黑木耳,推斷與其家中特定外部環境有關,比如浸泡時周邊同時存在過期變質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滌乾淨而殘留食物殘渣,而變質和殘留的食物殘渣會成為米酵菌酸形成的溫床;

4、由於這種特定的外部環境一般很難被模擬,所以普通消費者家中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時間浸泡過程中產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5、分析省內外多次發生的類似中毒案例可以發現一個關鍵詞:過長時間浸泡。因此當天短時間浸泡的黑木耳基本不會產生導致中毒的量。

綜上分析,總結為一句話:保持良好衛生環境下的家庭正常浸泡的黑木耳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最後,劃重點時間到了——

1、建議每次只短時間浸泡當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後如發現有異味或手摸感覺有粘液產生,請立即丟棄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廚房衛生環境,不留剩飯剩菜,及時洗淨餐具,不留食物殘渣。

浙大兒院重症監護室副主任葉盛也強調,杭州連日的高溫天氣,以及相對潮溼的環境,都為黑木耳所攜帶的椰毒假單胞菌滋生毒素提供了有利條件。

他表示,臭米麵、玉米麵、黑白木耳這些食物,如果儲存、加工得當,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但如果在儲存、加工過程中,受潮發黴,那就容易滋生米酵菌酸,出現致命的危險。

吃黑木耳中毒,7歲女孩器官衰竭!疾控中心為黑木耳喊冤:錯不在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米酵菌酸中毒潛伏期一般為1-3天,多數為半天到一天。患者初期僅有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情況嚴重的,可能出現黃疸、肝功能衰竭、意識不清、休克昏迷等嚴重症狀,輕者1-3天自行康復,重者可能在2-4天內死亡。

醫生提醒,一旦食用這些時候後感覺不適,應儘快醫療機構求助或自行就醫,並將就餐史告訴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