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矛盾論》深化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毛澤東的《矛盾論》深化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前言:毛澤東的著作《矛盾論》寫於1937年8月,是指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和新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思想,同時也是建設新中國的重要思想,毛澤東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來源於兩千年前的道家思想,特別是老子的《德道經》與《矛盾論》的中心思想很類似,只是老子只是闡述了這一永恆法則,並沒有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案,“無為而治”的境界太高,很多人不能理解。《矛盾論》不但再次闡述了這一永恆法則,而且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這是毛澤東對老子思想的深化和發展。

《矛盾論》精華部分摘抄如下: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 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 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辨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二)認為發展是對立的統一(統一物分成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兩個對立又互相關聯著)。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三、矛盾的特殊性

一個大的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有中國社會各被壓迫階級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有人民大眾和封建制 度的矛盾,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有農民及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有各個反動的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複雜的。這些矛盾,不 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又各各有其特點,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們從事中國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個矛盾的總體上,即矛 盾的相互聯結上,瞭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從矛盾的各個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瞭解其總體。所謂瞭解矛盾的各個方面,就是了解它們每一方面各佔何等特定的地 位,各用何種具體形式和對方發生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關係,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後,又用何種具體的方法和對方作鬥爭。研究這些問題,是 十分重要的事情。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這兩個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殘存的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農民小資產者和資 產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農民小資產者的矛盾,自由資產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法西斯主義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相互之 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都為這個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規定、所影響。

五、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問題之後,我們必須進而研究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問題。

同一性、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這些不同的名詞都是一個意思,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 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 的方面轉化。這就是所謂同一性。

毛澤東的《矛盾論》深化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六、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鬥爭性的問題中,包含著對抗是什麼的問題。我們回答說: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

在人類歷史中,存在著階級的對抗,這是矛盾鬥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無論在奴隸社會也好,封建社會也好,資本主義社會也 好,互相矛盾著的兩階級,長期地並存於一個社會中,它們互相鬥爭著,但要待兩階級的矛盾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的時候,雙方才取外部對抗的形式,發展為革命。 階級社會中,由和平向戰爭的轉化,也是如此。

七、結 論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總起來說幾句。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 的。它對於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 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 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鬥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他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他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鬥爭的存在,尤 其是在他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鬥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 主要的區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

毛澤東的《矛盾論》深化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以上是《矛盾論》的中心思想,下面將《德道經》的精華部分做一下對比:

《德道經》道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翻譯:天下人都知道“美”,是因為有“醜”的存在;都知道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有”和“無”相生,“難”和“易”相成,“長”和“短”相形,“高”和“下”相盈,“音”和“聲”相和,“先”和“後”相隨,這是世間永恆的法則。所以聖人按照道的法則去做事,悟道身行而不做言語之教。萬物形成沒有開始,過程中不會自持,有了成就不會自居。人只有不將成就自居,就不會失去成就。

由上可知:老子在《道經》第二章就揭示了世間的永恆法則,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和毛澤東《矛盾論》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矛”和“盾”是對立統一的,沒有“矛”就不會有“盾”,沒有“盾”所謂的“矛”也就會不存在,因此矛盾是對立統一。

老子意識到這個永恆法則後,在文章中多次論述這個法則,提出“無為而治”,具體做法是“道法自然”,然後達到“天人合一”,這和“天下大同”思想是一致的,只是提法比較高深,不被大多數理解。

毛澤東《矛盾論》的提法就很具體,大多數人能理解,可操作性強,並且在老子原有思想的基礎提出具體解決辦法,例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天下大同),就不能放棄“階級鬥爭”這個法寶,將革命進行到底。雖然解決方法和老子的“無為而治”形式不同,其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希望人類進入一種更高層次的文明,一個沒有剝削、壓迫、戰爭、階級對立的人類社會。

綜上所述:老子的《德道經》揭示了世間的永恆法則,毛澤東的《矛盾論》再次闡述了這一永恆法則,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理想的治國理念,毛澤東思想是具體和可操作的指導思想,兩者目的都是一樣,一個是為了實現“天人合一”的人類社會,一個是為了實現“天下大同”的人類社會,最終是為了將人類社會帶進更高層次的文明,一個沒有剝削、壓迫、戰爭和階級的理想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