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该怎么应对呢?

逆反心理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该怎么应对呢?

大约在12–16岁,少男少女们会有一段时间,总喜欢和父母 “作对”,他不让我做,我却非要做;他让我这么做,我却非要那么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现象。除一般常见的“对着干”之外,也有一些会十分“出格”,比如留长发,穿异装,做一些与众不同的“胆大妄为”的事,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说一些令人吃惊不小的话……

此时的他们,独立性增强,想摆脱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的欲望日益强烈,因受束缚而产生厌烦或冲动的情绪!虽不比犯罪让人心痛,但其所表现的言行,同样让人忧心忡忡!

为什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会出现逆反现象呢?

1.青少年表现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不愿意盲目追随成人,对同龄人往往也是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不受别人制约。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对问题的认识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2.父母全方位的监控。随着年龄的增加,开始有了自己的隐私、小秘密,不再什么事都和父母说,开始有意地疏远父母,独自把自己关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而家长对孩子不放心,于是翻查书包、偷看日记、追查电话等行为去侵犯孩子的私密空间,孩子反感父母的这些举动,认为父母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给自己,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孩子管教过严,使孩子喘不过气来,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向父母讲,用逆反行为来反抗家长,最后导致不理智行为的发生。

4.习惯于用家长式管教孩子。往往潜意识里要求孩子必须要听话,我的话就是圣旨,对孩子总是用耳提面令的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会随之增强,这个时候再把孩子像奴才一样的使来唤去,就会制造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5.每当面对自己孩子时,只要张嘴一说话,就是空嘴大道理,空洞的说教,

甚至有时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套话。这就很容易让少年反感,因为这些话他们已经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丝毫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事实上,家长所说的那些话,根本从内心深处无法唤醒孩子自尊、自立和自强的情感。

6.随意批评孩子。家长面对孩子时口无遮拦的批评,极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说家长指责最多的话,莫过于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事儿。比如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帮助孩子查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指责孩子不用功,不努力。比如接到老师的投诉,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调查真相,动动脑筋和孩子聊聊,而是一味迎合老师,批评孩子。从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该怎么应对呢?

怎么消除这种逆反心理呢?

1.批评孩子切莫伤害自尊心。

(1)分清场合和措辞。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2)批评措辞要适当,切忌“你简直不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你真笨”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3)对事不对人。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即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4)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作批评。

2.有效的沟通。

父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的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将“我讲”变“我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尊重;对孩子讲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通过语言、目光或体态表示肯定;对于孩子的错误观点不要急于纠正,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话;要理解孩子由于年龄和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想法而可能产生的偏见或者误会。

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沟通。如果孩子性格内向,父母应主动与孩子交谈,鼓励孩子谈谈学校、老师、同学,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当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父母应予以赞扬;当孩子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父母也不要急于指正,要耐心地与孩子交换看法,统一认识,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地愿意与父母交谈。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喜欢交谈,父母就应多听孩子讲,这样孩子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信任父母。

沟通,不要局限于语言的沟通,还可以采用玩游戏、听音乐、做有益的事情等方式培养亲子关系,最主要的是在沟通中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不要仅限于学业,应该拓展话题。家长应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想说什么,想听什么,感受如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沟通肯定会畅通,交流肯定会融洽。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多谈如何学做事、学共处、学做人等话题。孩子愿意听,愿意聊,就表明他已经在心里接受了家长的一些思想和观点,这样,就无须家长再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讲大道理了。

3.采用实践体验法。用实践体验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命令和口头说教有效得多。一位父亲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卖西瓜就非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儿子不高兴了:“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习。”父亲略一思量,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儿子抱着买的西瓜走,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这一体验让孩子感触颇深:“吃个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逆反心理既然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只要师长们引导得当,就会有益于培养少男少女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自强自立,有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成熟。

逆反心理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家长该怎么应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