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是什么,吃都没吃过,怎么就成 “蔬菜之王”了?

芦笋这个名字说实话,在蔬菜的名单中,我对其映像并不深。有时在超市中看到芦笋,也不知其为何物,观其光不溜秋而且修长的身段,也毫无半点将其做成美味的冲动,更何况不知道如何对其下手,方能做出一道适合本人口味的美食。所以,对于芦笋这种蔬菜,咱还真就没吃过。

芦笋是什么,吃都没吃过,怎么就成 “蔬菜之王”了?

不过,咱没吃过,并不妨碍芦笋成为“蔬菜之王”。说到“蔬菜之王”,在咱的生活中,当属大白菜莫属,不管什么时候,大白菜都是咱餐桌上的标配菜品。首先不说大白菜的营养价值高低,但就大白菜的口感,咱是百吃不厌,所以,大白菜才是咱心中的“蔬菜之王”。

言归正传,实际上,世人给大白菜的美誉是“百菜之王”,而真正的“蔬菜之王”才是今天我们要谈到的芦笋,而且还是全世界响当当的“蔬菜之王”。芦笋凭什么能够成为“蔬菜之王”?可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别说吃过芦笋了,当然不会知道其为什么是“蔬菜之王”了。

芦笋是什么,吃都没吃过,怎么就成 “蔬菜之王”了?

在中国,芦笋规模化种植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其原产地在地中海东岸及小亚细亚地区,所以,在国内尚有部分人不认识芦笋这个“蔬菜之王”也在所难免。芦笋之所以能成为“蔬菜之王”应该从几个维度来说的,首先就是其营养价值,其次才是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芦笋因其形似竹笋,所以被称之为芦笋。用以佐餐,清香味美,富有营养,所以被誉为“蔬菜之王”,还被列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据研究,芦笋含中含有大量组织蛋白、叶酸和丰富的核酸,特别是含有天门冬胺酸等九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因其具有防止癌细胞扩散的功能,对淋巴肉肿癌、膀肤癌、肺癌、皮肤癌以及肾结石等均有特殊疗效的实例,因而名声大振,声价百倍,世界各国纷纷引种栽培。

芦笋是什么,吃都没吃过,怎么就成 “蔬菜之王”了?

中国虽然规模化栽培芦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其规模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产值超过百亿以上。芦笋的市场价格远比一般蔬菜要高许多,并且其还是一年种植多年采收的“铁杆庄稼”,因此有的地方将其定位为地方特色产业和扶贫产业。

目前,在国内,芦笋已经逐渐发展形成了适宜各地不同气候条件的芦笋种植模式:

A普通大田种植模式。大田种植,也就是露天栽培。其优点是投资少、操作简易、便于机械化作业,缺点是气温和湿度条件不易控制,病害多发,出笋晚,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北方地区雨水少、气候凉爽,芦笋生产多采用普通大田种植模式,而在南方地区夏季雨水多,气温高,露地栽培容易发生病害,因此很少采用。

芦笋是什么,吃都没吃过,怎么就成 “蔬菜之王”了?

B设施栽培种植模式。目前芦笋的设施栽培种植已经较为普遍了,主要有小拱棚栽培、棚室栽培、日光温室假植促成栽培等形式。小拱棚栽培是在早春利用塑料小拱棚增温保温,促进嫩茎提早萌发的一种栽培形式,比较适合个体农户。

C风沙化土地种植模式。芦笋根系发达,根深可达 3.5m,横向生长半径可达 1.5m,根茎向水平方向膨大形成庞大的鳞茎盘,利于储藏水分,针状拟叶,蒸发作用弱,因此比较耐旱。所以,芦笋既可以用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产生巨大的社会生态效益,同时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过,这种种植模式目前尚在示范阶段。

芦笋是什么,吃都没吃过,怎么就成 “蔬菜之王”了?

芦笋这种菜,因其质地鲜嫩,水分含量多,采后呼吸作用强,常温下不易储藏,易失水、黄化、老化,降低商业价值。而若果要让其成为市场上急需种类多样化并能常年稳定供应的话,只有将其进行加工,比如速冻芦笋、芦笋罐头、芦笋精等等。

文|山魈

欢迎订阅农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