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不打貿易戰!原油、LNG、乙烷、丙烷等能源合作大有可爲

中美不打貿易戰!原油、LNG、乙烷、丙烷等能源合作大有可為

中美兩國19日在華盛頓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聲明內容如下:

根據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的指示,2018年5月17日至18日,由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領的中方代表團和包括財政部長姆努欽、商務部長羅斯和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等成員的美方代表團就貿易問題進行了建設性磋商。

雙方同意,將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為滿足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和促進高質量經濟發展,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這也有助於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

雙方同意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美方將派團赴華討論具體事項。

雙方就擴大製造業產品和服務貿易進行了討論,就創造有利條件增加上述領域的貿易達成共識。

雙方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同意加強合作。中方將推進包括《專利法》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工作。

雙方同意鼓勵雙向投資,將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

雙方同意繼續就此保持高層溝通,積極尋求解決各自關注的經貿問題。

正在對美國進行訪問的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表示,此次中美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

劉鶴說,中美雙方將在能源、農產品、醫療、高科技產品、金融等領域加強貿易合作。這既可以推動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的需要,也有利於美方削減貿易赤字,是雙贏的選擇。同時,雙方還將繼續加強相互投資和深化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合作。這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全球經濟貿易的穩定繁榮。

聯合聲明中提出的中國擴大從美國進口兩大重點領域——農產品和能源,其實是符合雙方共贏原則的。受益於頁岩氣革命,美國近年來已從世界能源最大進口國,轉變為世界主要能源出口國之一,不僅天然氣,原油產量也不斷攀升。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中美貿易達成共識,將能源貿易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中美雙方能源市場的互補性增強,未來能源合作的潛力進一步增加。未來中國將擴大對美國原油、LNG、乙烷、丙烷等能源產品的進口,並深刻地影響國內能源格局。

2017年11月,特朗普總統訪華時,中美雙方能源企業簽訂了總價值超過1600億美元的能源合作協議,主要項目包括:一是中國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國能)與西弗吉尼亞州簽署《頁岩氣全產業鏈開發示範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向西弗吉尼亞州的頁岩氣、電力和化工生產項目投資837億美元;二是中國石化、中投海外、中國銀行和阿拉斯加州政府、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公司(AGDC),共同簽署了中美聯合開發阿拉斯加LNG項目諒解備忘錄(MOU),涉及金額430億美元;三是山東南山集團與美國乙烷公司簽署《乙烷購銷協議》,金額260億美元;四是中國石油與切尼爾能源公司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切尼爾能源有限公司關於LNG長約購銷的諒解備忘錄》,金額110億美元。

這些協議雖然表現為框架協議或者諒解備忘錄的形式,並不具有正式的法律約束力,但也表明雙方對於加強能源領域的合作具有高度的共識。

中美不打貿易戰!原油、LNG、乙烷、丙烷等能源合作大有可為

原油

自2016年美國恢復原油出口以來,頁岩油氣的繁榮在相當程度上幫助美國抵消了與中國日益擴大的貿易逆差。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原油即出現快速增長。

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原油8165萬桶,佔美國出口總量的20%,價值量近40億美元,2017年已經進入我國原油進口前十,美國原油出口保持增長之勢,不出意外我國從美國進口量也將繼續放大。

據中國石化公司消息,2017年,中國石化旗下公司進口美國原油數量為557萬噸,佔到全年美國原油出口總量的10%左右,是亞太地區最大的美國原油貿易商,預計2018年中國石化進口美國原油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進口總量有望突破1000萬噸。截至目前,中國石化系統內已有十多家煉廠加工美國原油,對實現原油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和經濟性替代發揮了積極作用。

LNG

根據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要由2015年的5.9%提高到2020年的10%,2030年要爭取達到15%左右,增長空間很大。

2017年,我國從土庫曼斯坦、澳大利亞、卡塔爾、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進口天然氣94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6.1%。顯然,進口量尚不能滿足國內如此大體量的需求,氣荒依然存在。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介紹,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佈的《2018年度能源展望》預計,美國天然氣產量將在2020年達到9200億立方米,2030年達到10700億立方米,2040年達到11400億立方米。美國天然氣產量大幅提升,正驅動美國從天然氣淨進口國向天然氣淨出口國轉變。

EIA日前發佈2017年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的數據:2017年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平均為50億立方英尺/天(合517億立方米/年),比2016年增長16億立方英尺/天(+46%),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僅次於日本(平均110億立方英尺/天,約合1137億立方米/年)。綜合而言,中國天然氣進口占中國天然氣消費的40%,而液化天然氣佔天然氣進口量的50%以上。

EIA預計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氣化能力到2021年將達到112億立方英尺/天(合1158億立方米/年)。2017年從美國進口量達1030億立方英尺(29.2億立方米),而2016年進口量為172億立方英尺(合4.9億立方米),一年增幅達6倍。目前中國是美國天然氣的第三大進口國,僅次於墨西哥、韓國。

阿拉斯加州州長Bill Walker已經在尋求中國融資,以達成430億美元的出口LNG的協議。

“當然,儘管我國有巨大的天然氣進口需求,美國也有可觀的出口潛力,但中美兩國相隔較遠,能否大幅提升天然氣合作規模,也要看後續LNG項目的經濟性水平。” 王仲穎說。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對從美國進口LNG持積極歡迎態度,他表示,我國能源已度過以總量短缺為主要矛盾的時代,但現在優質能源還是短缺明顯的,特別是綠色低碳的能源。在化石能源裡,中國的天然氣比例很低,大大低於工業化國家的水平。現在能夠用上天然氣的,民用都不能滿足。不要說農村,就連城市都沒有很好的天然氣供應系統。工業就更是如此,天然氣屬於稀缺類。不管是民用還是工業用途,中國的天然氣需求都是“有多少,用多少”。

乙烷

我國將乙烷制乙烯作為傳統路線制乙烯的有益補充,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目前,乙烷裂解制乙烯在項目投資和運營費用方面,相比傳統路線都顯現出經濟優勢。美國頁岩氣革命導致乙烷價格相對較低,而且具有一定的出口量。中國的乙烯70%以上是由石腦油裂解。按照目前油價低位情況下的原料價格,乙烷路線乙烯成本價格仍比石腦油基的乙烯綜合成本價格低20%~30%,因此用進口乙烷在中國生產乙烯及乙烯下游產品,可獲得豐厚的利潤。

2017年國際布倫特原油價格平均價為54.7美元/桶,美國乙烷全年平均價約183.8美元/噸,而國內華東甲醇全年平均價約2776元/噸。以此為基礎,測算石腦油裂解、進口乙烷裂解、甲醇制烯烴三種路線噸烯烴完全成本(不含稅)分別為4743元/噸、3511元/噸和6994元/噸。因此按照目前的Mont Belvieu乙烷價格和海運費水平,進口乙烷裂解制乙烯具備較強的成本優勢。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呈現逐步抬升趨勢,烷烴路線的成本優勢將更加凸顯。

有消息稱,國內已有23個乙烷制乙烯的意向項目在申報國家發改委示範項目。這23個項目產能粗算合計約3500萬噸/年,一旦全部投產,每年將消耗高達4600萬噸的乙烷原料資源。而目前有多少乙烷能夠出口中國尚不明確。

當前,國內已公佈乙烷制乙烯項目規劃的企業有多家:一是新浦化學110萬噸/年輕烴綜合利用項目;二是南山集團200萬噸乙烷制乙烯項目;三是聚能重工在錦州的200萬噸乙烷制乙烯項目;四是陽煤集團在青島董家口的200萬噸/年乙烷綜合利用項目;五是新疆廣匯、浙江桐昆等企業在大連長興島的260萬噸/年乙烷裂解制乙烯項目;六是衛星石化在連雲港的250 萬噸乙烷裂解制乙烯項目;七是中石油在巴州庫爾勒石油石化產業園佈局建設的塔里木油田乙烷制乙烯項目,包括60萬噸/年乙烯裝置等;八是天津渤化100萬噸/年乙烷制乙烯項目;九是廣西投資集團在欽州的100萬噸/年乙烷制乙烯項目。以上項目規劃的乙烯總產能為1150萬噸/年,所需要的乙烷產能大約為1500萬噸/年。

此外,還的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分公司長慶乙烷制乙烯項目(陝西榆林市)、緣泰石油在福建福清市規劃260萬噸/年乙烷制乙烯項目以及永榮控股在莆田石門澳150萬噸乙烷制乙烯項目等。

丙烷

截止2018年3月,全球共有27套PDH裝置正在運營(含混合脫氫裝置),全球產能約1250萬噸。其中,中國目前已有8套合計467萬噸/年的純PDH 裝置在運行,主要集中在華北、華東地區,華南地區的福建省有兩套裝置中景石化和中江石化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各投放了35萬噸的PP產能,相對應的PDH產能仍未完工。

這也就是說,我國一年需要消耗的進口丙烷數量為467*1.2=560.4萬噸。與此同時,山東地區還有4套四套MDH裝置共84.5萬噸產能(主要是神馳化工、齊翔騰達、東明石化、京博石化)。這四家公司使用LPG原料(丙烷/丁烷混合物)生產丙烯和丁烯。這些MDH裝置通常被進一步整合到MTBE生產中。與純PDH裝置相比,這些MDH裝置中的許多裝置可以使用國有原料。

總的來說,中國的PDH產能為551.5萬噸,約佔全球產能一半。而受益於頁岩氣革命、大力推動原料輕質化的美國,僅在2010年、2015年各投放了1套PDH裝置,第三套裝置在2017年11月才完成投放。根據公開信息統計,美國目前在建或已經宣佈建設計劃的丙烷脫氫項目共有 4個,全部位於南部的得克薩斯州。

IHS 預計到2020 年,北美丙烷脫氫制丙烯裝置年產能將達 450 萬噸,包括 Flint HillsResources 年產 66 萬噸裝置,陶氏化學年產 75 萬噸裝置,奧升德年產117 萬噸裝置和 FPC 年產 60 萬噸裝置等,若美國 PDH 裝置的產能投放成功,則可帶動丙烷需求450*1.2=520 萬噸/年。

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環保調控升級、產業格局變化帶來的天量需求,2013年以來我國進口的丙烷數量逐年提高。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7年我國進口數量分別為245、475、855、1160、1337萬噸,漲幅驚人,我們預計2018年丙烷的進口量依舊維持兩位數的增長。

與中國丙烷進口高度依賴中東和美國不同,美國丙烷出口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相對而言並不高。以最近三年為例,2015年到2017年美國分別有269、325、337萬噸丙烷出口給中國,佔美國丙烷出口比例僅為14.9%、13.80%、13.27%;而這三年裡來源於美國的丙烷佔中國丙烷進口比例分別為31.51%、28.04%、25.25%。EIA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7年美國的丙烷出口量高達為887、1243、1807、2355、2658萬噸。

這也就是說,美國出口的丙烷體量越來越大,儘管中國消化的數量逐年增加,但美國新增的丙烷出口大部分還是給全球其他地區消化了,這部分新增需求主要是在歐洲和東亞。實際上,東亞地區如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也在大力興建烯烴轉化和PDH等裝置。特別是韓國,其 2015 年丙烷脫氫和烯烴轉化裝置產能已經達到 110萬噸,2016 年至今其規劃擴產的產能直接翻倍。所以隨著中美兩國的大量 PDH 裝置不斷上馬,以及日韓臺灣的需求提升,整體丙烷的需求將快速增加。

(資料來源 新華社中國能源報 中國石化 中國化工報 中化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