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微”大有可為

朱永華

新年伊始,李克強總理接連考察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普惠金融部。在隨後的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的力度,進一步採取減稅降費措施,運用好全面降準、定向降準工具,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

市場經濟體系從來就是多元並存的生態,“大塊頭”有“大塊頭”的優勢,“小個子”自有“小個子”的價值。在市場發達成熟的國家和地區,中小型企業一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存在,既為大企業提供上下游配套服務,也履行著大企業難以顧及的民生領域的製造服務功能。

在當前我國經濟大勢下,關注“小微企業”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脫虛向實、高質量發展、創新創業等大政策同向而行的。李克強總理曾多次強調,小微企業是就業巨大的容納器,事關中國經濟的活力與繁榮;從長遠看,通過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堅定企業發展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不僅是大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支撐,而且往往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先鋒,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中國經濟的未來。小微企業對市場高度敏感,不僅可以發揮出“船小好調頭”的優勢,通過定製化生產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也為大企業提供具有價格優勢的配套,提高大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找準自己的定位,實現自身的價值,“小微企業”也可以做強做好。

政策與市場的風向標下,政府部門和相關行業都應有思維和機制上的合理調整。引進大項目、服務大企業能夠快速拉昇多方面的指數,創造看得見的“顯績”,但是扶植、搞活一批“小微”或許更能體現一地的市場發育水平和營商環境,政府部門理應下足功夫。

對於相關行業來說,扶持“小微”,既是“講政治”的體現,也能尋求自身新的增長點。做“小微”企業的配套服務是“精細活”。小微企業規模小、數量多,不像大企業、大行業那樣看起來輕車熟路,還有很多新“面孔”,需要更多精力去學習、瞭解,控制可能存在的未知的風險,但是正因為如此,“差異化競爭”“做一般人不願意做的”業務,不正是成就事業、創造價值的思維路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