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倒闭潮之一:“大豆之王”的陨落,谁是压死民企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豆之王”、“山东首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这所有的一切都随着一纸破产重整裁定书而灰飞烟灭。

7月20日,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公布了山东晨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晨曦”)破产的民事裁定书。该裁定书指出,山东晨曦已于4日前以其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山东晨曦成立于1999年,以石油化工、粮油加工、国际贸易、文化旅游为主营业务。曾因大豆贸易量最高曾占全国的近10%而被称为“大豆之王”,也曾连续7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董事长邵仲毅更是以190亿元的身价成为《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的山东首富。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邵仲毅此前曾炮轰银行只顾赚钱,从实体经济抽血。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是打破垄断,让国企和民企公平竞争。 如今,这家曾经最大的大豆进口商就要灰飞烟灭了,不胜唏嘘。那么,原因何在?

民营倒闭潮之一:“大豆之王”的陨落,谁是压死民企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 由来已久的资金困境

事实上,山东晨曦集团资金困境由来已久。

据董事长邵仲毅透露,“2013年,银行突然抽走了晨曦集团19亿元流动资金,使得企业一度面临非常艰难的境地。”虽然随后经过多方协调这一问题初步解决了,但让山东晨曦元气大伤。

雪上加霜的是,在2014年震惊行业的大豆违约风波后,晨曦集团在银行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从年中开始,银行陆续通过让其提前还款、贷款到期后减少放贷额度等方式,逐步减少了晨曦集团的贷款,与上一年度相比企业总贷款数量减少了1/3左右,银行这种高速度的“抽血”,导致邵仲毅十分焦虑。

为了摆脱资金压力,同年8月10日,晨曦集团被迫发行20亿短期融资券。

不过,资金链依旧紧张。

2015年下半年,山东晨曦曾拖欠员工工资四成,补发工资要分三批发放。

2016年下半年,民生金融租赁、交银金融租赁、农银金融租赁等公司采取诉讼等形式向晨曦集团追讨相关债务:民生金融租赁要求冻结山东晨曦及旗下海右石化等7700多万元银行存款;交银金融租赁要求支付2.97亿元损失及利息;农银金融租赁称,截至2016年9月20日,海右石化应付租金与罚息超过1.15亿元。

2017年3月5日,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邵仲毅指出金融改革,尤其银行业改革对于实体经济摆脱现阶段“贫血”的困境尤为重要。希望金融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肩负起经济命脉的使命和责任。

|| 两大主营业务遭遇重创

祸不单行,除了上述资金方面的问题,山东晨曦的两大主营业务——石油化工和大豆贸易也遭遇重创。

据悉,2016年初福布斯富豪榜给邵仲毅算出190亿身价,也就是山东省首富的时候,每吨原油的加工利润尚有900元人民币。而2018年以来,地方炼油已经有很多处于亏损状态。

路透社今年6月的报道显示,已有近40%的中国民营炼厂处于亏损,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按照一种统计口径,6月地方炼厂处理每吨原油平均亏损约300元人民币。

从原油价格表现上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原油价格明显升高,对地方炼化企业很不利。

至于大豆贸易,需求和利润都大幅下降。因为猪肉价格下跌,饲料需求下滑,生产油料和豆粕的压榨企业都减少了大豆的采购。并且中美贸易战爆发后,大豆、化工品等进口商品税率提升至25%,在此之前,我国对自美国进口的大豆关税仅为3%。

至此,山东晨曦集团“双油”主业均遭重创,盈利无望。

|| 人民币贬值压缩了套利空间

行业数据显示,2013年大豆的融资性进口约占进口总量的17%。达到1100万吨。到了2014年,人民币汇率下降,这进一步导致大豆贸易融资的套利空间被压缩,作为融资抵押品的大豆,挑战空前。

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山东晨曦一直以来都是以人民币汇率投机为主,做贸易则为辅。2012年山东晨曦开始进口大豆,也是其人民币汇率行为投机的开始。2014年人民币贬值对其造成了第一波的冲击,而近期的中美贸易战提升了从美国进口大豆的关税和人民币再次贬值成为其被压垮的“最后的一根稻草”。

另一接近事件的人士对媒体指出,“近两年人民币优势不显著,加之外管局更加严格的管理,之前滥用大豆进行贸易融资的行为已经很少了,2015后,个别继续再这么操作的企业也是因为仍有融资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