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武漢電視問政「期中考「各區負責人現場答題

武漢市副市長徐洪蘭說,優化營商環境要敢於揭短亮醜,電視問政就是暴露問題的平臺。“藉助這個平臺,把營商環境‘腸梗阻’查出來,刀刃向內,直面問題。”她認為,企業對營商環境感受最敏銳,政府部門要經常聽企業心聲,對標國際國內一流環境,在放管服改革上下更大功夫,為武漢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支撐。

每年兩度舉辦的武漢電視問政,在夏天如約而至,麻辣“開考”。8月8日,2018年電視問政“期中考”首場拉開帷幕,各區主要負責人現場“答題”。圍繞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問政短片曝光了不少簽約企業落地難的痛點。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6日,武漢區級投資完成4315.5億元,佔年度目標的54.1%。有10個區超過或達到目標進度。投資按時序完成進度,是否意味著項目落地進展順利?

短片曝光,與東西湖區簽約的武漢北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面臨“我的土地難做主”的煩惱。企業原計劃去年6月開工、今年6月投產,然而,隔壁一家物流企業佔用項目紅線區域修築道路,使項目無法按期建設。該公司負責人多次向區規劃局、慈惠街辦事處反映,得到答覆是讓其與違建方自行協商。“我們等不起了,同期拿地的還有一個項目在溫州,早就封頂了。”這位負責人很無奈。

今年1月,武漢順鮮科技公司投資1.2億元,拿到黃陂區灄口街長松村40.5畝土地,用於建設廠房。半年過去了,這塊已出讓的園區用地一片荒蕪,周邊連道路都沒有連通。據瞭解,截至7月31日,灄口街還沒有啟動這片土地的徵收程序。

有的企業盼開工,有的則是路不通。東風雷諾一期項目2016年投產,2年多過去了,公司南門的環線道路還在施工,僅有半邊道路供員工上下班。公司負責人說,路打通不了,大門都沒法開。“看了短片有些擔憂,一些不該存在的現象還是發生了,超乎我的想象。”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點評,如果引進落地的企業遇到這樣的情況,對武漢整體的招商引資影響很不好,各個區應該深度反思。

現 場 答 卷

营商环境|武汉电视问政“期中考“各区负责人现场答题

圖為:2018年武漢電視問政“期中考”首場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等”這個字,成為今年武漢首場電視問政的“關鍵詞”。承諾的惠企補貼,企業等了5個月仍沒回音;建設規劃許可證裡的一張報告,企業要等一年之久,這還只是並聯審批中的一環;按規定企業跨區遷移只需一週,然而有家企業卻等了半年還沒辦完。8月8日晚,武漢電視問政現場曝光了這些令企業“頭痛”的問題。

惠企補貼讓企業等得好心焦

2017年5月,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印發《促進產業集聚辦法》,每年拿出18.6億元獎勵企業,被稱為開發區“黃金三十條”。

該《辦法》出臺一年多,兌現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武漢菲亞姆電氣有限公司2017年度產值、投資等指標,符合“黃金三十條”的規定,公司於2018年3月申請補貼135萬元。近5個月過去了,補貼仍然沒下文。公司負責人說:“給我們的解釋是,還在彙報,需要耐心等待。”

按“黃金三十條”規定,武漢開發區經信局負責彙總報送企業信息,區財政局負責補貼的審核和發放。該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解釋,今年是第一次做,具體兌現情況還沒有統計。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政策兌現需要多個部門協調,由於缺乏經驗,實施不夠暢通。

武漢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彭浩表示,“黃金三十條”真實有效,堅決兌現。他坦承,政府相關部門在實施政策兌現的過程中,換位思考不夠,把問題和麻煩留給了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強化服務意識。

江漢區區長李湛建議,出臺惠企政策時,可先進行內部流程測試,內部流程理清楚,對外實施起來就會更加順暢。

項目審批耗時長

1年辦不下規劃許可證

短片曝光,武漢市今年調研發現,企業反映較為集中的是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時限較長。巡查員抽取2016年到2017年中心城區101個已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的項目,發現截至2018年7月底,已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項目只有30個,不足1/3,平均耗時147個自然日;有45個項目至今沒拿到兩證,平均已耗時328天;另有26個項目只拿到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耗時較長原因之一就是協審,由於涉及消防、園林、供電等10多個部門,各部門間缺乏溝通協調。某地產企業從2017年5月開始向市城建圖審辦、市公安消防、市園林等部門發出工作聯繫函,其中園林協審意見2017年12月回覆,耗時200多天,市國土資源和規劃信息中心的指標校核報告更是花了近一年才完成。

對這一問題,武漢市規劃局局長盛洪濤表示,要簡化審批環節,調整審批程序,縮短“審批鏈條”。目前正在開展並聯審批研究,預計9月可改革到位。

推進並聯審批,還需網絡“多跑路”。武漢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主任張貴達介紹,今年4月已啟動全市政務服務“一張網”建設,打通各個部門數據,實時共享。本月可形成市級框架體系,年內可連通到區、街道、社區。

電視問政特約評論員郭靜認為,企業審批難,難在“婆婆多”。“如果每個部門都把自己當成企業的婆婆,小媳婦的日子很難過。”郭靜說,武漢今年成為國家試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要縮短一半。如何達到國家要求?她認為,政府部門要把自己當公僕,當“店小二”,樹立“誰批得快誰最牛”的政績觀,讓企業審批不再等待漫長。

企業同城跨區遷移

為何遲遲不給辦理

一家企業從武昌區遷移到臨空港經濟開發區需要多久?按照正常程序辦理,大約需要一週。但湖北航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花了半年,還沒把遷移註冊程序辦完。

湖北航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於2009年12月落戶武昌區,10年累計納稅過億元。2017年10月,其北京總公司與武漢臨空港經開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要求湖北公司遷往臨空港經開區,便於承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今年1月,企業向武昌區行政審批局提出變更登記申請,該局不予受理。

7月12日,武昌區行政審批局書面回覆稱:武昌區對該公司的成長髮展付出不少心血,在感情上難以割捨該企業的遷離。同時隨著該企業的遷離,相關稅收也會隨之遷出,對武昌區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損失,希望該企業繼續留在武昌。

武昌區區長餘松表示,這家企業是在武昌區成長起來的,很難割捨。“在我們區,他們屬於存量企業,到了別的區,就屬於新招商企業,政策也不一樣。企業追求政策紅利,可以理解。我們真誠向企業道歉,將馬上為企業辦理遷移手續。”

東西湖區區長彭濤認為,招商引資是政府的任務之一,但企業也有自主選擇權,區域資源競爭是常態,關鍵要形成對城市發展的合力。

武漢市政協委員趙凱表示,企業遷移是正常現象,政府不應阻撓,“區政府應該有更大的格局,企業跨區遷移,還是在武漢,仍然能為武漢發展做貢獻。”“培育多年的企業要遷移,好比是姑娘大了要嫁人。”特約評論員郭靜認為,武昌區為企業發展付出了心血,現在企業要遷移,並不是因為對營商環境不滿,作為政府,不光要算小賬,還要算大賬,可以考慮就企業跨區遷移建立財政補償機制,化解矛盾。

中企君薦讀

----------------------------------

本文選自《武漢日報》。編輯:血色白玫瑰。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覆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為已任。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zgqybnews,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