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真的是建立在無爲而治上嗎?來看漢初對秦朝法律的繼承

出於課本印象,大多數人都覺得漢初文景之治的繁榮是建立在君主信奉道家,採取與民休息的立國政策的基礎上。嚴格來說,這句話只能算四分之一對...第一,道家從來不等於無為而治,第二,漢初的與民休息只能說是相對秦國而言,事實恰恰相反,漢初的統治者完美的承襲了秦國的“法治”思想與刑罰制度,這才是漢初國力復甦的真正原因。

文景之治真的是建立在無為而治上嗎?來看漢初對秦朝法律的繼承

一切都得從這個男人說起...

劉邦入關的約法三章一直為眾人津津樂道,當年劉邦進入咸陽後,深感秦國法律過於苛刻,為挽救黎民於水火之中,宣佈從此廢除秦國苛法,一切從簡: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嗯嗯,這就是大家熟悉的約法三章的故事,聽起看來很美好,似乎劉老爺做了件大好事,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事實證明,約法三章這一套,只能適用於小國寡民以及戰爭年代的粗糙統治,一旦天下太平,問題就暴露了,漢書的刑法志這麼跟我們描述了當時的情景,——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

法律出問題了怎麼辦,改唄。但是要知道跟劉邦一起創業的那群小夥伴們,學歷都不怎麼樣,劉邦自己不說了,樊噲是個屠狗的,灌嬰是個小販,也就蕭何當過基層公務員,有點經驗,但是蕭何也不能變出一套法律啊,於是就開歷史倒車,把秦律抄抄抄,再加點自己東西就完事了,這就是漢朝《九章律》的誕生,《九章律》是在秦律基礎上增加了戶、興、廄三篇,

可以說,漢初的法律並不比秦朝簡單,甚至更為複雜。

文景之治真的是建立在無為而治上嗎?來看漢初對秦朝法律的繼承

半路出家的法律專家蕭何

再談道家的無為,這個就有點意思了,說道家“無為”是司馬遷他爹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旨》的原話,可惜世人只記得,前面這句“無為”,不記後面的“無不為”,司馬談這麼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並至,使各自明也.這就是說,君主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無為。

司馬談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算是說,道家那一套,理論基礎是“無”,實踐方式是“因循”,沒有一定的規律,前人做得已經很好了,我們沒必要再搞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這就是“無為”,但是我們還得把前人的那一套,做好,這就是“無不為”。同時君主呢,應該無為,好好遵守前人的規矩,不要事事操心,交給下面的臣子做就可以了,這就是君主的“無為”。

文景之治真的是建立在無為而治上嗎?來看漢初對秦朝法律的繼承

司馬談:你們為什麼不把我寫的文章看完

所以,漢初的繁榮是建立在對秦朝體制的繼承與發揚與相對於秦較少的“折騰”之上的,既非所謂的無為而治也非憑空想象的漢朝特色體制建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