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的科普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 A 组病毒感染所致,高危人群主要是 1~7 岁的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 4~7 月为发病的高峰期。潜伏期约为 2~4 天,常突起发热,热度高低不一,最高可达 40℃ 以上,一般持续 2~4 天,偶可引起热性惊厥。疱疹破溃后会引起咽峡部疼痛或甚「满嘴疼痛」、厌食或拒食,可伴有流涎、呕吐、头痛、腹痛或肌肉痛等症状。


在大多数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的,呈自限性,自然病程一般为 4~6 天,很少会持续 2 周,偶尔会并发腮腺炎。

然而,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除了柯萨奇病毒 A 组(1~10、12、16、22 型,其中 A16 也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凶)外,可能还有 B 组 1~5 型(相对少见)和埃可病毒 3、6、9、16、17、25、30 型参与其中。台湾的研究还发现约 10% 儿童发生症状性 EV71 感染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而 EV71 是重症手足口病(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极恶元凶。

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重叠交集之处。但是,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并不一定都可以导致手足口病,而手足口病不一定都有疱疹性咽峡炎。

然而,部分手足口病的确可能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而至始至终就是没有出现皮疹。从这个角度来说,疱疹性咽峡炎可能就是手足口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卫生部的指南明确指出: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如果没有出现皮疹而仅有口腔疱疹的,诊断考虑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在此基础上又出现皮疹了,则诊断为手足口病。

那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需要鉴别吗?可能鉴别的意义并不大,但建议疱疹性咽峡炎都按手足口病来对待处理,因为,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一样,传染性太强,而且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不论是携带者和患者都可成为传染源,虽然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但亦可因间接经手、毛巾、水杯、衣物、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医疗器械等传播,流行很快,故多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中造成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暂无特效疗法,病程多呈自限性,做好健康宣教,一般对症处理即可,最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早期识别重症病例!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 3 岁以下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及早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

(1)持续高热:体温(腋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或高热持续>48 h;

(2)神经系统异常: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易惊、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肌阵挛、颈项强直、眼球震颤、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可能会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正常,如安静状态下(体温正常时)5 岁以上儿童>30 次 / 分钟、1 岁~5 岁>40 次 / 分钟、2 月~12 月龄>50 次 / 分钟、新生儿~2 月龄>60 次 / 分钟视为呼吸增快,则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 秒)等;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常规中白细胞(WBC)值超过 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 8.3 mmol/L。

疱疹性咽峡炎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但传染性很强,流行很快,可视为一种非流感却神似流感。疱疹性咽峡炎不一定就是手足口病,但也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时刻应提高警惕,提高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能力。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1.持续高热不退。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5高血压。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但对一些非典型的手足口病患儿,尤其在手足口病流行早期,上述早期识别体征外,必须高度警惕以发热、呕吐或发热、气促(无咳嗽及其他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患儿,特别注意发病3天内的男性患儿,有条件的争取头颅磁共振或CT检查,排外脑干脑炎,及随后出现的肺水肿、肺出血,若出现肺出血,抢救成功率非常低。故对高度可疑患儿必须留院观察4-5天,争取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动态进行胸片检查(有气促情况的患儿1小时1次)。对此类患儿或EV71阳性感染的有、无皮疹的患儿虽未达到指南的7个体征,除严密观察外,必要时可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如甲强龙、静脉丙球,甘露醇等),要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准备,一旦出现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心率增快,肺部听诊出现干湿罗音,可能已发生肺水肿或肺出血应立即气管插管及相应的急救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疱疹性咽峡炎的科普

疱疹性咽峡炎的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