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咽峽炎的科普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皰疹性咽峽炎主要由柯薩奇病毒 A 組病毒感染所致,高危人群主要是 1~7 歲的小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 4~7 月為發病的高峰期。潛伏期約為 2~4 天,常突起發熱,熱度高低不一,最高可達 40℃ 以上,一般持續 2~4 天,偶可引起熱性驚厥。皰疹破潰後會引起咽峽部疼痛或甚「滿嘴疼痛」、厭食或拒食,可伴有流涎、嘔吐、頭痛、腹痛或肌肉痛等症狀。


在大多數情況下,皰疹性咽峽炎預後良好的,呈自限性,自然病程一般為 4~6 天,很少會持續 2 周,偶爾會併發腮腺炎。

然而,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病毒除了柯薩奇病毒 A 組(1~10、12、16、22 型,其中 A16 也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兇)外,可能還有 B 組 1~5 型(相對少見)和埃可病毒 3、6、9、16、17、25、30 型參與其中。臺灣的研究還發現約 10% 兒童發生症狀性 EV71 感染也可表現為皰疹性咽峽炎。而 EV71 是重症手足口病(可能會發生嚴重的腦幹腦炎和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極惡元兇。

可導致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重疊交集之處。但是,可以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病毒並不一定都可以導致手足口病,而手足口病不一定都有皰疹性咽峽炎。

然而,部分手足口病的確可能只表現為皰疹性咽峽炎,而至始至終就是沒有出現皮疹。從這個角度來說,皰疹性咽峽炎可能就是手足口病的一種特殊類型,我國衛生部的指南明確指出:無皮疹病例,臨床不宜診斷為手足口病。如果沒有出現皮疹而僅有口腔皰疹的,診斷考慮為皰疹性咽峽炎,如果在此基礎上又出現皮疹了,則診斷為手足口病。

那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需要鑑別嗎?可能鑑別的意義並不大,但建議皰疹性咽峽炎都按手足口病來對待處理,因為,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一樣,傳染性太強,而且傳播途徑多種多樣,不論是攜帶者和患者都可成為傳染源,雖然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但亦可因間接經手、毛巾、水杯、衣物、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醫療器械等傳播,流行很快,故多在託兒所、幼兒園等幼托機構中造成流行。

皰疹性咽峽炎暫無特效療法,病程多呈自限性,做好健康宣教,一般對症處理即可,最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早期識別重症病例!

具有以下特徵,尤其 3 歲以下的患兒,有可能在短期內發展為危重病例,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最好及時就診,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和及早予以相應的處理措施。

(1)持續高熱:體溫(腋溫)>39℃,常規退熱效果不佳,或高熱持續>48 h;

(2)神經系統異常:精神萎靡、嗜睡、嘔吐、頭痛、易驚、情緒激動或煩躁不安、肢體抖動或肌陣攣、頸項強直、眼球震顫、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極個別可能會出現食慾亢進;

(3)呼吸異常:呼吸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正常,如安靜狀態下(體溫正常時)5 歲以上兒童>30 次 / 分鐘、1 歲~5 歲>40 次 / 分鐘、2 月~12 月齡>50 次 / 分鐘、新生兒~2 月齡>60 次 / 分鐘視為呼吸增快,則需警惕神經源性肺水腫;

(4)循環功能障礙: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或減慢、血壓升高、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2 秒)等;

(5)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血常規中白細胞(WBC)值超過 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出現應激性高血糖,血糖大於 8.3 mmol/L。

皰疹性咽峽炎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但傳染性很強,流行很快,可視為一種非流感卻神似流感。皰疹性咽峽炎不一定就是手足口病,但也可認為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手足口病,時刻應提高警惕,提高早期識別重症病例的能力。

重症病例早期識別特徵(尤其3歲以下的患者):1.持續高熱不退。2.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末梢循環不良。5高血壓。6.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7.高血糖。但對一些非典型的手足口病患兒,尤其在手足口病流行早期,上述早期識別體徵外,必須高度警惕以發熱、嘔吐或發熱、氣促(無咳嗽及其他呼吸道症狀)為首發症狀的患兒,特別注意發病3天內的男性患兒,有條件的爭取頭顱磁共振或CT檢查,排外腦幹腦炎,及隨後出現的肺水腫、肺出血,若出現肺出血,搶救成功率非常低。故對高度可疑患兒必須留院觀察4-5天,爭取完善相關輔助檢查和病原學檢查,動態進行胸片檢查(有氣促情況的患兒1小時1次)。對此類患兒或EV71陽性感染的有、無皮疹的患兒雖未達到指南的7個體徵,除嚴密觀察外,必要時可早期進行有效的干預治療(如甲強龍、靜脈丙球,甘露醇等),要有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準備,一旦出現呼吸急促、面色發紺、心率增快,肺部聽診出現乾溼羅音,可能已發生肺水腫或肺出血應立即氣管插管及相應的急救措施,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皰疹性咽峽炎的科普

皰疹性咽峽炎的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