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前世,爲什麼我一點都回憶不起來?

如果有前世,為什麼我一點都回憶不起來?

@索達吉堪布 | 雲南大學問答

2014年7月

問:如果有前世,為什麼我一點都回憶不起來?

答:過去發生的事,我們不一定都能記得起來,比如一兩歲時的經歷,現在心中一片迷糊,再比如一週前的早飯,現在也不一定記得吃了什麼。雖然記不起來,但是這些肯定存在過,所以回憶不起前世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另一方面,世上能夠憶起前世甚至記憶猶新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人中有些是宗教徒,有些則不是。

我們學院的慈誠羅珠堪布寫過一本書《前世今生論》,最近出版時名字是《生命的真相》,書中列舉了大量的現代案例,並運用科學推理以及佛教教理,證實了前後世的真實不虛。

所以,不能以回憶不起而否認前世的存在,因為我們的覺知能力畢竟有限。

問:佛教如何看待時間和空間?

答:按小乘《俱舍論》的觀點,時間和空間真實存在;但是按照大乘唯識宗的觀點,萬法都是唯心所造——時間、空間,乃至整個世界都是心的幻變。

愛因斯坦也說: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

我前段時間在清華大學,跟一些老師、同學一起探討過《盜夢空間》中所滲透的佛教思想:夢中可以做更深的夢,最後自己也分不清哪個是現實、哪個是夢,其實一切都是虛無縹緲的。

所以,我們眼前的世界是虛幻的。不過沒有證悟這一點之前,它依舊會“真實”存在著。

如果有前世,為什麼我一點都回憶不起來?

問:如果幫助別人,又希求回報,比如希望對方對自己態度友善些等等,這能叫利他心嗎?

答:利他心有不同的層次。

一種是希求回報的利他心。比如幫助別人時會想:“我今天幫了他,他以後要回報我,或者至少要對我心存感恩。”這樣雖然幫了別人,但是對回報有所希求,在佛教中,也把它叫利他心。

一種是無條件的利他心。比如大乘的菩提心,不求任何回報,完全是無私的,即使無數次幫助別人,而對方沒有任何報答,也無怨無悔,這是利他心中最高尚的。

菩提心可以說是人類思想中的瑰寶。為什麼呢?一般人幫助他人都希望對方有所回報,一旦對方沒有知恩、報恩,就非常生氣,“我以前幫過他不止一兩次,他怎麼一點不感恩?以後不幫他了!”甚至可能找對方算賬。但真正的大乘菩薩不僅不求報恩,乃至為他人付出生命,也沒有任何怨言,確實非常可貴。

問: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您認為人應該在哪些方面獨立,才能達到一種完滿的狀態?

答:實際上,人永遠是獨立的。

你來到這個世界是獨自而來,最後離開也是獨自而去,而且心中的所有痛苦與快樂都只能自己承受,雖然在生活中有親朋好友的陪伴,但他們也無法真實體驗或代替你的感受。

現在很多人認為自己要依靠一個伴兒,其實整個漫長的輪迴都是一種孤獨的生活,如果沒有調整自心的能力,事事依賴別人,是很困難的。然而現在很多人的依賴性太強了,小時依賴父母,年長時依賴朋友,年老時依賴兒女,其實這樣不是很合理。

佛陀在一部經中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也就是說,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處,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中,最好能夠獨立。尤其現在很多年輕人是獨生子,更應該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如果有前世,為什麼我一點都回憶不起來?

問:死亡是人人都無法避免的,您怎麼看待死亡、面對死亡?

答:關於我看待死亡的觀點以及對死亡的準備,要講的可能很多,今天在這裡無法一一說盡。可以說,我是專門研究死亡學的,學的是死亡專業。

佛教雖然對人的今世也會有一定的觀察和探索,但更關注的是來世。佛教裡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當一個人死亡時,生前所擁有的任何財產、名聲或地位都無法帶走,甚至身體也要留在此世;而唯一能帶走的,就是自己造下的善業與惡業。

也許在座的個別同學覺得很神奇,“人死時怎麼還能帶走東西?”這是你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才會詫異,這也情有可原。

事實上,生死學是一個很深奧的理論體系,不可能一兩句就說得明白,也不可能以一句“我不相信”就予以否定。不相信是一個充分的依據嗎?不相信的就不存在嗎?你不相信的東西,自己不接受是可以的,但如果把自己的這種思想灌輸給家人、朋友,那還是有必要首先考證一下它的合理性。

所以,我特別希望很多人能看一下《西藏度亡經》,這本書中的觀點是西方科學家最認可的,比如心理學家榮格說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就是《西藏度亡經》。還有《西藏生死書》,這是目前西方非常暢銷的一本書,也是很好的。你們讀了之後就會知道,在藏傳佛教的蓮花生大士教法中,對於死亡有著怎樣深入細緻的剖析。

我想在座有些年輕人,對於生命學、死亡學,可能還需要去研究和了解。每個人都會死亡,如何面對死亡可能比如何面對生存更值得重視,死亡降臨時怎麼辦?大家有沒有思考過?

在藏地,很多人面對死亡時,沒有絲毫畏懼,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因為他們活著時已經對死亡作了充分的準備。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也出現了很多奇蹟,他不畏懼死亡,我們是否畏懼?為什麼畏懼?就是提前沒有準備。

如果有前世,為什麼我一點都回憶不起來?

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有這樣一段內容:“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請問如何理解“空”?

答:對於這段話,很多人雖然會讀,但不一定明白其中的深奧道理。其實這是在說:任何一法不離空,空也不離任何一法,任何法和空無二無別。

有人會疑惑:“色怎麼會變成空,空又怎麼會變成色?”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比如對於面前的這個瓶子,現代物理學家會說它看似存在,但如果詳細觀察,它就變成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夸克,最後變成無形無相的能量,而能量實際上也是空的。

物理學家玻爾曾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如果你不明白空,你就無法明白量子力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瓶子即是空、空即是瓶子,你就是空、空就是你。因為所謂的你,除了身體、心識以外沒有其他了,但如果真正觀察時,身體和心識也是空的。

大家可以觀察所謂的“我”,是身體還是心識?

身體只是一個虛假的概念,實際尋找時無外乎一堆骨肉。再慢慢剖析這堆骨肉,僅僅是肌肉、骨骼、筋絡、血,身體在哪裡?不得不承認它是空的。而這個空並非空空蕩蕩的一無所有,而是空的當下有身體的顯現。

我經常想,如果對現在的大學生講一些緣起性空的道理,很多人會開悟的。因為這種道理非常深細,任何人想要破斥都無機可乘。兩千五百多年以來世界上湧現了無數的智慧巨匠,但是他們之中沒有人能找出緣起性空理論的瑕疵。

實際上,你對任何法進行觀察,都不得不承認它是空的。雖然空,因緣會聚時又有顯現,這種顯現在佛教裡叫世俗諦。世俗諦的顯現和勝義諦的空性,二者結合就是緣起性空。

宗喀巴大師有篇文章叫《緣起贊》,我以前翻譯過,法尊法師也翻譯過。在這篇文章中,宗喀巴大師這樣讚歎佛陀:唯一您能宣說緣起法,世界上的其他智者都沒有說出宇宙萬物的這個真相,因此您是世上最偉大的人!

這方面的道理如果你們還是迷惑不解,可以學一些中觀論典,比如《中觀根本慧論》。如果學了,你肯定會感嘆作者龍猛菩薩的智慧。龍猛菩薩是佛的弟子,他的智慧已經如此超勝,更不必說佛陀了!

所以,我們不應毫無理由地輕視某些教義,而應以嚴謹的態度去觀察和研究。

一般我到一個學校時,有時也是用不清淨的眼光審視著,這裡的學生怎麼樣,老師怎麼樣,經常對他們的言行舉止“挑毛病”。不過剛才吃晚飯時,我發現這裡哲學系的很多老師確實很有智慧,對於佛教的思想,他們有些人有很深的研究,有些人雖然沒有研究,但也抱有很公正的態度。

對於佛教,在座有些同學也許不一定相信與接受,但是你應當站在公平的立場進行評價,這樣才算有智慧的人。

最後,我希望大家真正通達“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