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執拗頑固的強迫症寶寶,他們是想要變聰明而不是故意搞事情

你家有個天使寶寶嘛?能吃能喝又能睡,不吵不鬧不粘人,大運動各種領先,白白胖胖見人就笑……

簡直是美夢一般的存在的寶寶啊有沒有!嘿嘿,真是不好意思,我家就有一隻,那就是果果,如果所有娃都能像她一樣好帶,我應該可以遊刃有餘的養十個不成問題……

但是這一切在她兩歲左右的時候戛然而止,她的自我意識好像一夜之間突然覺醒,之前還軟軟萌萌大人怎麼擺弄都開心,轉眼間就變得難搞無比,開始特別執拗的堅持一些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事情:

譬如說上樓梯的時候,她一定要走我前面,如果我不小心先走了,即便已經上完樓了,也要下來一起和她重新上一次。

譬如說吃餅不能掰開,吃麵條不能咬斷,吃香蕉要吃整根,發現食物有殘缺了就一定要換一個完美的才能吃。

譬如說,上車的時候一定是她從右邊上下,哥哥從左邊上下,有時候車停得比較歪,某一側的車門打不開,無論是哥哥要用她的門,還是她要用哥哥的門,她都會大哭一場。

譬如說,米飯裡必須是白白淨淨,一滴菜湯都不可以沾上,就算是摻一點點黃色的小米進去,也要大哭絕食。

譬如說,睡前程序一定要先念書(這段時間哥哥洗澡),再洗澡刷牙睡覺,有段時間哥哥說總是他先洗澡不公平,想要輪流,但是一旦給妹妹顛倒讀書和洗澡的順序她就崩潰大哭,到底把哥哥哭得沒脾氣了,認命的每天先洗澡才算拉倒。

(熟悉橙子的都知道,居然能把我家毛頭大魔王搞沒脾氣了,妹妹的功力也是青出於藍……)

類似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反正她自己心裡有一套規矩,如果遵守了,她就高高興興的像個小天使,一旦現實和她的標準發生了衝突,她會立即就地崩潰給你看。

其實毛頭兩歲左右的時候比果果鬧得厲害的多,但是因為他從小就不好對付,我倒是覺得很正常。可果果這種轉變,給我的打擊是巨大的,因為之前已經太熟悉了她很乖很好說話的人設,突然畫風這樣鉅變,真是接受不了啊,說好的人品守恆呢?老天爺你送我一個高需求的哥哥還不算,還要送我一個強迫症妹妹嘛?

所以說天使寶寶什麼的,先別太得意,等過了兩歲再看……

幾乎所有兩歲左右孩子的父母都會被大概類似的情形困擾,孩子堅持的大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要怎麼處理家長自己也很矛盾。

都由著孩子的要求吧,會有一種大人被孩子耍得團團轉的感覺,覺得自己家長尊嚴坍塌,懷疑是不是太慣著孩子了。

不答應吧,鬧得沒完沒了也不好看,說起來也不是很難做到的事情,拒絕孩子好像又有些不近人情。

那麼對孩子這種執拗的行為,父母到底是該拒絕呢?還是縱容呢?

在做出結論之前,我們先來溫習一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奶奶的那本《童年的秘密》,看一下本來軟萌系的小娃為什麼會變成小強迫症。

秩序敏感期瞭解一下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在1-3歲的時候,會有一個秩序感由內而外的轉變,轉變之前,孩子比較關心自己身體內部的秩序。轉變之後,孩子就會開始將秩序感擴展到外在的事物,他們會根據自己生活的經歷,在內心總結出一套近乎苛刻的秩序: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親人呈現的狀態、物品的所有權等等,都要按照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運轉,孩子會在這一系列的“秩序”中,感受到可控和安全。

如果事實違背了他們心中的“秩序”,他們會感覺世界變得“不可控”和“不安全”,那種感受可能類似於當年一些國企的工人,本以為可以大鍋飯吃到老,突然之間宣佈他下崗了,那種“世界秩序坍塌”的不安和焦慮,我們大人真的很難理解。

所以呢,強迫症寶寶愛鬧騰,並不是他們想要“任性”“找事兒”“無理取鬧”,而是一種深切的心理需要,可以說這種行為是他們年齡和智慧增長的必經階段。

秩序感對幼兒的深遠影響

你想要孩子今後是個邏輯能力很強的學霸嘛?

想要孩子成為懂得審美,有藝術氣息的人嘛?

想要孩子成為一個自覺遵守道德倫理的人嘛?

想要孩子成為一個能夠積極自律,有效管理好自己的人嘛?

那麼就請尊重他們在秩序期的表現。

因為,孩子在內心建立一些“秩序”,有利於他們去理解這個世界,從而更好的適應這個世界。這對他們認知發展的意義非常重大。

舉個例子:孩子總是會見到媽媽把髒東西扔到垃圾桶,於是在心中慢慢建立起“髒東西要丟進垃圾桶”這個秩序,然後他會嘗試去實踐這個秩序——把他認為髒的東西全都丟進垃圾桶,可能不讓他丟他會哭……

這個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觀察這個世界(看到媽媽扔髒東西)——>總結“公式”(髒東西要丟垃圾桶)——>練習去套用“公式”(把所有自己認為髒的東西扔進垃圾桶)

只不過孩子能力不夠,有的時候觀察的很片面,有時候總結得不準,有時候套用得又太生硬,而且完全無法理解這些“公式”為什麼存在,重要程度又如何,所以才會產生那些不可理喻的行為。

所以,孩子秩序期的行為,就是一種認識世界,並且適應世界的行為,只不過很初級,很幼稚,但是孩子會在維護秩序感的過程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聯繫,狠狠刷了存在感,這讓他們由衷的感到快樂。

而這種“符合秩序的快樂”,如果受到肯定,孩子會進一步會推而廣之,在他們慢慢長大之後,能夠更加敏感的感受到“符合邏輯推理的快樂”,“符合審美的快樂”,“符合道德的快樂”,“符合自我定位的快樂”,最終變成一個五講四美的好青年

意義還是很大的,不是嘛?

秩序期是培養好習慣的最佳時機

其實秩序期並不只會讓孩子惹麻煩,也是套路孩子的好時機,有些固執和堅持,其實是你很希望孩子有的:

譬如說玩完玩具堅決要整理好

譬如說吃飯之前堅決要洗手

譬如說睡覺之前堅決要刷牙

譬如說吃飯的時候堅決不把食物弄得滿手滿臉都是

……

這樣堅持的娃你也會很喜歡是不是?

所以這些習慣最好在孩子秩序期之前,也就是剛到一歲的時候就開始有,並且每天如此從不間斷,等孩子一到了秩序期,就會自然把這些事情認作是世界的一部分,天經地義並且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

這個時候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嚴於律己,以免孩子形成“奇怪的秩序”,有一陣因為我太忙,我家洗完衣服整理的工作我就交給了老公,結果我老公發明了所謂的“快速收納法”,給家裡每個人買了兩個收納盒子,一個放內衣一個放外衣,然後不疊衣服,所有的衣服都按分類亂七八糟的塞到那個盒子裡就好。

搞了一段時間我實在看不下去,又開始疊衣服掛衣服,結果果果居然過來堅持把我疊好的衣服都弄得亂七八糟然後塞到盒子裡,因為她覺得這樣才是對的……

好可怕有沒有,為人父母真的是一刻不能放鬆!

當秩序感影響生活怎麼破

雖然孩子的秩序感對他們的整個人生都有積極意義,但是當孩子執拗的要求超過父母的能力,或者需要花費過多成本,以至於無法滿足他的時候,場面還是很崩潰的:

譬如說,孩子把每天陪自己睡覺的小毯子落在了幼兒園,於是無法入睡一直哭鬧。

又譬如說,出門在外,孩子堅決不肯用公用廁所,一定要自己家的馬桶,為此憋得大哭。

這種時候怎麼辦呢?

孩子的世界坍塌了,傷心總是難免的,對於他的崩潰你要多理解一些,不要責怪他不懂事,耍刁蠻。

哭嘛,就陪他哭一哭,能抱就抱一抱,哭聲稍有緩和的時候,可以用遊戲力的方式,儘量提供他一個補償的解決方案,給小朋友一個臺階。

我家果果有一次去幼兒園沒有帶睡午覺的小毯子,老師就給她拿了張和毯子顏色相近的紙,畫上了毯子上的星星圖案,小傢伙就接受了,摟著那張紙美美的睡了一覺。

外面的廁所不適應,也無法可想,先霸王硬上弓讓娃趕緊排洩了,然後再慢慢安慰並且轉移注意力吧,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對娃冒火發脾氣就好,其實這樣搞過幾次,孩子建立了新的秩序,知道出了門就不能用家裡的馬桶,也就適應了。

所以呢,對秩序期理解歸理解,但是反應不要過度,力所能及的儘量滿足,如果花費成本太大,到達影響生活的程度,破壞一下秩序也並無不可,在娃兒崩潰的時候儘量補償或者安慰他就好

寶寶也會在這些“秩序偶爾被破壞”的經歷中慢慢的認識到,生活不是完美的,有的時候也需要靈活變通,避免成為過於完美主義的人。

一般來說,寶寶會在1-2歲之間出現秩序敏感期,2-3歲之間達到頂峰,3歲之後就慢慢開始變弱,4歲之後雖然還是會有些堅持的東西

,但是也不會過於固執了,5歲之後能聽懂很多道理,就很好說話了。總而言之秩序敏感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行為,兩歲小娃鬧得再兇,也並不代表他會成長為一個蠻不講理的人。我們依然可以期待孩子長大了就可以變得非常通情達理的。

所以,對我們秩序期的娃多憐惜體諒一些吧,世界動不動就坍塌了的滋味也是很不好受的。

秩序期的問題今天就說到這裡吧,你家寶寶有什麼有趣的秩序期行為呢?你又有什麼妙招應對呢,歡迎留言哦!

作者|橙子,教育碩士,旅居北美,曾經是學理科的女文青,現在是愛碼字的全職媽媽,7歲大寶毛頭難養難搞,4歲二寶果果天使乖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