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竹编:手工的遗迹,是否真需要机械来留住传承?

图文:黔源竹韵艺记

近日,有文章指出,沂蒙铁匠以“手工锻打,匠心铸造”强调纯手工铁锅,号称上万锤铸造的纯手工铁锅,形成热卖,但却有人发现这个纯手工并非手工,而是统一的机器制造。不管孰是孰非,但是,任何行业,利用纯手工噱头来欺骗,就是一种道德上的不良。

手工竹编,是民俗手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个古老而又“普通”的技艺,在时下艰难维系的状态下,是不是也应该玩上犹如沂蒙铁锅的套路呢?我的回答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更是没有必要。

民间竹编:手工的遗迹,是否真需要机械来留住传承?

和多位竹友有过交流,就竹编的手工编制和机械加工的探讨,一致得出的结论是:一、竹编这块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机械完整代替手工或者是一些精细环节的加工代替(竹编加工和竹类加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关乎情怀和人文感情,手工是有温度的技艺,很多人喜爱竹编,除了竹编健康透气的自身优点之外,剩下的莫过于一种记忆情怀,在太多的线性标准化背后,人们总是想得到一点自然的元素和记忆的情怀,这些东西是机器很难做到的。

民间竹编:手工的遗迹,是否真需要机械来留住传承?

手工竹编的能够传承是因为技艺的支撑,是一种艺术的生动体现,从古至今,手工竹编制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范围普及过,过去做不到,现在也可以不必要,竹编的普及度只是在少数的竹编编制产区能够实现相应的普及,但是在非竹编产区,则可能找不到竹编的痕迹。那是以往因为区域的限制和交通的阻隔,如今,这一切好像都改观了,那是不是就应该让竹编普及呢?依然没有那必要,竹编没有普及使用的义务,要做的只是让爱它的人更爱,不喜欢它的人随意。

民间竹编:手工的遗迹,是否真需要机械来留住传承?

所以,竹编没有必要严格追求产量,量力而行,在数量阈值之内把质量做好,以同等数量追求个体的价值提升,没必要自掉身价作践了自己。因为手工竹编的生产制作工序的复杂和繁琐,才是手工竹编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并不是所谓的日产上千,月产数万的机械产品。

和器械比数量,那是在作践,放弃自身优势和其它比较,是本末倒置的行为。有人说竹编必须要用机械代替才能发展生存,好像机械是万能的,离开他,就没法生存和生存的意义啦!追求标准是一种方正框架的约束,情怀,随意才是人生自然秉性释放的归属。

民间竹编:手工的遗迹,是否真需要机械来留住传承?

手艺竹编发展的方向是寻觅、等待和付出,并不是如同草芥的要多少有多少,因为稀少,所以珍贵,但这一切的前提就必须是要踏实真制,不能炒作概念,因利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