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會理縣,彝語稱涅底,意爲春天常駐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四川省會理縣,彝語稱涅底,意為春天常駐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會理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總面積4527平方公里,總人口44萬。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素有“川滇鎖鑰”的美譽。2011年11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將會理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會無縣,屬越嶲郡。南朝齊縣廢。唐上元二年(675年)改置會川縣,屬嶲州。天寶末入於南詔,置會川都督府。

2、宋為大理國會川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會川路;十七年置武安州,屬會川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會川府,並置會川千戶所;二十五年升為會川衛,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後廢武安州。

3、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於今會東縣地置會理州。雍正六年(1728年)省會川衛,移會理州來治,屬寧遠府。

4、1913年廢州為會理縣,屬上川南道。翌年屬建昌道。1928年屬四川省,1939年屬西康省。

5、1950年屬西昌專區。1955年西康省撤銷,劃入四川省。1968年屬西昌地區,1978年改屬涼山彝族自治州。

二、地名來歷

會理,古代彝語稱為“涅底”,會理城為“涅底爾庫”,系由古代彝族涅理部落居住區域而得名,其意為“春天長駐的地方”。

會理之名是由會無、會川發展變化而來的,《元史·地理志》:“其地當徵蠻之要衝,諸酋聽會之所,故名(會川)”清雍正六年裁會川衛守備,移會理州於衛所後,才使用會理這一名稱,以“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

三、風景名勝

四川省會理縣,彝語稱涅底,意為春天常駐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會理古城。會理縣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至今已有2117年的歷史,縣城為四川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存會理古城建於明初,迄今已有600餘年歷史。2011年11月8日,國務院將四川省會理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四川省會理縣,彝語稱涅底,意為春天常駐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龍肘山,位於會理縣城西北的龍泉鄉境內,又名玉墟山,山體呈南北走向,高峰山脊長約36千米,海拔3610米,山頂氣候較為寒冷、冬季常有積雪,年平均氣溫在7℃左右,每年三四月為杜鵑花盛開季節,山頂有萬畝杜鵑盛開。

四川省會理縣,彝語稱涅底,意為春天常駐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3、白馬寺。該廟建丁東郊煙囪山正面兩條山脊的漫坡臺地上,四周山環水繞,風少而多涼。所奉祀的“神靈”為雲南大理“白馬將軍”和南昭十二代土妃”了孫娘娘”,故名。

四川省會理縣,彝語稱涅底,意為春天常駐之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4、會理古白塔,因塔身為白色而得名,當地又稱文塔。白塔座落在會理縣城關鎮東南部的南閣鄉文峰山巔,為會理縣8景之一。距縣城5千米。會理古白塔始建年限無考,有關史料只記載於清道光21年(公元1841年)重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