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这是歌手贾文恺唱给自己童年的歌,也是唱给山铝的歌。

他说:关于童年的记忆停留在一个叫做山东铝业公司三分厂新村的地方,那里充满了浓重的工业气息,在我的记忆中那里的人们都相互熟知。

1998年,上高中离开了那里,二十年来再也没能生活在那里。那个地方就像一座有魔力的城堡,总是会在某个深夜闯入梦境里。

2016年春节,在我爷爷奶奶的墓碑前望向那个曾经生活了十五年的宿舍区,一片苍凉。有些地方,再也回不去了。有些人,再也找不到了。

写下这首歌,送给美好的童年。

大门向东200米,埋藏着我永远也无法忘怀的童年。曾经幻想未来的模样,只不过是如今喝着啤酒感叹着的身材。

下面这些关于山铝的文章也许你都读过

今天听着这首歌,再读一读吧!

我的家乡是山铝

人们都说自己的家乡在山东、或者山西等等,说地名的多。而我的家乡却是在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南定的山东铝业公司,一个国有大型企业,最早叫501厂。

之所以叫501厂,是因为当时这是中国第一个生产金属铝的国营单位,加个代号是产品用于军用飞机的缘故。随后就有了502厂、503厂等,在其他省份。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署名501厂的全家福照片)

501厂下设几个分厂,还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幼儿园、俱乐部、招待所等,像是一个小社会。其中学校有3个小学、3个中学、1个职工大学、一个职业中专。

学校的划分源于宿舍区的不同,我当时毕业于山铝第二小学,俗称二小。二小是设在南宿舍,相对于西山的第一小学和矿山的第三小学。

南宿舍紧靠着2个村庄,崔军和南定。当时我们住在工厂的平房宿舍里觉得很了不起,是红砖砌的砖瓦房,比农村的土房子好多了,还有专门的厕所在街区的中间。和崔军、南定两个村庄相比,工农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这还是1968年到1979年的时间。当时农村用马车、手推车,公社有拖拉机。而我们则用自行车出行、铁的手推车搬运一些煤炭、地瓜等货物。工厂还有汽车每年送单身职工回家过年(货车改装一下,加上篷布),坐公共汽车去张店市里逛逛。

我们家的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夏天、秋天是漫过人头的玉米阵,到春天则是时时飘香的麦浪起伏。农民珍惜粮食,到了收获季节都派人看着农田,不让人进入。因为这些农作物是他们的命根子,生活来源。

我们的宿舍距离农田有20米的距离,中间有一条3米宽的小路,然后就是一块空地。由于我们家住第一排,便把这块空地种上了向日葵,以后又种了蔬菜、绿豆、玉米等,但是主要以蔬菜为主。我记得当时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芸豆、韭菜等是细菜;而扁豆、丝瓜、山药豆、吊瓜等由于产量大,叫做粗菜。也曾经种过西瓜、石榴,但是还是以天天需要的蔬菜为主。

我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表现一般般,直到三年级的一次上黑板。上黑板是老师出题让同学在讲台上向班级里的所有同学运算,默写等。我们的班主任是从工厂里来的工代表,教数学。他让我上黑板做数学题,我的表现特别突出,随后我就被任命为了班级里的学习委员。这是我的学生生涯中第一次成为班干部,以前连小组长都没有做过。

学习委员一个重要工作是每一天收作业然后交给老师去批注。我对作业特别头疼,不愿意做。每一次收作业我都不收自己的,自己为聪明。有一天老师把我叫出了教室,说你不用来上学了,你被开除了。和我同时开出的还有另外2个同学,他们是由于其他的原因。

我们三人从此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游荡、辍学。为了不让家人知道,我们每天到学校门口集合,今天转一马路,明天去六马路;上午在马路边玩游戏,下午去某一个人家闲扯。最后一天是周六,我没有出门,而是趴在床上嚎啕大哭,委屈。爸爸不知道怎么回事,赶紧过来问我缘由。知道事情后他领着我来到学校,向老师赔礼道歉,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同意我下周一来上学。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辍学、逃课,从此我也就再也没有逃过作业。

我的女儿小的时候是我妈妈带大。妈妈说过,小孩子有错误不要紧,只要马上纠正、改过。小孩子就像是一棵树,小的时候有一个小枝子,要及时剪掉,这样主干才能成长壮大。小枝子不修,到大了就麻烦了,难以改过了。我的女儿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自理能力的优秀大学生,以后也一定会超过我,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我们小学的体育老师记得的有两个,一个叫田老师,一个叫小王老师。田老师一副铜板面孔,带领着学校的乒乓球队。小王老师人长得帅气,只是没有几年就去读大学了。后来我们知道他是被保送到了大学的工农兵学员。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小学时中国的乒乓球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突出的,在全国推广、开展。我们如果能够进入校队打乒乓球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当时最便宜的乒乓球拍是光板的,没有胶面。稍微好一点的是一面粘有海绵的球拍。很多同学都是拿着光板打乒乓球,球台就是外面露天的水泥台,中间用几块砖头隔开。二小的体育项目中,乒乓球是最突出的,这主要是得益于田老师的任教。田老师是山东省乒乓球队的教练,来到二小后建立校队、建设乒乓球台、组织学生练习等,使得二小不但每个人都会打乒乓球,而且学生中出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进入到省队、市队打乒乓球,成绩可圈可点。我也说不上是为什么,我在学校中总是体育不好,别说选上校队的乒乓球队员,就是下课大家一起打乒乓球,我也是输多赢少。总的来说,我的体育项目总是没有值得一提的。

小王老师带我们跑操、列队、跳马等,他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后来他的新婚妻子来到了学校,做了我们的班主任,教语文。她叫吕老师,一直把我们送到了初中。到了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我在马路上一眼就能认出吕老师,不会认错的。

小学的日子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波澜,但是在记忆中,那是我们成长的开端。

小的时候身体素质就算不上好的,每一次体育课都不太愿意上,每一次学校运动会都没有我的项目。到了中学时候,自己也觉得应该锻炼好身体,以便有充足的精力上课、自习。

我家是山铝宿舍区的最南端,前面20米就是一望无际的麦田、玉米地。在田地的左右各有一条小路通往南方,据说是通往漫泗河村。小路是一条马车路,以后也走拖拉机,是为了农民耕作时用的。听大人说这两条路在很远的地方是相通的,但是要绕一个大圈。

一天的早晨,我起了个大早。穿上运动服,稍微洗了一下就沿着左边的路向南面跑了进去,打算最终要沿着这个大圈跑下来。第一天跑了很短的距离就累得不行了,沿着原路走了回来。衣服全都湿透了,冲了一下凉,接着去上学了。晚上回来很累,早早就入睡了。

第二天,接着早起、穿上运动衣按照前一天的路线继续跑步,找到了昨天折返的地方,坚持继续多跑了一段距离,再折返走回家。就这样继续下去,第三天、第四天,每一天都不断进步,知道有一天估计跑到了这个大圈的中间,没有折返走回来,而是继续往前走绕回了家。这是第一次完整的跑步加走路完成了这个路线。

往后每一天我就多跑一段距离,加上走回来,最后终于跑步完成了这个路段。当我完成这个计划时,自己的体质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以后跑步呼吸的调整,使得自己喜欢上了体育运动,为以后的羽毛球、篮球等运动打下了基础。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山铝记事:从大西门到东望山

大西门

在山铝有这样一个门。

走进这个门就意味着你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走进这个门,就意味着你将成为当代中国铝业工人的一员,60年来,不知有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年从这个门内迈进,又有多少两鬓斑白的老年从这个门内走出。

60年前,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鲁中平原,从胶济铁路线张店火车站缓缓驶出几辆马车,艰难的在风雪弥漫的道路上跋涉着,短短5公里的路走了整整两个小时。车上坐着一群人,他们是胶东兵工厂的技工,在此之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解放大军造枪造炮,隶属于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大车最终在一个叫南定工场的地方停了下来,车上的那群人径直走进这个工场,走进工场的大门,由此拉开了中国铝工业建设的帷幕。他们走过的那条路后来被叫做五公里路,他们走进的那个大门被称作五公里路1号——山东铝厂。

每天清晨,居住在山铝各个小区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在同一个时间汇聚到大西门内,人们快速的穿过大门,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尽管,人们的年龄、岗位、职业各不相同,但人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山铝人。

不光清晨,每一个黄昏、每一个子夜从事倒班作业的山铝员工都要经过这里,60年来,大西门见证了无数的日月星辰,它最懂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赤泥堆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这里是赤泥堆,山铝人亲切的管它叫“金字塔”,因其外形酷似埃及的金字塔而得名。实际上它是氧化铝生产的废渣。

在他庞大的身躯之下覆盖那个有着诗一样美丽名字的村庄——仙州,猪龙河从他的脚下流过。

1930年腊月的初二,刚刚嫁到崔军村不久的我姥姥一早从家中出发,准备回娘家去,我姥姥的娘家,也就是我的老姥姥家,是一个叫昌城村的地方,位于猪龙河中游偏南。

那一天, 大雪弥漫,行至仙洲,漫天的风雪阻挡了我姥姥回家的行程,被逼无奈只得在仙州马车店住了一宿,等到天亮后再继续赶路。多年以后,我姥姥把这件往事告诉我的时候,我认为她的记忆出现了错误,因为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出当时的情景,从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从崔军村到昌城村骑自行车不过半小时的路程,就算是步行也用不了一个半小时,但我姥姥说的非常肯定。

崔军村位于厂区南面,和南宿舍毗邻,昌城村在赤泥堆东北,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那时,山铝厂区这块地方是一片沼泽 ,由于地势较洼,常年积水,芦苇密布沟壑纵横,常有野狼出没,她的东南面是泰沂山脉支脉东望山一带,西面是玉泉山,往北则是张店, 地势相对平缓,正好处在山区往平原过度地结合部上,猪龙河从中间穿过形成一小块冲积平原。

1954年7月1日,山铝正式投产,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攀升,赤泥堆也开始了他长高的过程。

东望山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站在赤泥堆上,如果天气晴朗,向东望去可以看见一片连绵的群山,那里曾是山铝的矿山所在地。这一片山,从地质学上讲属泰沂山脉,25亿年前,地球上强烈的造山运动造就了这一地区储量丰富的铝土矿资源。

1919年,德国人首先在这一地区发现了铝土矿。从第一次被发现到开采结束,经历了近百年的光阴,整整一个世纪,也是当代中国地覆天翻的100年。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看,山铝的历史又与中国的近代历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里是沣水镇北沣村,这座村庄的东面不远就是东望山,这里有一座的神秘的建筑。和周围的建筑相比,它显得与众不同。整座建筑,通体用青砖筑成,哥特式屋顶上一枚十字架指向天空。这实际上是一座教堂,德国人在100年前修建。时过境迁,那时,德国人为什么要在这里修一座教堂,真正的答案无人知晓。100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山东半岛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东望山的铝土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储量之丰富为中国之罕见。这些或可成为引发后人联想的证据。而后,随着一战结束,日本人觊觎已久的机会到来,取德国人而代之。也正式拉开了山铝“建厂”的帷幕,那时,普遍的叫法是:南定工场。

今天站在东望山,首先看到的是第二赤泥堆场,它的前身就是东望山的铝土矿开采场。60年不间断的开采,已经让这座山面目全非,把他叫成一座山已经极为勉强,它早已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巨大的矿坑,而后又用垃圾填埋,再然后,把垃圾处理掉打入赤泥,东望山有过的历史是中国矿山开采必经的历史吗?他将走向何方?

山铝人曾经用劳动和创造在共和国铝工业的发展史上抒写下可歌可泣的诗篇,山铝不应该只成为陈列历史的博物馆……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来自涛走云飞的博客,特此致谢!】

我骄傲,生在501!

图 文 / 香樟树

501——中国铝业集团山东分公司。对于这个几经更名的国营特大企业来说,我唯独对“501厂”这个带有军工代号的名称情有独钟。解放初期我们的父辈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建设这座国内唯一的有色金属企业。从此,我们的命运与这座铝城紧密相连。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这张照片中不仅有我的母亲(前排右二),或许有你的父亲母亲,他们是铝厂上万名建设者的杰出代表,他们为铝厂的建设四处奔波,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硬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在鲁中这片热土上崛起了一座铝城,为我国的有色金属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小时候没有她们的陪伴,在耳熏目染和言传身教中,他们的优秀品质却融入了一代代山铝人的血脉中。我庆幸生在山铝,长在山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铝人。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我们从小出生在山铝。这张1955年拍摄的照片,是我和姐姐。听父母说我们很小的时候曾经在南宿舍住过。

我的记忆开始我们家住在西山,距离俱乐部最近的灰房子里。房子向东是俱乐部,俱乐部南是我和姐姐一起度过幸福时光的幼儿园。俱乐部和幼儿园中间的树荫下,有个现在看来并不大的自由市场。房子北侧是洗澡堂,再往北则是通往厂医院的道路。家住在东头,门口有棵大槐树,每当周末总有人来到树下坐着小板凳与在人事处工作的妈妈谈工作,啦家常,亲密的就像一家人,尽管她们当时说的什么我并不懂得,但是那幅美好的温馨的画面,永远都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人质朴单纯,情真心顺。

在五十年代末的计划经济的时代,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方便,房子和所有的家具都是国家供给的,人们也没有过多的利益诉求。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小时候傻傻的,爸爸妈妈不忘记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这张太有时代感的黄色照片,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奢侈。那时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家里所有生活打理和对我们姊妹的照顾都有奶奶承担。冬天入睡前奶奶总是用热水袋把我们的被窝温暖,早起又会把棉衣棉裤在火炉上烤热。我们小时候穿的鞋和衣服都是出自奶奶这位胶东女性的心灵手巧。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已经上幼儿园了,父亲在山铝医院大楼的环形门厅处,用一部德国产135相机给我,姐姐和邻家女孩潘传玲拍的照片。父亲从事物资供应工作,常驻北京,是我们周围最见多识广的人,他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接受新事物特快,记得高压锅刚刚问世,父亲尝试着用它在家里为我们做各种美食。

我们家里总有一些时尚的电器家具都是他从大城市带回的。他从上海带回的缎面花色被面用了几十年,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当然摄影也是为数不多的父亲所具备的能力。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也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我是铝厂第一中学九级七班的,因为我提前一年上学,在班里年龄是最小的。中学开始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 和共和国的同龄人一样,我们的中学时代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我的家庭同样经历了一场浩劫。父亲被发配山西阳泉矿,母亲被打成所谓的"走资派"游街批斗坐牛棚。每当看到文革初期的这张红卫兵照片,都会引发出那个时代我们家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照片中的小姐妹都是我们四合院住的邻居,山铝的四合院也许是最出名的前苏联专家设计的知名度很高的家属宿舍,也是铝厂保留时间最长的房子。当年铝厂一些重要的活动都要经过这个大院,这个大院3号楼坐南,4号楼坐西,5号楼左北,6号楼坐东四座楼围成。我们这几个6号楼的孩子,现在除了我都当了奶奶姥姥了。其中辛文洁现在青岛生活,徐萍姐妹现在哪里生活就不得而知了。摄于1968年。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我们姐弟四人生在山铝,长在山铝。姐姐出生在1952年,我出生在1954年,大弟弟1957年,小弟弟1959年。现在小弟一直坚守在山铝。家还是在四合院改造后的原址处。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文革中我们家被迫迁至山西阳泉矿,我在阳泉一中学习生活了两年。与这些山西的同学结下深厚的感情,尽管时间不长,她们在与我分别四十年后,千方百计再次找到了我。2009年我们得以在阳泉再次相聚。我也重返阳泉矿看了那座在生命中度过艰苦岁月的矿山和曾经居住过的小屋。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这张小时候玩伴的合影是原铝厂《前进报》摄影记者张凤瑞叔叔拍的。前右为他的姑娘,前左是邻居郑丽芸。丽芸也是我们四合院一起长大的闺蜜。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我们姐弟四个都是出生在铝厂,只有小弟许斌在铝厂工作时间最长,直到退休。这是在张店公园拍的照片,也成为我们四人青春时代最美好的回忆,我们尽管都六十岁左右,在每个家庭都重要位置都会看到这张放大的黑白照片,这是侄女许璐将老照片修改放大后送给我们每个家庭的礼物。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我1970年12月进入山铝二分厂,分配在机修车间当铣床工。和我同时分配到二分厂机修车间的还有于永年和丁青云。于永年是锻造工,丁青云是钳工。我师从杜恩祥师傅,贺长富是我们的车间主任,他也是我师傅的师傅。他们都技术高超,是技术革新的能手,他们钻研技术的精神和能力现在的年轻蓝领无法比拟(也或许时代赋予了现代人技术革新更智能的手段)。我的入党介绍人是车间党支部书记耿万荣书记和班长耿殿礼师傅。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参加工作第五天,被厂部抽调总厂《智取威虎山》剧组。令我震惊的是这个剧组强大的演员和乐队阵容,集聚了铝厂各类艺术人才。主角全部AB角配备,乐队40余人,大多为高学历人才。舞美道具灯光高手汇聚。加之总厂当年雄厚的物质投入,就连专业剧团的艺术指导也感叹:渴望不可及。大半年的时间,我作为群众演员之一,在这个集体中开眼界,受教育,丰富了人生的经历。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受山铝厂部委派,《智取威虎山》剧组前往山西阳泉矿慰问演出。阳泉矿离大寨几十公里,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在文革那个时代是最响亮的口号。去大寨参观学习,在当时是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在大寨参观展览会,走进土窑洞,爬上虎头山,感受大寨人战天斗地的大寨精神。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当时大寨政治氛围。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七十年代初是一个突出政治的年代,每逢节假日铝厂都要组织全厂性的文艺汇演。这是1971年七月"庆祝七一"文艺演出的二分厂代表队表演的节目。尽管与专业演员相比动作差别甚远,但是一个个那个认真的神态透露出质朴与真诚。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1971年秋铝厂开始筹备"淄博市一打三反巡回展览",我再次被调去工作。"一打三反"源于197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开展的一场政治运动。其内容是: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和反对铺张浪费。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就展览会的内容充斥着文革"极左思潮"。但就展览会技术层面的资料准备,版面布置到最后讲解,整个过程的参与我受益良多。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展览会开幕前夕,总厂领导前往展览会听取汇报并作最后的审查。照片中观众席的三位背影从左至右分别是时任铝厂党委书记王涛,厂长李宝石和军代表于某某。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三位讲解员留念。我是二分厂,小韩是四分厂,芦惠琴是五分厂抽调的。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图为在二分厂参加民兵训练。这是在整流所旁边的一块空地,当时民兵轮训也是常态,从各个车间抽调人员,十天半月的时间。记得当时的实弹射击训练用的步枪是三八大盖和7.62型。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宣传工作为当时年轻人提供了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厂里大门口的一排黑版,一个车间一块。从稿件准备,黑版布局,图案美化,每周更新,重要内容实时更新。这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无形的比拼非同一般。凡参加过此项工作的想必感同身受。同时,在车间的墙壁上,厂房的道路边都留下了我们类似"抓革命促生产"标语口号的手迹。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分厂的广播站是在厂宣传科领导下的,我是业余的广播员。天天负责组织稿件,播出厂里自己的新闻和好人好事。我的直接领导是科长名字叫王克仁,在此期间得到他许多关心和帮助。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广播站里老式的电子管扩音器,电唱机,各种胶木和塑料唱片在当年都是非常时尚的,当然能够亲自操作它们也是非常有幸的事。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1974年三八妇女节,我被评为山铝先进女职工,山铝工会组织了座谈会,铝厂副书记刘洪喜,厂政治部主任徐竟生(我同学徐晓春的父亲),厂工会吴美贞(我同学陈群燕的母亲)和当年其它先进女职工参加。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我已经忘记了这位师傅的名字,有印象的是,她的老公是我们当年的领导,杜连方书记。二分厂主要生产电解铝,因为电解厂房的氟元素对女性生育的影响,南北电解铝厂房工作的都是清一色的男性,他们每天有二角钱的生活补助,当时称为吃保健,在当时算是很高的福利。因此厂里的女性很少,且在附属岗位工作。

当时就女性工作强度而言,企业流传这样一句话:重工业女性不重,轻工业女性不轻。在学徒期的里我第一年的月工资是19元,第二年月工资是21元。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1973年全国批林批孔运动四起,随一个特殊的事件来到北京。第一次到北京,一定要在天安门广场留个纪念。照片中有邹丽,芦惠琴,另外的两位男士一个姓孟,另一个记不清了。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这是一张曾经在厂里宣传橱窗展出的先进生产者照片。从车间被宣传部门的人叫到会议室,找了一本当年最重要的《红旗》杂志摆拍了这张照片,从不自然的神态流露出了摆拍照片心中的不安。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二分厂机修车间团支部的年轻人。作为机修车间团支部书记,我和他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青春时光。当时青年突击队和义务劳动就是团支部的代名词。当然我也作为"铁姑娘"荣耀一时。

我清楚地记得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去世的当天,大家都不约而同来到车间,开动机床及设备,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讣告,一边流着泪挑灯夜战,默默地化悲痛为力量。和我同期的南电解铝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叫宋文清,北电解铝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叫刘云鹏,后来听说他们都成为山铝总厂的领导。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我和逄志一都在二分厂工作,不在一个车间。二分厂的位置在崔军公社附近,是距总厂相对独立的一个厂区,上下班的路也相对远一些,职工上下班除了步行就是骑自行车。我们是上下班一路的同行者。当年父亲给我买了一辆永久牌2.6型钢丝闸坤式自行车,每当下班后都会用棉纱机油把车子保养的油光铮亮,有时还会故意在下班的自行车队伍中多捯几次脚踏齿轮,让大家听到齿轮链条发出的流利的声音,以炫耀自己心爱的坐骑。

在参加工作六年后,正值唐山大地震当夜,母亲从外地出差回家,给我带回来一块瑞士的"梅花牌"手表,当我还沉浸在无比喜悦中时,突然家里的厨房内锅碗瓢盆开始叮当作响,传来了大地震的信号。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铝厂闺蜜~李莉。她曾经在一分厂化验室工作,是除工作以外,无话不说的闺蜜。不管我们在谁家都可以吃饭和睡觉,在物资流通匮乏的年代,我们那时就会托人从上海天津或北京买来相同的服装,让其它同伴羡慕不已。

这张照片我们里面的衣服是从上海带回的花布中西式棉袄外衣,衣领处翻出的的确良假领子,是当时很多女性的必备,我们两个的外套就是从天津买回的灰色毛花呢。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这件我亲自动手用白绿色毛线织成的"太阳花"的毛衣当年成为最爱。在铝厂工作的六年中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那时所有的年轻人以清一色的工作服和的确良相伴。洗的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上衣,的确良布裤子,脚穿一双北京的白塑料底黑条绒布鞋,就是当时最美的搭配。

在那个用票证购物的年代,在那个追求美丽的年龄,能有一件不一样的衣服是很多年轻女性的渴望。那时所有的毛衣毛裤都是亲自动手织,而且千方百计花样翻新,我还用专门的笔记本记录下许多各种花样的针法,也曾经有看着电影,二个小时织一两毛线的记录。我的这件毛衣织成后,至少有六个同伴穿着它拍过照片。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这是和芦惠琴专门去厂部大楼前拍的照片。那时候觉得厂部机关的三层楼内外太美了。楼外环形道路两旁种植的冬青树松树绿树成荫,环形路中间分布均匀的水池显露的倒影,这里仿佛就是山铝最美的景点。记得一个周末,做好各种准备在总厂办公大楼附近,用海鸥牌120相机拍了一组的纪念照片。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师妹~孙绍莉。她晚我几年进厂,我们同跟杜恩祥师傅学习铣床。同时她也是团支部的组织委员。相同的追求与价值观念使我们不是姐妹胜似姐妹。军人家庭的根红苗正和她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她进步很快,后来她调到区劳动局工作,直到退休。从我离开铝厂至今我们保持密切联系。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这样的照片背景在当下不会被年轻人所青睐。那时我们的确把厂区和象征企业的大烟囱作为一种美丽,在这样的景致中拍一张照片,把它与自己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一起。所以对美的理解及标准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山铝医院承担了救治部分地震伤员的任务。在那个年代,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铝厂党委高度重视。不仅在物质上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为及时通报救治工作情况与信息,特别成立了一个报道班子,总厂宣传部副部长李志秋为组长,我和四分厂小王(记不得他的名字了)参加的《抗震救灾简报》报道组。为我们专门制定颁发了特别通行证,在铝厂医院戒备后的伤员病房内外穿梭,及时通报救治工作的情况。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这是在总厂宣传部外的平台上拍的纪念照片。抗震救灾简报组圆满完成任务后,我和小王也即将离开山铝。1976年10月我到山东大学学习,小王也去了北京钢铁学院。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别配到青岛的大学任教。从此山铝成为我一生中的难忘记忆。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尽管离开山铝已经四十年多了,但是对铝厂的情感始终未变。曾经为计划经济时期铝厂的辉煌自豪,也为市场经济时期铝厂转型担忧,更为铝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遗憾。尤其是退休以后常常怀念小时的玩伴和美好的小学时代。

回忆曾经学习过的第一职工子弟小学,第一职工子弟中学。想念那些和蔼可亲的师傅和同事,还有工作过的车间和厂房。有机会回到山铝总想见见他们。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两代山铝人的情缘。今年五月回到铝厂陪老妈,中学同学安宁知道后,第一时间告诉我,我要去看看你妈妈。安宁的妈妈今年92岁了,她和我妈妈一样都是大半生奉献给了山铝。她说,我们一定和阿姨拍张合影,带回去给我妈妈看看。我用手机的自拍杆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中传递了多少山铝人的家国情怀啊!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回到铝厂与我的中学同班同学安宁,李明英和乔桂芳相聚。还意外地见到了我的同事于永年,同学邱宝玉,还有张桂香。

在山铝看到一草一木,就特别有感触,每当回忆在山铝生活的日子,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山铝,我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给了你!你也同样给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山铝,你是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卫星图片

城市的发展总是一个过程,以往光辉亮丽的建筑往往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破旧,饱含岁月记忆的山铝片区正处在改造的边缘。

据淄博易搜房产网了解,此次山铝系统规划(2017-2030)是由山铝企业管理部具体负责,棚改建议方案已于上月进行论证,方案规划效果图如下: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此次改造结合山铝社区规划设计,建议山铝片区改造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以此进行有序建设:

第一阶段:开发商建设南六街、体育馆北和职业学院北校区

第二阶段:南宿舍2区及南宿舍3区拆除与重建

第三阶段:山泉小区及南宿舍1区的拆除与重建

第四阶段:北山小区、西山小区重建

这是写给山铝的歌,大门向东200米……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