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耐心、怕輸、拖延、耍賴、不專注?因爲你做錯了這些事情

快 問 快 答

1、2歲4個月,姥姥帶時總讓姥姥抱著粘人;爸爸媽媽帶時很少這種情況,自己玩的也好,出門也願意自己走路,請問什麼原因——A寶媽

答 疑

首先可能需要肯定一點的是這個孩子他對於他人的情緒的需求和感知的能力是很強的,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孩子在兩歲的時候,甚至是在更小的時候就會很清楚,“我在爸爸面前我需要怎麼樣?我在媽媽面前需要怎麼樣?在老人面前需要怎麼樣?“這其中的原因有一個比較突出的點就是在家庭的要求或者觀點上到底是不是一致的問題。

就是我們會經常發現,我們的爸爸媽媽是沒有那麼好商量的。而且和爸媽在一起玩就是他們不抱孩子,孩子也覺得挺開心的,孩子也不會覺得難受。但是如果換成姥姥,他可能覺得就不行了,因為奶奶姥姥可能平時沒有那樣的要求,或者說即使有要求了,但是如果我們的孩子耍賴或者是說個好話,可能我們老人就妥協了。

所以想跟大家強調的就是,在一個家庭裡面所有的撫養人的觀點一致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爸爸和媽媽之間,還是說我們和老人之間。

我記得在幼兒園做培訓的時候,其實也有跟大家分享過這個觀點一致的問題,然後當時有一個媽媽提到一個問題說:“老話不是說一般都是在家裡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嗎?”我想在這裡要跟大家澄清一下這句話,所謂白臉和紅臉,其實是指我們處理的表達方式上。比如我們覺得說孩子邊吃飯然後邊跑是不可以的,那無論這個是唱白臉還是唱紅臉的,這個事情都是不可以的,只是說唱白臉的可能在表達方式上和唱紅臉的這個表達方式不一樣,但是我們的觀點和要求對孩子來說都是一致的,而且是沒有辦法去退讓和去談判的。

一般從孩子的性別培養的角度來說,我們通常會比較贊成,爸爸來唱這個紅臉,然後媽媽來唱白臉,但是生活上我們好像經常是相反的,不過也沒有關係,不管如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裡面撫養人的觀點目標一致,從而給到孩子的這個要求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快 問 快 答

2、4歲3個月,孩子玩遊戲時沒有什麼耐心,輸了不願意再玩,贏了覺得沒意思了也不玩,我各種引導都提不起他的興致。隔一兩天又願意玩,但持續時間也不長,請教一下該如何引導——B寶媽

答 疑

在這裡先跟大家分享“認知發展心理學“的一個理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就是我們在設計遊戲或者活動或者任務的時候,提倡的是孩子“夠一夠”就能夠達到目標,不會太難也不會太容易。這個“最近發展區”不管是對我們老師或者對家長來說,都是一個考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一次在跟大家介紹這個桌遊的玩法的時候,都會去把它區分出不同的難度,這個難度其實就是希望爸爸媽媽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需要來做一個靈活的調整和運用。

第二個就是我們關於玩玩具沒有耐心的這個問題,現在來說應該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孩子的玩具過剩。大家應該有這樣的感受,其實在我們的小時候我們可能玩個泥巴,玩個木棍,我們就能玩很久很久,但是現在的孩子給他玩玩具好像剛玩不久然後又不想玩了,或者又想玩別的了。可能我們給孩子的選擇太多。特別是對一些本來做出選擇和決定就比較困難的孩子來說,他可能真的就不知道我要玩什麼好,或者覺得什麼都想玩兒,但是我又玩不了太久。如果有這樣的情況的話,我會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回家整理一下孩子的玩具,然後你也可以試一試收起來一部分玩具,過一段時間你再調換一下再拿出來試一試,可能孩子也會覺得新鮮玩意挺好玩兒的。

關於耐心的概念,每個人對於時間的節點概念都不太一樣,我想說的是遊戲本身就是一個很輕鬆愉快的事情,雖然我們在做這個遊戲活動的時候他背後可能會蘊含了很多教育的一些目的、教育的目標在裡面,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就應該是一個享受的“過程”。爸爸媽媽在這種陪伴中間帶給孩子積極情緒的影響,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它變成了一個負擔,有時候我們家長心裡有這樣的一個希望的時候,即使你可能不說,但孩子也是會有這種壓力感的,所以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因為這種遊戲讓孩子感受到壓力感,特別是相對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這可能也會讓孩子對這個遊戲本身失去興趣或者失去耐心。所以大家好好享受和孩子一起玩的這個過程就好了,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快 問 快 答

3、3歲半男孩,在幼兒園吃飯、睡覺、跟小夥伴玩耍都很好,在家時就不太喜歡跟小朋友玩,不願意出門,出門的話也是跟在媽媽身邊,去鄰居家玩也要拉著媽媽,另外在家吃飯也很磨蹭,睡覺要上床哄一個多小時才睡。請問專家這該如何引導呢?——C寶媽

4、3歲7個月男寶,晚上總不肯洗澡刷牙睡覺,拖延的很厲害,沒有什麼好法子,每次都是最終強制執行完成的,否則就滿屋跑,抓不到他。有什麼好辦法呢?——D寶媽

答 疑

以上兩個問題我們媽媽焦慮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拖延”,並且孩子不好管,所以我們就把這兩個問題合二為一了。在講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一起來探討一下,目前就這個問題來說,究竟是我們爸媽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我們孩子要解決的問題。

今天上午我們正好在師大跟中科院的一個做研究兒童心理學的老師交流,他說到:“在兩個人的這個關係裡面,通常是誰難受誰解決問題“。我們可以仔細琢磨一下這句話,關於拖延我們會發現:“他是我們孩子想要解決的問題嗎?還是我們爸媽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我們會發現,孩子覺得我拖著挺好的,我還能多玩兒一會兒,然後又能讓我媽媽圍著我轉,有的時候我還能把媽媽給惹火了,也挺有意思的。

所以我們會發現關於拖延這個情況,並不是我們孩子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而是我們媽媽特別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會覺得很難受,我們受不了拖延。特別像我自己也是,我是一個特別急性子的人,我兒子就正好跟我相反,他就特別的慢。但關於這個拖延的這個問題,如果他不是孩子的需求,不是孩子認為的問題,而是我們受不了,那我們就必須要做出這個改變,而沒有辦法去期待說我的孩子能夠突然一下變得不拖延了,然後他變得做什麼事情效率都特別高,這個是不太可能的。

我記得我兒子去附小,他上小學的第一天,校長在給我們家長開會的時候他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跟我們說:“從他開始上學開始你不要叫孩子起床,然後也不要催他“,問我們家長自己能不能做到,當時很多家長就在現場就笑了。因為大家覺得就是這件事情好像太難了,覺得如果我們不叫孩子起床,不去催他,他一定會遲到或者他一定會無限期的這樣這樣拖下去,這個裡面其實會反映出來,我們家長其實對孩子是沒有信心的。大家還記得第一天給我們講課的老師的孩子嗎?在他們家裡的情況是反過來的。他們家就是孩子會經常的催她說:“媽媽你能快一點嗎?“然後有一次他媽媽忘記帶鑰匙了,然後又回去取車鑰匙,導致她遲到了,結果每一次這個閨女,在出門的時候就會提醒他媽媽說:“媽媽你那個車鑰匙帶了嗎,我千萬不能遲到了”。

就是在這個事情上面我們會發現,如果一旦這個事情變成了孩子自己的一個需求,而不是說是爸爸或者我媽媽的一個需求。一旦做了這樣的一個轉換以後你會發現孩子的行為會發生一個根本的轉變。比如這裡面我們說到這個小寶寶三歲多的那我們也可以讓他就是知道,這個事情是我的事情,那是我要解決的。比如晚上刷牙洗臉這個事,那我們可以跟孩子來設定一個規矩,比如說他在什麼時間做完了這個刷牙洗臉的事情,我們會有一個親子閱讀的時間或者是孩子喜歡的一個親子游戲個時間。但是我們要跟孩子說清楚,就是這個時間一旦過了以後媽媽可能還需要做別的一些事情或者就要去睡覺了,我就不能再跟你做這樣的一個睡前活動了,那等到孩子清楚了這個以後,並且媽媽能夠堅持這樣去執行的話,那我相信孩子就會慢慢體會到我要刷牙,洗完臉,然後就怎麼怎麼樣。這個時候就變成了他的一種需求,這個時候,我們媽媽是去配合他而不是從外部不斷的去催促他。

我們需要把握的一點就是我們在和孩子做這樣的規則設定的時候一定不是一種懲罰。而且我們的要求一定要合理,你不能說這麼小的孩子,然後我就給你三分鐘去給我洗臉刷牙都弄完了,然後才可以怎麼樣。或者說我們這個要求,今天孩子很好完成了,你跟他進行親子閱讀和親子游戲了,到明天他完成了你又不給他反饋了,這個變來變去的話也是會對執行有影響的。所以還有一點是,我們千萬不要也不要期待說我們和孩子談一次話他就改變了。至少在我自己的這個養育過程中間,我發現孩子他不是靠某一個行為或者某一個時間點就能夠徹底改變的,是需要在生活中一小步一小步堅持下來的。

還有一點是,我們的媽媽有沒有想過,如果說現在你對於孩子拖延這個事情是很難受的,那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去求助我們的孩子。就好比我們在夫妻關係裡面也是這樣的,就是你很難受了,但是另外一個人他不覺得這是問題,也不難受。這個時候你不要期待對方他知道你怎麼難受,他就去調整這是不太可能的。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去求助我們的孩子或者去和我們孩子更積極有效的溝通是很好的方式。我們甚至可以試一試,跟孩子去示弱,現在的媽媽其實都很強,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你去求助你的孩子,你可以跟孩子描述具體的行為,讓媽媽覺得很難受,然後我需要有一點點自己的時間,你可以幫我怎麼怎麼樣,如果你真的是發自內心去請教他,然後去希望他給到你幫助和支持的時候,看看這個時候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改變,我們孩子是非常友善的。

我想要表達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很多時候我們要分清楚,究竟這個問題是孩子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我們大人想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是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可能更多時候只能從我們自身出發,去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

快 問 快 答

5、2歲女孩 沒上過早教課 發現僅有幾次上大課或者參加活動的時候 根本不聽老師講 就是自己瞎溜達 雖然說幹自己喜歡乾的事情時候能有幾分鐘專注力,但如何幫助孩子聽得進大課(或看得進表演等)——E寶媽。

答 疑

那我想說的第一點是,其實兩歲多的孩子瞎溜達,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即使是到幼兒園,我們會發現其實在小班三歲多的孩子,同樣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在2000年以前我們自己小的時候上幼兒園的時候,你發現他都是一個桌椅板凳、大教室,跟小學一樣大家一起來上大課。那現在我們再去看幼兒園,你會發現我們現在來評判一個理想的幼兒園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你會發現它已經沒有集體教室、桌椅,這樣的一個概念,而是把它分成了不同的的功能區。你想去哪個區,你想去搭積木,那你就去搭積木,就是這一類的分散式的活動小組式的活動,這種形式也是現在我們提倡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多,所以每個班級孩子也很多,我們會發現我們現在其實會比以前越來越強調孩子的個性化的需求,但每個孩子氣質類型都不一樣,有些孩子他可能可以更好的去適應這種集體的環境,那有一些孩子可能相對來說可能更適應的是去做一些獨自的或者這種區域小組式的這種活動。

在上大課期間,如果是說孩子根本不聽老師講。因為我自己就是老師,所以我們有時候去給老師培訓的時候也會要求老師在一個大課當中一定是,老師說的少孩子說的多做的多,如果說這一節課裡面,我們聽到的都是老師在講,我們會發現孩子他能專注幾分鐘就很不錯了,因為他沒有辦法一直持續的聽老師這樣講下去。所以我想聽大課的這件事情,可能更多取決於這個老師的活動本身多有趣,這個環境本身多有趣。

孩子他愛溜達,他對周圍一切事物感覺好奇,這本身是兩歲孩子,他自身一個身心發展的特點。所以我想這個地方改變的還是我們成人,我們沒有辦法去要求孩子或者期待孩子,他知道這是大課,所以我得好好認真聽講了。包括有時候看錶演也是的,我印象特別深就是我自己帶我孩子,因為他學大提琴,所以有時候帶他去聽一些音樂會,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我覺得他也應該是能夠去享受這個表演的,但事實上是事與願違的。

其實我我印象特別深有一個宮崎駿的動畫片,裡面有演奏的情節。你會發現這樣子的話就比孩子純粹的去聽一個這樣的交響樂,他是更有興趣的。還有互動的打擊樂的這種演出,包括有一些故事表演是會去和孩子做一些這種互動的,專門針對兒童的去做一些互動表演。他也會相對來說會對孩子的這個興趣和專注度有提高作用。但是我們都沒有辦法去期待或者說要求孩子,希望他整場都能夠保持這種高度的注意力,所以這裡還是希望我們媽媽們可能要放低一些期待,更多的是要靠改變我們自己的承受能力和改變我們的環境,從而怎麼樣去更好適應我們孩子這種發展的需要。那還有一點建議的就是如果真的覺得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我們也可以去嘗試玩一些注意力方面的小遊戲。

快 問 快 答

6、三歲3個月女寶,不愛刷牙洗頭洗澡, 一言不和就愛耍賴躺地上, 或者吐口水 ,怎麼解?——F寶寶

答 疑

我想如果我們把它看作是一個不太合適的一個行為的話,我們需要關注一下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也就是說孩子他不良行為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個需要引起我們爸爸媽媽的關注,而不是僅僅看到他吐口水或者耍賴。

這裡面的話可能會有的原因我做一個猜測,可能是因為,孩子想吸引爸媽的注意力,比如我的孩子冬天的時候,他在家裡就故意光腳,他一光腳爸爸媽媽就會有應急反應:“啊,你怎麼又那個冬天的時候光著腳啊,會感冒啊”馬上就會給他反應。那每次給他反應後他每次想得到你關注的時候,他就會光著腳,然後故意到你面前給你看。

那另外還有一種原因,有可能就是孩子真的不愛刷牙或者洗頭洗澡,確實有一些孩子特別害怕洗頭,比如說他的眼睛不能沾水,或者是說頭髮溼了以後,水弄到眼睛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如果是這種原因的話爸媽還是要弄清楚究竟他不愛洗頭洗澡,是不是在身體上他真的會有一些不舒服。那如果是有這些原因的話,我們要去幫助孩子一起來想一個什麼辦法,然後去嘗試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地方想強調的是什麼,一定不要把你的注意力重點放在孩子的這個不良行為表現上。要試著去了解和關注到究竟孩子他這樣做他是希望得到什麼?他目的或者他行為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那清楚這個以後我們再來決定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方法跟孩子一起來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

早教領域創業探索者,在家上早教實踐推廣者,碩士文憑N多資格認證在身,文學/心理學/營養師/早期教育指導師/0-3、3-6蒙氏認證老師/感統訓練師,變身創業者/寫作者/育兒達人。

歡迎加入三個好媽媽的交流分享群,和上千爸爸媽媽一起快樂育兒,在評論區回覆“爸媽交流”

孩子沒耐心、怕輸、拖延、耍賴、不專注?因為你做錯了這些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