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暖心雞湯到「股股殷紅」,鬼知道「二更食堂」經歷了什麼

點上面 航通社訂閱,然後開啟“

置頂公眾號

从暖心鸡汤到“股股殷红”,鬼知道“二更食堂”经历了什么

題圖 / 二更食堂

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微博@lishuhang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要想讓一個全網粉絲超5000萬,坐擁40多個內容品牌矩陣,作品霸佔全國公交地鐵,剛拿到1.2億元第四輪融資的新媒體王國遭遇滅頂之災,只需要一個晚上。

準確的說,只需要在一個追熱點的公眾號推送文章中,以這樣一句話結尾:

“她所謂的絢爛,是沾滿XX的XX,流出的股股殷紅。”

从暖心鸡汤到“股股殷红”,鬼知道“二更食堂”经历了什么

圖 / 二更食堂

此時此刻,每個人差不多都知道事情的原委。我無意糾纏於事件的定性批判,因為揪住這個冒頭的不放,只不過是“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跟蹭熱點的“二更食堂”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只是,同為公眾號和自媒體作者,寫著一個不鹹不淡,沒甚成就的“航通社”(ID:lifeissohappy),我研究過很多的自媒體成功案例,其中也包括二更。正因如此,它變成今天這般局面,就尤其讓人嘆息。

1 | 肇事的“二更食堂”已面目全非

從新媒體分析平臺“新榜”和“微小寶”分別查看“二更食堂”微信公眾號的數據,其每天推送的頭條平均閱讀數分別為7.7萬和9.9萬,預估粉絲數分別為105萬和148萬,毫無疑問位於全部微信公眾號的絕對頭部。

“二更食堂”公眾號前身是“深夜食堂”,由曾任人人網、美麗說、口袋購物產品經理的李明創辦。它在2015年5月和杭州的視頻自媒體“二更”合併後改為現名。所以,李明就是現在的“食堂君”,全面負責“二更食堂”品牌。

如果有人是“深夜食堂”時代過來的老讀者,他/她一定會對這個號今天居然能發出如此汙穢不堪,侮辱女性的內容詫異不已。

即使不能盡數“食堂君”的全部熱文,我們也可以從二更2016年1月結集出版的《陪你說一世晚安》(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08113/)一書中,窺見當年“食堂”的基調。

“請在睡前閱讀書中的故事,如有隱痛,請播放輕緩的背景音樂,或自備甜品;如有感動,請自動分享朋友圈;如有想念,打給你想念的那個人。如果那人再也無法相見,把故事寫下來,發給我們。”

“書中的每個故事都相當於一部電影,請事先準備薯片和紙巾,因自動入戲造成的情難自禁,請自行承擔後果;請勿在人多的地方,地鐵、商場、公交車等地閱讀此書,以防又哭又笑難為情。”

當時“二更食堂”改名不到1年,自稱“最有溫度的自媒體,擁有300萬粉絲,每晚講一個睡前暖心故事,以情感暖文打動人心,溫暖和陪伴是其運營理念”。

心理諮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王明燦在知乎講了此後發生的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807292/answer/389457261)。他2016年以來為“二更食堂”寫約稿,但到了2017年,公眾號編輯找到他說,

二更的風格要變了,不再走情感路線,而是改為“蹭熱點”

編輯給王明燦發的“樣本文”,都是像《多喝熱水就是一句廢話》(http://www.anyv.net/index.php/article-67659),《27、8歲的單身姑娘萬萬碰不得》(http://www.anyv.net/index.php/article-132621)這樣的。王明燦覺得自己寫不來這樣的文章,儘管編輯說以後會加稿費,他還是婉拒了後續合作。

在更名“二更食堂”後,該號就沒有詳細披露過單獨的數據。但它從面向都市白領女性的情感雞湯,到百無禁忌“蹭熱點”的巨大轉變,不會晚於2017年。

2 | 被運營出來的“食堂君”

“深夜食堂”李明和原“二更”創始人丁豐,一個做CEO,一個做董事長。李明負責公司的內部管理與運營,丁豐負責外部資源整合和團隊搭建。

在一線互聯網公司連續7年的產品經理從業經驗,讓李明更適合經營具體業務,而他將公眾號視為一個產品去做的專業思維,在同時期的自媒體中也是鶴立雞群。

从暖心鸡汤到“股股殷红”,鬼知道“二更食堂”经历了什么

圖 / 新榜

在2014年初,李明開始運營公眾號。當年1月,日本電影《深夜食堂》熱映,所以李明的同名公眾號,最開始是以推送美食信息為主

此後,李明曾經探索過奇聞趣事、寵物等多種不同內容方向。他之前並不是以寫文為生,對讀者喜歡什麼,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逐漸摸索。

經過多次試錯,李明發現雞湯、溫暖、勵志類的故事內容脫穎而出,這固定了“深夜食堂”公眾號此後的運營基調。

“微鏈研究院”評論說:“信息嘈雜的互聯網年代,感同身受的‘精神鴉片’威力強大無比,雞湯式內容與互動在粉絲們最感性的深夜時刻,總能調動白晝時填滿壓力的白領女性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底層情感。”

李明曾對獵雲網說(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167202):“我成立深夜食堂,真的是無心插柳,當時我的工作很忙,一度想放棄,但是如果我偶爾停更,或者發生什麼事情,很多粉絲都會特別地著急和關心我,這是我堅持做深夜食堂的一個動力。”

然而,這種動力與其說是來自粉絲的著急和關心,倒不如說是來自對指標數據攀升和廣告收入增長的期盼。

“深夜食堂”從0到100萬粉絲,主要的催化因素是紅包、新年籤等運營策略。這無疑源自李明的產品思維。

李明在公眾號後臺無意中回覆一位讀者“晚安”,該讀者此後每晚都會來留言。留言的人越來越多,李明在後臺設置了自動回覆的“晚安語”,隨後一發不可收拾,粉絲互動量急速上升。

2016年4月,《經濟觀察報》採訪李明(http://www.eeo.com.cn/2016/0408/284795.shtml)的時候,特地這麼提問:“你本人和食堂君一樣是個暖男嗎?”

李明說:“其實我是一個工作狂,就是我每天大量的時間花在工作上,因為白天的工作狀態實在是太理性了,說話又太官方了,我晚上一般會變得更感性一些,我經常會寫一些,自己寫一些東西。”

很顯然,“深夜食堂”以及“食堂君”所塑造出來的溫暖形象,只是理性的工作狂李明通過不斷打磨臻於完美的一個內容產品。

3 | 想做大,就不能單兵作戰

李明在兼職做號期間,每天晚上10點下班,繼續推送和運營公眾號到晚上2-3點,第二天8點起床上班。後來,他睡覺的時間推後到3-4點,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2015年,深夜食堂粉絲數突破100萬,步入大號行列。李明放棄本職工作,全心投入自媒體運作。

因此,當杭州“二更”的丁豐決定找人幫手運營,內部討論後圈定“深夜食堂”,並找到李明深入交流的時候,兩人才能一拍即合,促成後來的合併。此後,二更的商業化運作和人員擴張讓人眼花繚亂(https://www.ergengtv.com/home/aboutus/)。

二更2016年員工總數350名,到2017年增加到近700名。這還不算另外約400名創作人員,他們每月出品250多部原創視頻。

為了逐步降低對人力的依賴,二更開發了自動拍攝、剪輯的雲生產平臺,在視頻生產、運營、服務、營銷全流程及垂直行業推行技術驅動。這需要養活一支可靠的技術團隊。

从暖心鸡汤到“股股殷红”,鬼知道“二更食堂”经历了什么

圖 / 二更

二更在上海、成都、北京、廣州等城市,複製老家杭州的本地內容模式,還為政府和商業廣告主提供原生視頻定製、KOL直播、矩陣傳播、內容營銷、企業媒體化、全案服務、媒介代理等商業服務。

更不用說,還有為全行業培養和輸出了上千名學員的“二更學院”;負責影視劇製作、藝人經紀、影視技術、娛樂營銷等的二更影業;以及圖書、課程、展覽、研學等文創業務……

三年時間,二更已從一家杭州本土公司,發展到全國近十家分公司和一個“二更產業園”,從單一新媒體發展到傳媒、教育、影業、文創、雲平臺等多元領域。

據娛樂觀察者“三聲”的報道,2015年4月二更公司成立至今,已經拿到四筆融資。最近的一筆發生在2018年4月18日,獲得由雄牛資本、坤言資本以及前海母基金提供的B3輪1.2億元融資。此前,二更曾於2017年8月完成由雲鋒基金領投,源碼資本跟投的1億元B+輪融資。

你猜這條包羅萬象的全產業鏈當中,負責“二更食堂”公眾號運營的會有幾個人?

想明白這一點,它今天能出這樣的重大事故,也就毫不奇怪。

在“食堂君”李明道歉信出來之後,很少有人買賬。因為信中並沒有明確當班編輯、作者、最終審稿人等責任人的身份信息,以及其應受的懲罰。人們希望看到相關當事人被“扒皮”,然後在全行業永不錄用。

但“二更食堂”只是全產業鏈的很小一部分。儘管自然有人想著要抵制一切二更旗下的產業和作品,但考慮到二更給北京地鐵、天貓、海爾、碧桂園、可口可樂、聯發科等客戶製作的電視廣告或情景劇,估計他們一時是抵制不過來的。

4 | 全面工業化帶來內容產業的盛世危機

二更與“深夜食堂”合併的那一刻起,其發展重心就已經轉移到短視頻而非圖文,後來更是潛心搞資本運作,研究人工智能的流水線輸出,而不是追求打造優質內容。

就算被合併前的“深夜食堂”,那個人畜無害的暖男形象也是被刻意塑造出來的。很難想象“食堂”的運營者,能在每日趕場一樣的推送中保留多少真情實感。

當運營者發現,只需要設定一個程序自動回覆的“晚安”,就能一瞬間安撫300萬名女子,有什麼理由不去做這麼不真誠、不“走心”的操作?

所以如果你認為“二更食堂”是丟掉了“初心”,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才犯下大錯,那你真的是自作多情了——他們本來就無所謂什麼“初心”。

包括“深夜食堂”在內,幾乎所有的內容創業者,如果有機會發展到一定規模,都不可避免要面對從單兵作戰向規模化、工業化量產內容的轉變。

就算產品思維不那麼濃厚的王利芬,她也是情不自禁地慶祝自己寫茅侃侃離世的稿子,為她這位老一輩媒體人贏得了新時代的第一個10萬+。

从暖心鸡汤到“股股殷红”,鬼知道“二更食堂”经历了什么

圖 / 微博 @王利芬

因此,如果還有公眾號作者能寫出真正感動了自己的文字,並湧起要把這份感動分享給讀者的樸素衝動,在當下絕對是珍稀動物。

你也許會質問,怎麼我就遇不到一兩個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寫文章的號?怎麼我朋友圈傳的,我能看到搜到的,全都是這些量產的,毫無心肝的工業製成品?

答案很簡單,因為不這樣做,內容根本到不了你面前。

新榜的數據顯示,2017新榜微信公眾號500強,它們在微信公眾平臺的活躍賬號佔比大約是千分之一,但這些賬號提供了每天微信公眾平臺12.9%的流量。

如果把尺度進一步縮小,最頭部的50個帳號僅佔活躍數的萬分之一,它們卻提供了整個微信公眾平臺2.9%的流量。

另外,2017年微信公眾平臺一共產生了42萬篇10w+內容,有52%是來源於500強賬號的,由此可見流量的集聚前所未有的集中。

內容產業工業化,是一條已經被證明的,不得不走的道路。在這個行業只有馬太效應,沒有小本經營。

如果只是醉心打磨文章,對用戶指標增長採取“佛系”態度,你就賺不到錢。更可怕的,是沒有人看和沒有人知道你。

也許在內容創業的草莽年代,還有一丟丟可能,存在公眾號作者吃穿不愁,只是個人業餘興趣而做大的情況,或者不過度商業化,小打小鬧也能養活自己的情況,但現在這越來越不可能。

現在還能繼續冒起的內容創業者,幾乎都是從敲下第一個字開始,就嚴格以科學的數據分析確定選題方向,以A/B測試確定標題偏好,以周密運營策略籠絡讀者。

他們從一開始就不對內容抱有任何潔癖,或稱敬畏之心。

出了“股股殷紅”這樣的錯誤,他們也是按照完整的預案來,先是格式化的危機公關,然後自查覆盤,增強審核流程,提高風險意識,等等。

這些工業化量產的內容,可能絲毫沒有真心實意,感同身受的成分,但只要不露出馬腳,就能圓滿完成感動千萬讀者,讓他們自動自覺去“刻奇”的任務。

一部分好文章缺少知名度,大牌內容即使質量不穩定也穩穩霸佔頭部資源,這是讀者注意力和高質量內容資源的錯配

讀者花大量時間閱讀和收看,但能看到的絕大部分都是工業化製成品。在難以發現新大陸的前提下,他們很快就會審美疲勞,從而對所有圖文或短視頻的攝取都提不起興趣。

從長遠來看,這將會引向以圖文和短視頻為代表的內容產業的不可逆轉的終結;運氣不好的話,也許將有一次“雅達利衝擊”式的大崩潰。

微信公眾平臺的登錄頁,永遠寫著這麼一句話:“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這應該永遠是包括微信在內的各大平臺,從推薦算法、運作機制、激勵政策等多方面努力的方向。

扶持新生力量,加速新陳代謝,實現評價標準和商業模式上的多元化,讓小而美的,“去工業化”的內容有生存空間,我們看到的內容產品才會越來越好,這個產業的前途也才有保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