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曹操72疑冢,南水北調被發掘,300餘座古墓葬多爲貴族


107國道河南河北兩省交界處南約2公里處,向西有一條新修的柏油路,直通安陽高陵,接近南水北調幹渠橋時,路北有一塊“固岸墓地”的標誌碑。墓地位於河南省殷都區安豐鄉固岸村和施家河村東部的高臺地上,漳河南岸,南水北調總乾渠里程728公里處。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固岸墓地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000多年前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畫面,透過這些文物,清晰而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圖為固岸墓地出土的圍屏石榻,其東、北、西三面圍以石屏,內壁線刻精美壁畫。東西兩面則為出行圖,北壁中間是墓主人夫婦像,左邊“郭拒夫妻埋兒”,右邊“丁蘭刻木事親”,都是“二十四孝”故事。其南面為一道石牆,中部有門,門兩旁為一對子母闕。

石榻是粟特人的葬俗,一般刻繪的人物多為粟特人形象,壁畫內容也多反映粟特人的生活。而固岸這座石榻卻刻繪漢人孝子故事,人物形象和服飾均為漢人特徵,石闕也為漢闕。不管墓主人是漢人還是粟特人,這座石榻都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見證。


固岸墓地東距故鄴城僅8公里,中間有漳河相隔,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發掘的元祜墓和天子冢很近,屬於故鄴城近郊古墓葬的重要組成部分。固岸墓地發掘面積25000餘平方米,2005年至2008年間,清理出古墓葬300座,已發掘出的墓葬有戰國36座、秦漢55座、魏晉5座、十六國3座、北朝170座、隋3座、唐3座、宋1座和清6座,出土文物2200多件。

曹操死後,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鄴城城門;漳河岸邊,七十二座墓冢同日而起,即所謂“漳河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這是漳河兩岸路人皆知的傳說。曹操真墓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引起了古今無數人的遐想和興趣。有人自作聰明寫詩道:“……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屍。”1959年,這個古墓群被冠以“磁縣七十二疑冢”,上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看似古人的一句戲言,後來卻變成了現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經過搶救發掘,終於解開了疑冢之謎。這些大冢與曹操全無關係,而是南北朝時期東魏、北齊的王宮貴族墓葬群,且其數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