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背鍋子是什麼美食?

神經病LY_


中國美食博大精深、種類繁多,但每個地方都有那麼幾種非常有特色的食物,它可能只屬於這一個小小的地方,也可能已經聲名遠播,知道它的人也許並不多,但人們提起它滿滿的都是回憶,同一地方或同一時代的人,通過某種特別的食物來在茫茫人海中“認親”,聽見這種食物熟悉的名字,便倍感激動,聞見這種食物的味道,便倍覺親切。

呼和浩特的背鍋子,就是這樣一種食物。呼和浩特的背鍋子其實就是一種老式的焙子,或者說是大幹烙餅。焙子是呼和浩特的傳統食物,背鍋子是當地人的一種叫法,樣子似焙子,做法如烙餅,背鍋子介於兩者之間。

背鍋子名稱來自於它的形狀,從前人們在大鍋裡烙制這種麵點,烙熟的餅的形狀就像一口小鐵鍋,所以就俗稱背鍋子了。

它和普通的焙子有點不同,比普通焙子的厚度略微薄些,背鍋子用的是純水和麵,只是在烙制的時候在上下兩面刷點油,並用刀刃劃刻出許多小的稜形,而普通焙子用胡油和麵。

背鍋子的做法:

首先準備好中筋麵粉、雞蛋、胡麻油、牛奶(牛奶可用水替代,其他均不可替代,因為換了東西就不叫背鍋子啦)、鹽、小蘇打(麵粉小蘇打比例不超過100;1)

其次,將準備好的材料放進一個盆裡,和麵(面和均勻即可,不需要和成光滑的麵糰,不能醒面,和好擀開就烙)

再次,用刀在餅上畫菱形格,放入電餅鐺(不放油)烙至黃色即可,火候自己掌握。

最後,烙好的背鍋子就可以吃啦,外黃內白,酥酥鬆軟,回味無窮。


新華融媒新消費


“背鍋子”可不是“背黑鍋”。在內蒙古,“背鍋子”是一種傳統的麵點,其實就是一種餅,由於其用大鍋烙制,且其形狀就像一口小鐵鍋,所以就俗稱背鍋子。對於80後以往的人來講,這是一種記憶深刻的食物。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吃父親做的“背鍋子”。其實就是用普通的水和麵和制而成。擀成餅的樣子,再在上下兩面刷點油。並用刀刃在一面,劃刻出稜形狀。

別小看這步工序,能用大鍋烤制而成後,外黃內白,外脆裡酥。沿著刀痕掰下一塊,酥脆鬆軟,回味無窮,彷彿能感受到自家大鐵鍋的剛烈,以及父親的那種暖暖的愛意。

在呼和浩特市,很多人會在吃羊雜碎的時候,吃“背鍋子”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吃法。

喜歡的朋友可以在自己家做一下。

有些網友分享的“背鍋子”的做法是:在麵粉里加入小蘇打,白糖(看個人喜好適量添加),素油五湯勺,用牛奶和麵。擀成圓形,放入利仁電餅鐺按下大餅鍵,等響了之後反面,撒上芝麻,再次響後就可以出鍋。

還有的網友分享的用電餅鐺的做法:需要中筋麵粉、雞蛋、胡麻油、牛奶、鹽、小蘇打、麵粉和小蘇打比例不超過100:1。先把所有材料倒盆裡,和麵,和成圓的,再擀成稍厚的圓餅,用刀在餅上畫菱形格,放入電餅鐺,烙,電餅鐺不需要放油,上下火烙到上色即可,火候隨喜好,自己掌握,很好熟。


正北方網


呼和浩特,塞外名城。

景色怡人,美食遍地。

辦公or旅行,若來青城,美食勿錯過。

焙子、點心:

小編吃過最好吃就是祥河北巷往裡走一百米的一家清真楊老大焙子鋪,我就愛吃鹹味的,這家的鹹焙子,酥酥的,似乎很捨得放油,所以很好吃,幹啃也不覺得噎。糖麻葉也不錯,麻葉重點在用的糖好不好,不然吃起來味就變了。還有一家就是將軍衙署對面,小巷子裡的一家焙子鋪,鹹焙子能嚐出胡麻油味兒,鹹油旋兒也不錯。說起焙子突然想起,以前在大召,現在搬到濱江花園斜對面的慶春園,真正的老店啊,似乎已經易主了,所以燒麥不再經典,他家的槽子糕曾經好吃到不行,奶油味很濃,而現在已經很久沒去過了,不知道口味變了沒有,是否還有這樣的點心了。另外,女性朋友們去嚐嚐新萬達廣場站亭甜甜圈吧(最近在海亮也開了店),小編甜甜圈吃的少,所以覺得這家的甜甜圈超好吃,樣子甜美可愛,不過吃多了肯定是有點膩的。倒是很適合和三兩知己來個溫馨的下午茶,喝喝咖啡、奶茶,品品甜圈,吃吃冰激凌。其次,可以嘗試下意林的乳酪杯、奶酪布丁和焦糖布丁都不錯,滑嫩嫩的,讓要減肥的我倍感罪惡,又停不了嘴啊!要說蛋撻還是肯德基的好吃,最好是原味的,其他的太甜膩。

燒麥

最開始品嚐的自然是奶茶,“格日勒阿媽”是當地具代表性的奶茶店,配上小食,美好的一天開始了。

黃油餅和黃油果味道相似,表現形式不同,美味是同樣的。

還有很多好的店,一時想不起來了,現在的食品安全性讓人很不放心,似乎什麼都不能吃了。不過,有一位化學專家說了,當下吃不死就吃吧。我同意這點。吃唄,人生何其樂也!能吃是福啊~


達哥美食


對於“背鍋子”我覺得我很有發言權吶,因為從小我就特別喜歡吃這種食物,同時我媽烙的“背鍋子”又非常好吃,所以我對這種食物還是很有感的。小面我們就說一下呼市的“背鍋子”吧。



第一 什麼是背鍋子

“背鍋子”是呼和浩特市的方言叫法,其他地方應該叫鍋盔吧。為什麼叫背鍋子呢?就是因為它的做法而來,把和好的面,擀成一個厚厚的大圓餅(有點披薩的意思,不過比披薩要厚),拿刀把麵皮劃上菱形,這樣它烙出來的餅就更酥脆。拿手掌托住往鍋裡一甩緊緊的貼在鍋上,所以叫它“背鍋子”,經過長時間的烙制,背鍋子出鍋了,外皮酥脆加點硬,內瓤軟糯香甜,面香味十足。



第二 日常生活中的背鍋子

小時候家裡常吃背鍋子,感覺背鍋子在農村人的餐桌上就像城市人的麵包一樣吧。不可或缺,搭配稀粥,炒麵糊,再簡單點的就著一杯白開水也能解決一頓早餐。農忙的時候家裡提前多烙點,出地的時候帶出去吃。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食品的豐富,人們自己做的相對少了,更多的是吃一些工業食品,或是專門賣的麵點。這樣現在有很多人可能對這個也不太瞭解了。



最後 現在只要我跟朋友們去西北菜館吃飯,他們都知道,提前就會給我點半分“背鍋子”,雖然現在瞭解知道背鍋子的人可能不太多,但它是一種記憶中的味道,這一點很難忘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