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引子

蜀山下的南街曲曲彎彎,旮旯裡冷不丁走出一個人,蓬頭垢面,衣著,神情愚鈍,臉上一道亮疤,端的是一副背時之相。千萬別小看他,你看他步履穩穩、衣抽寬寬,舉手投足,自有一份常人不易察覺的清朗之氣。那飄拂衣袖裡說不定藏著寶貝呢。什麼寶貝?說時遲,那時快,袖中便掏出一把壺來,口中唸唸有詞:寶珍之壺,只認知己不賣財主!

居然有人哄搶。壺,只有一把,銀圓兩塊,要買趁早!

沒得到壺的人嘆道:寶珍之壺,就這麼難求嗎?

這裡說的,不是水滸傳裡的某個章節。

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制紫泥合桃壺

款識:寶珍(蓋款)

鐫刻:如滿尊酒,飲之太和。清澗之曲,日住煙羅。

合桃壺流行於民國時期,是一種以“桃”為題材而創作的筋囊器。作者李寶珍為紫砂名家俞國良之高徒,秉承俞氏嚴謹作風,制砂技藝全面,此器出自其手,制式端莊而大度,體態豐腴而飽滿,筋瓣稜線分明,氣韻尚佳。壺身題詩刻繪以為飾,乃民國典型的陶刻裝飾風格。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寓指福壽綿綿,運用至紫砂壺上,為茶人帶來吉祥安康。

李寶珍:俞國良高徒

李寶珍,俞國良的高徒,生下來就是個做壺的藝人。晚清光緒到民國前期,蜀山下的南街,這一帶的人,不是做壺的,就是燒窯的。寶珍家幾代做壺,越做越窮,於是他這輩子也只能做壺,只配做壺。

據說俞國良很賞識李寶珍。滿師的時候,俞國良特意為李寶珍做了一套制壺的工具,這是他對徒弟最高的賞賜了。

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制段泥木瓜壺

款識:寶珍(蓋款)

鐫刻:遊心至虛,同規易簡,六府孔修,九有斯靖。辛酉春。

壺以段泥為胎,砂質細膩溫潤,壺身作木瓜式,高圓飽滿,三彎壺流、隨形壺鈕、 大圈把皆取樹杆為形,其上仿生作褶皺結疤;壺蓋以若干葉片重迭而成,並細作莖 脈,蟲孔,惟妙惟肖。壺身一面題詩,一面鐫刻花鳥,下刀極為老練,為典型的民 國刻繪風格。壺蓋內鈐印“寶珍”二字章款,寶珍制器,多良品,以精工著稱,此 件亦工整細膩,品相上佳。由壺身銘刻中“辛酉春”可知此壺的製作時間為1921年 春天。

初遇機緣

某一日,俞國良將寶珍喚到跟前,說有一個機會,去山西,給閻長官制壺。李寶珍腦子裡嗡地一響,乖乖!他這輩子連縣長也沒見過,閻錫山可是山西的“皇帝呀!寶珍向師父保證,一定不辱使命,好好幹!

去山西的紫砂藝人計有:李寶珍、楊阿時、吳雲根。

後來寶珍才知道,閻錫山並不是單請他們為他個人制壺,而是邀請他們去山西的平定縣創辦平民陶器廠。

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供春壺

款識:寶珍 蓋款

供春作為紫砂式樣中經典,此壺段泥為胎,紋理繚繞,作樹癭狀,取瓜蒂為蓋,枝梗作把,此壺雖是仿古式樣為之,但是作者亦加入了自己創作風格,可謂匠心獨運。李寶珍作供春壺甚為罕見。

那山西平定縣,位於太行山右中段,地處衝要,素為兵家必爭之地。舊石器時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夏至秦歸屬頻變,漢初至宋置縣,金、元、明、清為州,雍正初升為直隸州,民國改縣。平定出高黏陶土,制雨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即產白瓷。全國宋窯一百三十個縣,即在其中,屬古定系,舊有“西溶”之稱,在清代為山西產瓷大縣之一,成為山四四大“土貢”醇之一。平定刻花瓷,具有中國古代定密系典型風格,該瓷以黑則花為主,包括棕釉,白釉、黃釉、仿哥開片腦,變精、剪紙漏花加彩和木葉容變釉等,堪稱陶藝絕活。李寶珍們到了平定,大展身手,一建陶瓷廠,一面帶徒弟,名聲日隆自不必說,李寶珍年輕,精力充沛,一個人可以幹兩個人的活。老闆非常賞識他,自然貫金也多。

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鐵畫軒出品)·獅頭花插

底款:李寶珍制

李寶珍給家裡寫信,說自己天天吃蘿蔔乾,為的是存錢,將來遺房子要媳婦。三年下來,李寶珍的腰包裡很攢了一筆錢後來,房子真的造起來了,就在蜀山南街的後巷,三間平房,是當時一個壺工非常奢侈的宅第了。有了房子,老婆也娶回來了。

李寶珍很知足,俞國良師父說過,人生貴有幾個“老”,一是有個老窠,二是有個老伴,三是有一圈老友,四是手頭有少許老貨。所謂老貨,就是細軟那是防者之用。一個平頭百姓有了這幾個“老”,就應該很滿足了。

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四色合梅

蓋款:寶珍

合梅壺採用上下相合,在扁圓型的壺體上分為五瓣筋紋形,似瓜若果,新穎別緻,等分均勻規整,壺蓋亦做花形,與花口契合,全器線條飽滿豐腴。中腹向外鼓出,極富張力。流嘴、執把、壺鈕皆以蒼勁的梅杆塑成,壺身與壺蓋以曲繞遒勁的梅瓣梅枝點綴。生動逼真的梅花梅朵從枝幹上冒出,攀沿至壺身,錯落有致,梅花或盛開或待放,姿態優美動人。此壺為李寶珍為數不多的筋囊器,胎質厚重,包漿圓潤,壺身赤紅色,流、把為黑色,梅花為黃色花蕊為桔色,故名為四色合梅。

風頭正盛

李寶珍的風頭出在一九三三年。當時的江蘇省主席陳果夫剛剛上任,此公是個大才,很想在江蘇這塊寶地上有所作為。他喜歡陶瓷,著令讓宜興的陶瓷師傅去蘇州興辦陶瓷廠。李寶珍被選上,這在當時是件很榮耀的事。可惜,現存的資料講不清楚為什麼要在蘇州這樣一個並無陶土資源的水城辦陶瓷廠,這個陶瓷廠又設在蘇州的何地?只說他帶了一班徒弟,足有五十多人。據說李寶珍還造了一座小方容,專燒紫砂壺。蘇州多名士,有錢的茶客也多,李寶珍的壺一度非常搶手。訂單多的時候,他亦不肯做粗貨,壺藝的講究,一如他的國良師父。但凡那客裡有他的壺,便會有客戶在密口守候,他們早已付了定金。壺剛出窯,壺體還燙手,就被人取走。

當時的茶壺市場講究口碑,像李寶珍這樣的壺手,客戶們耳熟能詳、口口相傳的代表作就有“傳爐壺”(那是俞國良師父的款式,李寶珍學得幾乎可以亂真),還有“葵仿古”“圓條壺”“犀登壺”等。最搶手的“雲龍壺”,因其壺體上游龍與雲紋栩栩如生,暗合著中國人心底深處的龍騰崇拜,廣得藏家茶客青睞。

憑著一雙手、一坨泥,李寶珍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讓神仙都羨慕。

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制 傳爐壺

底款:李寶珍制

蓋款:寶珍

傳爐是紫砂壺的一個經典器形,其製造型取材於青銅器。此壺泥質純淨,燒成火候也恰到好處,色澤光彩鑑人,肌理滋潤,明朗而不俗。製作精巧,大體上方圓互濟,肌骨亭勻,如婷婷少女,秀韻超群。

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制葵仿古壺

鈐印:寶珍(蓋)

壺作葵仿古式,以六瓣葵花式構成壺體,蓋鈕與壺身皆呈筋紋狀,筋紋凹凸有致,口蓋吻合,富於動感。嘴與鋬把皆作稜柱六方式,透出靈動之氣。器身筋紋線條等分均勻,稜角分明,端莊雅緻,飄逸俊美。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可是抗戰甫一爆發,紫砂市場即一落千丈,所有的龍窯都不冒煙了。紫砂手和窯工們紛紛改行,平時趨之若鶩的壺迷和收藏家亦作鳥獸散。李寶珍的壺做得再好,也沒人光順。日本人在出紫砂泥的黃龍山上修築了炮樓。一日,李寶珍十八歲的大兒子突然不知去向,李寶珍急得吐血,後來南街的某保長來告訴他,你家公子被東洋兵徵去修稜了。李寶珍鮮血噴出來,濺紅了半堵牆。

有朋友來出主意,說你的壺藝遠近聞名,不妨送把壺給黃龍山的日本人,這樣你兒子就可以回來了,一句話提醒了李寶珍。他顫顫巍巍爬起來,用一根竹節柺杖,將家中所有紫砂茶壺全部打碎,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最後的遺囑非常簡短:從今之後,李家後人哪怕討飯,也不要再做紫砂

李寶珍死後,家人將他安葬於蜀山東麓的龍窯前。早先,李寶珍的壺,總是送到這裡來燒製。這些壺裡,不少是傳世之作。這座龍容,最初是成全了李寶珍,最後又收留了李寶珍,應該是他這一生最重要的知音了。當時兵荒馬亂、市面蕭條,連一口薄皮棺材也買不到。一副草簾子就送他上路了。他的墳,離師父俞國良的最後安息處,僅一箭之地。

生不逢時李寶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李寶珍制賓如刻段泥提樑壺

“寶珍”款

此壺段泥製成,砂質細膩光潔,包漿瑩潤,隱發含蓄之光。壺身作缽式,圓微扁,肩部起一稜線作飾,壺腹至底部逐漸舒展,形成上小下大的造型,簡潔大方;一彎橋鈕與流線型的提樑相映成景。提樑外圈圓滑,內圈平實,持感舒適。壺嘴短且飽滿,憨態可掬。整器大氣沉穩,制工細膩,屬民國紫砂佳器。茶壺扁圓形制,壺嘴、提鈕、執把三點一線,製作精準,形式簡約而不失柔美之氣,予人呈現敦秀雅緻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