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日发文称“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你怎么看?

我忘思恋


生娃从来都不是私事,家事,而是国事,天下事。

想当年,计划生育可是基本国策呀。计划生育三十年来,少生了4亿人。

然而,时过境迁,低出生率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开始不断发酵。如果生育率过低,就会引发人口老龄化,未福先老,青年人负担加重,社会消费不振,社保压力山大。孩子生少了,那么到了下一代,领社保的人多,交社保的人少,特别是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这一问题将不断加剧。生孩子成了一件全社会聚焦的大事。

从放开双独,单独,到家庭二胎化,全面放开生育已然水到渠成。但是,年轻人似乎并不买账。是呀,六个钱包都拿来买房了,怎么生娃?况且,孩子可不是一生了之。尤其是在大城市,教育支出是中产的标配,教育成本惊人。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加上各类托管班课外班辅导班,一年的教育支出,基本以十万计。



看来不光生娃是国事,养娃应该也是国事。要消除生娃恐惧症,不能仅仅靠家庭自觉,还应该制定更为完整的体制机制。

不能因为生娃养娃,就影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史晨昱


作为刚有二娃的老爸,看到《人民日报》这等高度肯定生娃一事,还是很振奋的。既然,生娃都成了国事了,我们是不是有了国家赋予的荣耀呢?

未必吧。

在过去几十年里,计划生育宣传的是优生优育、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意思是鼓励生二胎,三胎了。当年有独生子女奖励,现在二娃三娃也想推行奖励,环境不同,难度不同了。

且不说没有那么多财政做这个事。以前用父母亲的工作、事业前途来卡独生子女政策,但农村生老二、老三的不在少数。现在若实行奖励的话,依旧是农村生二娃、三娃的在多数,它鼓励不了一二线城市压力重重的上班族,只能说在城市和农村中来一次重新分配。

如果想着缩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把生娃事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才成。

一线城市如北京,医疗、教育、住房等都有更严格的条件,户籍的重要性重新被提及,一方面是鼓励生更多娃,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更加严苛。所以你说一线城市到底是鼓励了,还是限制了呢?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感触和理解。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别太受宏观政策左右了。生娃是家里的事,这是最重要的。

你想养更多的孩子,你认为从中有所奉献,能承担责任,能带来家庭乐趣,能养得起,你就生吧。国家政策只是一个补充,至于补充的几百块钱,或者医疗教育政策有倾斜,那都是因为要转化之前计划生育的思维习惯,是相关人员的事,对我们新晋父母,关系不大也。


财经作家邱恒明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辽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是生二孩问题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的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人口问题越来越成为风口浪尖的问题,8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再次把这个问题作为了讨论的焦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啥放开了二孩还是没几个人敢生?

一、为什么说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8月6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这篇名为《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鼓励政策不能画饼充饥》的文章明确表示,低出生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开始不断显现。中国的人口红利基本已经用完,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大……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靠家庭自觉,还应该制定更为完整的体制机制。说白了,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这句话真的击中了多少人的痛点,诚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孩政策成为了中国的重要政策,当时提倡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成为了那个年代特殊的记忆符号。从一孩政策实施以来的三十多年里,中国少生了4亿人口,从人口承载力的角度来说,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环境资源的的压力,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那个历史时期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其实无可厚非。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一孩政策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2018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2017年新生人口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2016年下降了0.52‰。

这是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标志性事件,面对着人口的越来越少,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一些地方着急了,类似于辽宁这样的省份开始了全面向人口老龄化宣战的步伐。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但是如今已经到了2018年的今天,为什么当时被寄予厚望的二孩政策却似乎没能起到它该有作用,2017年的人口出生率不仅没能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人口减少了63万人,而2017年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这个数据可以显示,如果没有全面二孩,中国的人口下降估计会更加严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孩都不敢生了?为什么二孩也没多少人敢生呢?

二、为啥二孩没多少人敢生?

看到统计数据,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奇怪,被我们寄予厚望的二孩政策似乎真的没能起到它该有的效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分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会有着自然下降的趋势。纵观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有着一个历史的下降趋势,随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趋势,究其根源在于,经济越发达人民的教育程度越高,从而对于孩子的养育也在不断精细化,原先低质量的人口素质在不断提升,最终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少生孩子,这个趋势在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经济体是普遍存在的,几乎任何一个经济发展的国家都在重复这个趋势,所以即使没有一孩政策,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必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来。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孩子的养育成本也在逐渐攀升,原先在农村只是多一双筷子的事情,但是在城市却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原因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所引发的高昂的人口养育成本。在经济学上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诚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地放大,但是与之同时而来的就是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仅以教育为例,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我们从孟母三迁开始就从了都不会吝啬在孩子的教育上进行投资,然而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沦为了一场教育的军备竞赛,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仅仅是一个最基础的教育,几乎所有的孩子家长都会拼了命的在给孩子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的投入,看到周围父母的投入,在比拼心理的作用下,父母只能不断升级自身给孩子提供的教育水平,从兴趣班到国际夏令营乃至于海外游学,从课程教辅到奥林匹克竞赛再到国际大赛,每一步都将耗费巨大的金钱,再加上医疗、学区房等等压力,对于父母来说能够负担一个孩子养育都是个问题,别说第二个孩子了。

二是已经形成的畸形的职场制度。由于中国的一孩政策,伴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这就导致了中国现阶段所有的职场制度都是根据一孩所决定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为企业的员工生二胎做好准备,对于企业来说,每个人都是企业的成本,如果你不能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效益,企业就有一万个理由放弃你这个人。这件事在女性职场中更是明显,如今随着全面二孩的出现,职场对于女性的偏见正在与日俱增,对于未婚女性来说,你就是公司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结婚生子,对于已婚女性来说,你结婚生子的可能性日益增大,那么企业将有可能在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内支付给女性工资,却没有一个能够正常工作的员工,对于已经有了一孩的女性来说,甚至你会成为随时二孩的“定时炸弹”,企业会担心你什么时候又要突然休产假,对于已经生过二孩的女性来说,更非常容易被领导扣上已经没有精力在工作上的帽子。所以,现阶段职场对于女性的歧视正在无形中增加,这就是人口和职场制度的尖锐矛盾。

三是高房价挤压的消费力。说到养育成本、说到职场制度这都是影响人口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是房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里增加了一口人必然需要增加居住的面积,然而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之前由于长期一孩,二居室是标准的刚需住房,然而现在二孩了之后,三居室有可能才是真正的刚需,但是房地产市场高昂的价格,让买三居室是一件谈何容易的事情。即使家庭咬牙买下了三居室,高昂的房贷和住房压力必然会严重抑制家庭的消费,为了保证家庭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可能放弃二孩才是很多家庭的选择。此外,孩子如果长大成人了,家里还要考虑给孩子的住房问题,现在的房价体系,需要孩子依赖“6个钱包”才能支撑的起,这也是很多家庭一听生男孩就愁眉不展的原因(戏称男孩是建设银行,女孩是招商银行)。

综上所述,虽然大家都知道生娃是家事更是国事,但是真正敢生又生得起的人又有几个呢?


瀚海观察


“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这话听起来没毛病。国家就是由一个个小细胞组成,小细胞发达了健全了才能谈得上国事昌盛嘛。

对于国家而言,人口是宏观的,也是历来发展的第一大事,老祖宗向来的传统观念就是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只有无穷匮也的子子孙孙才能不断的推进社会进步,让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但是对家庭而言,生娃则是具体的,喊高调不行,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孩子要奶粉钱,为了照顾孩子得放弃工作,要换大房子,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培养孩子。对于父母而言,生孩子不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也不是规划一下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最本质的东西:钱!钱!钱!精力!精力!精力!

精力相对而言还能够解决,无非是少睡一点觉,让娱乐的时间长一些,多辛苦一下,年轻人扛一扛很快就过去了。但是钱的问题不是拼一拼就可解决的,你再努力,影响不了房价、影响不了教育、影响不了消费市场,在高昂的生娃消费面前,你只能被动的接受一切。生娃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的问题,口袋里没有底气,哪来的生娃勇气?


元芳有看法


一、人口的前世今生

在古代,作为大国、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人口数量一直是各国核心战略资源之一,毕竟,无论大量的战争,还是农业生产等,都离不开人口的支撑。


人口数量起伏,往往都是代表着当时朝代的兴衰。如我国汉初,由于秦末战乱,人口大约只剩下1500万-1800万,至西汉末才增加到6000万;


唐朝立国时,因为隋末战争,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这时唐朝也开创开元盛世,走向巅峰。


沧海桑田,世事变化。四十年前,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人口大幅增加,控制人口数量成为当时一项国策。


最记忆犹新,课本上反复强调我们是11亿人口,人多地少,胡兄,家里不足3亩地;村里许多人,为了多生子,也不得不辗转多处。


1990年,黄宏、宋丹丹在春晚上小品《超生游击队》,就反应了那个时代大背景。

时间轮盘转到今天,人口红利失去,老年化,晚婚晚育,不生少生等,导致许多专家呼吁鼓励生育,先是单独二胎,到全面放开放开二胎,甚至今天把生娃提高的国事的高度。


二、人口变化的一组数据

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总抚养比上升。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3年达到顶峰后持续下降;15-64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左右达到顶点,也开始走下坡路。具体如下图:

同时,另外一个指标总抚养比,即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在2011年开始触底回升,意味着人口红利开始消失。

另一方面,不想生,不愿生,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比如80后不愿生,因为压力大,养不起;90后不想生,因为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三、鼓励生育,学今继古

讲到这一点,不得不看下我们的近邻——俄罗斯,由于地广人稀,拥有接近我国两倍的国土面积,却只有1.41.431亿(截至2012年4月1日),尤其二战结束时,更是人口锐减。


因此,鼓励生育成为俄罗斯一项真正国策,还推出“母亲荣誉”勋章(后来考虑到授予对象不仅母亲,还有父亲,因此决定更名为“父母荣誉”勋章)。


该勋章2009年起向“为巩固家庭制度和养育子女做出杰出贡献”,拥有4个或4个以上孩子的父母颁发,现在奖金已经增加到每个家庭10万卢布。


我国古代的帝王们,为了鼓励生育,增强国力,又是如何做的呢?


比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可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他定的国策,叫做“十年休养、十年生息”。其中有一条,就是鼓励人口生产: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根据《汉书·惠帝纪》中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二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说女子超过了15岁就要嫁人,如果20之前没嫁出去,就要交多出五倍人头税。


正如官媒所说,生娃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想生,敢生,考验专家们的智慧了。


欢迎关注“坐看胡言”,胡兄,一名商业、互联网观察者。


胡兄频道


我小时候有段暗黑记忆,就是逃计划生育。笔者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因为是农村户口,到我这里还是不需罚款。但我弟弟是需要罚款的。笔者上小学跟爷爷奶奶那时候差不多1997年左右,计划生育查的严,家里缴不起罚款。那时候隔段时间就需要从家里逃出来,借住到更偏辟的亲戚家,亲戚家没厕所,需要走几分钟到更远的公厕。然后半夜三更那段夜路不敢走,宁肯憋着也不敢走,偷偷的跟你们说,上小学的人尿裤子了(反正你们都不认识我)(后来我弟弟还是补缴了罚款,因为要入学)

农村尚且如此,何况城市,违背计划生育国策的,有工作的直接辞退。我以前很讨厌的一个工作,那个年代做计划生育工作的。现在身边有个50多快退休的同事总感觉戾气很足。

废话了这么多。回到正题。

人民日报,最权威的报纸。“生娃即是家事也是国事”,说的当然很有道理。中国现在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已经慢慢步入老年化社会,不对已经在老年化社会。很多家庭往往要负担4个老人。所以国家要放开二胎,弥补已经隐现的危机。

问题是现在不是那个英雄母亲的年代,生多少有大锅饭。很多家庭一胎都在考虑要不要,何况二胎?三胎?现在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我看看都害怕。抚养长大的成本,教育的成本,高房价的成本?

其实现在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二胎。但还是不够。只有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才会去贯彻这个方针。补贴更多?能不影响工作?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低的教育成本等等。需要做还有很多。




行粥


是家事也是国事。这话没错,我个人一些看法,我记得80、90年代,多少人为生二胎丢了工作,因为超生罚款而倾家荡产,农村穷人家因为超生被拆房子,牵猪赶牛,变卖家具,服毒自杀,妻离子散。刚好现在又是80、90年代出生的人该生育的时候了,他们婴幼儿时期吃三鹿毒奶粉,当留守儿童,大学毕业就业困难,又赶上房价暴涨,敢10年都不能买一个厕所,常言道,安居乐业,连一个居住地都没有,和谁结婚,怎么生育,还要鼓励生二胎三胎,说话像唱歌一样,你也不换位思考一下,一个人连住的房子都没有,怎么考虑啥子家事国事?


用户214237201


计划生育是国策的严格手段执法到现在生二胎是国事,180度转变。大部分中国人已经适应少生孩子的习惯。要多生孩子,一下子很难适应,重要是生得起,养不起。国家如能实行高中前全部免费,全额补贴生活上基本费用,或许还可以考虑。


清朗锅炉阀门廖镇皆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父母,深知若不是当初法律上藐视人权,计划生育这种反人权的法律制度怎么会发布?从古至今没有任何制度是为了限制人口生育的。生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不是吗?还有国家干预,强制流产堕胎,这得有多残酷。现在物价飞涨,经济上内忧外患又鼓励二孩,人要有活着的权利,更要好好的活,都没钱养活现在的一家子人了怎么还敢再养一个孩子呢?计划经济是为了巩固经济基础,计划生育算什么玩意呢?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极大发挥民众的自主选择权,想生的能生的就多生嘛,这再自然不过的道理了,可惜一些人不懂。


大城小事皆世事


以前的计划生育是国事,现在鼓励生育也成了国事。国事无小事,老百姓肯定是以国事为重,但是,生育后的顾虑用什么政策来打消?诸如:生活质量、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有啥鼓励政策,如果后顾之忧没了,生孩子不是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