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平付小超


刘伯温并没有誓死阻拦,人家仅仅是提了个建议。朱元璋琢磨了一下:

嗯,老刘说的有道理!算了,不去灭日本了。

话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派了使者去通知周边的小国。日本、高丽、安南(现越南)、占城(现属越南),这是属于正常交接。告诉这些小国,改朝换代了,要知道现在的新老大是谁,以后别闹事。

对于这些小国家来说,中国就是老大啊!也不管谁当大老板,该孝敬孝敬,准没事儿。所以,高丽、安南和占城都很配合。

到了日本这里,就麻烦了。

那时候日本乱,南北朝时代,一南一北出了俩老板。时间虽然不长吧,五六十年的时间,过了就是战国时代了。但是当时这两个“天皇”闹得凶啊,互相不服气。

朱元璋派的使团也不太清楚状况,直接就去见了南朝的怀良亲王。这个家伙比较狠,脾气很不好,喜欢打打杀杀的。总之,有点二愣子的感觉。

朱元璋这个人,理所当然的也看不起日本这个小小的岛国,所以对他们一点都不客气,说是使团,实际上是过去“下达命令”的。

朱元璋大致的意思是:你看看吧,现在是大明王朝了。你们这样的小国,要有自知之明,赶紧过来称臣纳贡。老老实实我也不找你们麻烦了,要是太嚣张,非要当倭寇,那就赶紧准备一下吧。大明朝的战船准备好了,过去把你们全部抓起来!好好想想,别干傻事儿……

这话说得很有个性,很霸气。但是这个怀良亲王不怕吓唬,他一看这意思,看不起人啊!所以一时激动,把明朝使团狠狠削了一顿,杀的杀,打的打。

这事儿传到朱元璋这里,可气坏了!给脸不要是不?我一定要去灭了你们。

然后,刘伯温知道这事儿,就过来对朱元璋说:咱们刚刚立国,打了这么多年仗,正需要稳定民心呢!再说了,虽然日本是小国,但是隔着海,路途遥远,很麻烦的,还是别跟他们一般见识了。还有,我们也要吸取元朝打日本的教训啊!

朱元璋一想,也对。当年元朝觉得日本不老实,于是派了不少人风风火火去打日本,奈何不熟悉水战,又遇到了台风,失败了。

所以朱元璋决定,暂时不跟你计较了。



第二年,朱元璋又一次派了使团过去,再说说自己的意思。可是这一次,使团又到了这个怀良亲王这里。而且,最关键的是,使团代表姓赵……之前元朝有个叫赵良弼的使臣来过日本,因为和元朝干过架,所以怀良亲王很痛恨元朝。

于是,天真的他一听使臣姓赵,就自然地联想到了元朝使臣赵良弼……然后他一生气,又要杀人!

虽然这事儿后来解释明白了,但是朱元璋和怀良亲王都有脾气。朱元璋的信继续鄙视日本,怀良亲王也表达了自己敢打敢拼的勇气。

朱元璋接到信,肺都气炸了,真是活腻歪了,必须干他!

(日本被列为“不征之国”)

刘伯温这时候出来说了,咱们现在也是内忧外患的。远征日本耗费国力不说,真要是其他敌人趁机来骚扰,很麻烦的。

最关键的一点,日本那个岛国,要啥没啥,就算远征把他们打服了,又能有什么好处?

所以,站在当时朱元璋的立场上,确实是这样,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伐日本的想法。

咱们现在知道是埋下了一个大隐患,那个时候,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刘伯温,确实没想到。


七追风


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了周边的番邦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告诉他们这几个国家的统治者,现在中国之地是大明当国,元朝已经完蛋了。让他们俯首称臣,将来磕头别磕错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这些四夷有没有可能帮助元朝余孽。



使者去了这四个国家后,高丽,安南和占城都还不错,只有小日本出现情况了。

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明朝使者以杨载为主使的使团见到的是南朝的怀良亲王。此人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残暴,作战勇猛,反过来说就是个大老粗。

而朱元璋对于日本人十分蔑视,加之当时南北朝时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这当倭寇,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因此老朱的国书写的十分不客气。下面给大家摘录一段:

“圣旨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这段话大意就是,你们日本要么认我大明当宗主国,要么就整军备战等着挨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当倭寇,就等着我们杀过去吧!

这段话说的非常不客气,怀良亲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杨载给揍了,还杀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情后愤怒值爆棚,此时刘伯温出场,第一次劝朱元璋。他说此时国家初定,老百姓刚过安生日子。国力不足啊!况且兵凶战危,没有必胜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辙,岂不是大损国力!



朱元璋虽然生气,但是一代雄主,他并不蠢,明白现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时机,便忍了下来。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写了国书给日本人。好死不死,还是南朝这个怀良亲王收到国书。也就是说老朱的国书一直没有送对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赵。怀良亲王认为这次的使臣是元朝赵良弼后人,非常生气,上来就要杀人。要不说小鬼子脑子有病呢!你先分出来谁是谁啊!

这个姓赵的使臣好一通解释后,怀良亲王才明白怎么回事,打开国书一看,是这么写的:

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今中国奠安,猛将无用武之地,智士无所施其谋,二十年鏖战,精锐饱食,终日投石超距。方将整饬巨舟,致罚于尔邦,俄闻被寇者来归,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暂停造舟之役。

怎么说呢,老朱还是不拿小鬼子当人。

怀良亲王也修书一封,是这么答的:

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这段文字写的确实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怀良亲王还在吹逼自己有何惧哉,怎么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

老朱接到这信后,再次炸毛。此时刘伯温又出现了,他并没有如第一次一样劝说朱元璋放弃,而是上书说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现在咱们还是消停为上,日本人留给后人吧。



这就是刘伯温第二次劝朱元璋的过程。

不过,有一说一,刘伯温如果不劝朱元璋,没准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时期日本的分裂,还真能一战灭了日本呢!

所以说,都怪刘伯温,书生误国啊!


王斌兔斯基


首先澄清一点,对东瀛倭寇这个小国家,笔者没有任何好感,即便是在那些抗日神剧中,看到日本人的那些暴行,还是会瞬间恨得后槽牙疼。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便四处派遣使臣,其中日本就是使臣到访国之一,但明朝使臣竟然有去无回,这可气坏了王霸之主朱元璋,因为明朝在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可以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外非常强势的封建王朝,明朝使者被杀,圣怒之下,焉有完卵?朱元璋大手一挥,刚要发作却被刘伯温的一席话拦下来,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在明朝刚刚建立时,并不了解日本国内的形势,当时的日本国内正处在“南北朝”时期,有南北两个天皇,明朝的使者到了日本,两眼一抹黑,哪个天皇也没见到,硬是迷迷糊糊的把诏书送到了南朝的怀良亲王手中,这才导致五个使者被杀其他人被拘禁。

朱元璋可不管诏书送给谁,反正是送到了日本人手里,但这时刘伯温极力劝阻朱元璋发兵,他的本意也不是替日本人考虑,而是替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考虑,才陈述利害劝阻发兵。

刘伯温熟读史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必然知道历史上征讨日本的战争:元朝统一后,忽必烈野心勃勃,打算统一全世界,当他听说东瀛小国对大元朝誓死不降后,就下定了征伐日本的决心,于是忽必烈派遣江南水军和朝鲜水军从朝鲜半岛南端出发征讨日本,但戏剧性的是,每次快要剿灭东瀛时,突然就来了一阵狂风,连续三次都是“神风”救日本,元朝舰队折戟沉沙,导致国家元气大伤。

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解释以后冷静下来,决定再派遣使者说明情况,告诉日本元朝已经被明朝灭了,现在是明朝邀你们来进贡,可没曾想日本依然硬气回应到:“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惧哉”。而面对这次日本的“打就打谁怕谁”的回应,朱元璋真坐不住了,说什么也要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刘伯温觉得朱元璋下定决心剿灭日本,再用什么言辞劝说都没用了,第二天刘伯温只是默默的呈上了一份关于难民的奏折,朱元璋看到后长叹一口气:“如今天下初定,百姓依旧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应当休养生息,不应再添战事了”。朱元璋最后放弃了平定日本的打算,还告诫子孙后代,切不可意气用事,必须时刻防范东瀛小国,并且杜绝贸易往来。


在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历史上,如果皇帝想做一件事,大臣要想阻拦,那就是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他担心的是明朝的千秋基业,担心的是明朝的江山社稷,并不是在乎日本的生死存亡,而历史证明,明朝采取的政策是正确的,弹丸之地的国家再折腾,它最终也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代人一定会比现代人更聪明,所有问题就留给后人去解决吧。


(图片选自网络)


小小嬴政


刘伯温何时誓死劝阻过朱元璋灭掉日本?本人简单翻了下《明史》中的太祖本纪和刘基传,或许看的粗略,并未找到这段记载。不过,在《殊域周咨录》里却有对明代与日本关系的记载。因为受时间和个人精力有限,也未再仔细考证此事,但隐约觉得,大家答的如此不亦乐乎,难免有些步入了“民科”的歧途。

我和大家一样,也对东边那个邻居没有好感,希望朱元璋一怒之下灭了它,以绝后患。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当时朱元璋的作为,多少是要让我们“伤自尊”的。

朱元璋称帝后,实现了统一,并使得周围不少政权俯首称臣。不过,倭国并没怎么给老朱留情面。当时,朱元璋遣使前去下诏书,写的倒是很霸气:

“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翻译过来就是,你丫的要是知趣,就赶紧臣服来朝拜,要是不臣服,就老实待着,别来骚扰我,要不老子派水师灭了你。

只可惜,当时人家立马就把明朝的使臣给咔嚓了。可是,当时明朝刚建立,根基不稳,而且哪里有那么强大的水师去征讨倭国?

不过,朱元璋并未死心,第二年又派去了使者,前去跟对方谈判。谈来谈去,算是没打起来,表面上讲和了。可是,人家一点称臣的意思没有,还回信把朱元璋给讽刺了一番。其中有一句说的还挺直接:

“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

大致意思就是你这个当皇帝的,不过是个不知大小轻重的井底之蛙。

人家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朱元璋肯定生气。可是,打么?写到到这里,我都替他着急。可惜,老朱尽管很生气,还是没打。因为他知道,现在没有动兵的实力。

不过,朱元璋另有一套,他给子孙写了份“祖训”,说永远禁止和日本进行贸易和交往,并把倭国列为了“不庭之国”。

说到这里,其实问题很清楚,打不打日本,朱元璋自己心里很清楚,也轮不到刘伯温来劝,更谈不到刘伯温誓死劝诫朱元璋灭掉日本。在此提醒大家,解读历史切不可道听途说,也不能妄自尊大,否则很容易走上“民科”的歧途。


碣石樵子


这个“誓死”一词用的有些过分了,刘伯温的政治远见绝对不是朱元璋能比的,大家看电视也知道,明朝时期倭寇入侵频繁,尤其是嘉靖年间,倭寇侵略达到顶峰,但是整个明朝都没有有过去灭掉日本的冲动,这又是为什么?难道就因为开国元勋刘伯温的那几条意见?今天小羽就带大家了解下您所知道的“抗击倭寇”。


一:刘伯温为何劝阻朱元璋灭日本?他说了什么?

14世纪初,日本也经过南北朝分裂时期,诸侯之间争权夺利,而南朝封建诸侯失败后就开始把目光瞄准中原王朝,他们派了大量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浪人来侵略明朝沿海边境,可以说由北向南整条沿海线都存在倭寇,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朱元璋一怒之下决定出征日本,可是被军师刘伯温劝阻了。刘伯温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征战日本的利弊。

(倭寇入侵沿海地区)

1.明朝根基不稳;朱元璋带领的军队刚推翻元朝不就,百姓本就苦不堪言,军队更需要休养生息,此时去攻打日本可以说是极其不明智的。况且日本倭寇狡猾,地方势力每次将他们打跑他们就开船到海上,没过多久又偷偷跑回来,可以说防不胜防,所以如果要彻底击打倭寇就必须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去造船,训练海军,这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极其不划算的。

2.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准确的来说当时刘伯温朱元璋等人对日本的地理位置是极为不屑的,再加上攻打日本先不说能不能打赢,时间肯定长,明朝根本拖不起,就算打赢了日本也很难控制,总之代价太大。

后来朱元璋认为刘伯温针针见血,思虑周全,所以就放弃了,也就造成现在有人总是臆想如果当年灭了现如今强大的日本,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二:倭寇真的是只有倭寇吗?

我们看待问题总是很主观,当时倭寇入侵不假,但是如果真正对明朝倭寇入侵整体事件比较了解的话,你又会有另外一种看法了,我也不卖关子,当时的倭寇里面大多是民间海洋势力,他们都是沿海商人,掩盖自己的身份,可以说是他们对明朝沿海制度的一种反抗,因为他们的海上贸易被明朝限制,尤其是嘉靖年间双方关系的裂变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明朝的海禁制度让沿海渔民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浙江地区反抗最为明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当地渔民充当了所谓的“倭寇”和明王朝进行战争。




羽评历史


当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天下以后,他就开始派使者出使周边番国,令其归附。像安南等国是归附了,但也有不服的,如高丽,对元朝念念不忘,打算跟北元联合,跟明朝对抗,结果还没出兵,高丽就被大将李成桂灭了,李成桂上书朱元璋称臣,朱元璋赐名朝鲜。

除了高丽以外,还有一个很不安分的国家,那就是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南北分立,双方经常开战。

战乱造成日本社会动荡,一些武士逃离日本,乘船来到了中国沿海,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干正当生意的,他们联合本来就有的海盗,组成了臭名昭著的倭寇。

倭寇之患自元朝开始,至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朱元璋为此甚为恼火。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国王问罪。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军力强盛,朱元璋又是马上皇帝,对这个敢于闹事的蛮夷小国非常不客气,他的诏书是这么写的:“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朱元璋直截了当地给了日本国王三个选择:臣服、不臣服待在家里、来我这边搞事找揍。

这封诏书送到了南朝的"日本国王良怀",也就是怀良亲王手里。这家伙是给武将,脾气火爆,在看了朱元璋要求他取缔倭寇并向明朝朝贡的诏书后。怀良亲王当朝爆了,拘禁了使者杨载、吴文华二人,杀死其他五人,依旧纵容倭寇横行于山东、浙江、福建一带。

怀良亲王的做法让朱元璋非常气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劝说,刘伯温劝说的理由有两点。

一是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刮起台风。如此重复了三次,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明军虽正值鼎盛,但却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

二是天下初定,明朝国内还没能从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恢复过来,国内急需休养生息。若是穷兵黩武,势必极大增加百姓负担,甚至激化阶级矛盾。

这一点,怀良亲王也看得出来,他脾气暴但却不傻,分析了下双方的局势后,他认为明朝只是来吓唬的,不会真的攻打。

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不冒险出兵。怀良亲王也决定讨好一下朱元璋,放还了被掠夺的明朝百姓。

然而倭寇势力依然很大,不断骚扰明朝沿海一带,因此朱元璋在1381年遣使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威胁要出征日本,怀良亲王回书表示自己将积极备战。

回书前段指责朱元璋你这么大的地盘还想来抢我这么小的地盘(关键谁抢谁啊);中段给自己壮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末尾扯一句讲和为上。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这个回书令朱元璋非常生气,又起了征讨日本的心思,但刘伯温劝说朱元璋西北很不安定,那个贫瘠的小国还是别管了。

朱元璋仔细思考后,再次放弃了征讨。

朱元璋之所以放弃对日本的征讨,刘伯温的劝说和国内的局势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看不上那些荒夷之地,不愿出兵征讨,这一点从他后来留下的祖训可以看出。

洪武末期,步入暮年的朱元璋担心子孙后代狂妄轻浮、率意用兵,所以将自己谨慎对外的用兵国策写入了《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其中有“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与之相应,朱元璋开列了15个亚洲邻国为大明的不征之国,日本正是其中之一。


平沙趣说历史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的谋士之一,很多人认为他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朱元璋取得天下少不了刘伯温的出谋划策。然而,尽管刘伯温算无遗策,但却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打算讨伐一个小国,然而刘伯温却两次劝阻,结果为中国遗祸数百年,这个小国就是日本。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为了彰显大明朝的国威,就派使者去招抚周边的小国。使者带着朱元璋的圣旨分别来到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唯独日本不服管教,不愿意承认大明王朝宗主国的身份。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朱元璋的圣旨只给到了日本南朝的怀良亲王手中。怀良亲王出身行伍,是个刺头,他给朱元璋的回信傲慢无礼。还列举了元朝征讨日本铩羽而归的例子,言外之意就是“想打就打,谁怕谁”!

这令朱元璋勃然大怒,随即打算发兵剿灭这个弹丸岛国。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向朱元璋说道:“战争从来没有必胜的情况,元朝讨伐日本,曾经出动江南和朝鲜的水师,结果却遭遇大风,惨败而归。我们大明朝刚刚建立,百业待兴,如果一旦战事不顺利,就会大损国力。况且日本弹丸之地,物产匮乏,就算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这实在是不划算!”

听了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暂平怒火。其实朱元璋原本就是一时之怒,并没有真的想要出兵日本,刘伯温又言之有理,这件事就被压下来了。事后,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决定再派使者去和日本好好说说,毕竟日本如果能够臣服大明,不但天朝有面子,沿海的百姓也能免遭倭寇荼毒。

第二年,朱元璋的使臣带着诏书又来到了日本。倒霉的是,明朝的使臣又是跑到了南朝找到了怀良亲王。结果还是一样,怀良亲王直接甩了一句“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

朱元璋接到信息后,再次大怒,想要讨伐日本。刘伯温又站了出来,他知道朱元璋对讨伐日本的利弊心知肚明,但是日本人两次违逆大明皇帝,实在让朱元璋下不来台。于是,刘伯温这次干脆不再提打日本的利弊了,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西北不平”。

这短短的四个字却戳到了朱元璋内心的痛处,相比于没有太大威胁的日本,显然北元才是心腹大患。于是,朱元璋也就对征讨日本的事情按下不提了。此时,朱元璋也在心中决定,把日本这个麻烦事留给后人吧。

后来,朱元璋还写下《皇明祖训》,将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希望后代在处理日本这个岛国时,能更多用怀柔的手段,而不是用武力。或许是怀良亲王的强硬,也让朱元璋感觉这个国家很难搞吧。

不过,其实当时的大明朝虽然刚刚建立,但是刘伯温的劝阻未免也太过武断了。其实,即便不立即攻打日本,也可以有条不紊的谋划攻打日本的事情。毕竟怀良亲王的态度,也表明了日本的危险。永乐大帝时,郑和七下西洋也表明了大明水师的实力。结果,因为刘伯温的劝阻和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大明朝始终没有对日本这个危险的敌人动手。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大明时期,日本在中国沿海屡生事端;到了近代,日本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刘伯温一生算无遗策,但在日本的问题上,或许他真的错了。


孙博士侃历史


刘伯温是明初朱元璋的智囊,也是著名的政治家、谋臣、以及文学家。


在明朝之前,元朝曾两度用兵日本,一个是1274年,一个是1281年。在日本的一些史书里,称这一段为蒙古袭来,或者元寇袭来。


不过,元朝两度攻日,都在海上遇到台风,日本称之为神风,再加上当时元军虽然一度上陆,但元军由于不熟悉九州崎岖的地形,导致攻日失败。


对日作战,元朝动用了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国力。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元军的袭来,日本上上下下也动用了举国的资源。当时的幕府借口元军袭来,拒绝将权力交还给天皇,不过由于后来日本举国耗空,后来幕府没有那么多钱犒赏抗元军民,导致国内矛盾加剧,1333年,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结束。


明初,朱元璋也想攻日,先派使者拿着皇帝诏书去往日本,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阶段,南北两个天皇,使者不明就里,将诏书送到了南天皇那里,结果遭到拘留与斩杀。朱元璋大怒,要攻日,但刘伯温考虑到当时明朝建国不久,应该疗养生息,恢复生产,力劝朱元璋放弃。


刘伯温是朱元璋依仗和信赖的臣子,最后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话。


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历史上是中国的属国,但实际上历史上日本从来没有一次向中原称臣。在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当中,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了大量的制度,但在那两个时代之后,日本又重新审视了自己,国内国学热慢慢起来,构建了日本的民族主体性。



北京不冷东京热


在元朝时,忽必烈曾出兵攻打过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时候,就会刮起台风。如此重复了三次,忽必烈的军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日本侥幸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结下了不小的仇恨。倭寇之患早已有之。

元末明初,倭寇经常袭扰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7名使者到日本持诏书问罪,当时明朝军力强盛,老朱口气非常强硬:“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不料,日本的一个刺头亲王,怀良亲王,致使朱元璋的两个意图破灭:

一来威吓日本使之主动认输,二来解决沿海地区倭寇的侵扰。日本亲王看完国书不仅没有顺从之意,而且果断大胆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脑袋!


并回信称:“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可以看出当时日本的怀良亲王也不简单,说不害怕朱元璋攻打日本是假的,但是冷静分析了下双方的局势,他还是认为明朝只是来吓唬的,不会真的攻打,所以杀了使者,就是想看看朱元璋真实的用意。朱元璋看后起初不知其中原因,听后非常气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但被刘伯温劝说并分析其中原因。

一是忽必烈的前车之鉴。元世祖忽必烈曾调遣空前强大的蒙古军队东征日本,却因各种因素遭遇失败,明军虽正值鼎盛,但却缺乏大规模跨海作战经验,一旦开战胜负难料。二是天下初定,国内还没能从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恢复过来,国内亟待休养生息。元末年以来,战乱频仍,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生产废弛,明初最迫切的任务便是休养民力,恢复生产,发展农业,若穷兵黩武,势必极大增加百姓负担,甚至激化阶级矛盾。
朱元璋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再三权衡后,恢复了冷静和理智,最终决定吸取历史的教训,不再冒险出兵,讨伐日本,而且还把日本列入“不征之国”,专门写入祖训,让后世子孙严格遵守,不得违背。


学历史蛮有趣的


刘伯温这个人,怎么说呢,被某些人吹捧成了半神级的人物。比如著名的《烧饼歌》号称能够预言后世五百年的事件。甚至把两岸统一都扯上了,不看烧饼歌我都知道两岸快统一了!净扯淡!

事情是这样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首先承认了元朝对中国的合法统治,其次希望接替元朝,将周边各国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当中。在这一背景下,使臣纷纷从南京出发,来到周边各国进行通报。日本也是目的国之一,可是日本人够狠,二话不说就杀掉了明朝的使臣!

朱元璋大怒,想要灭掉日本。不过说实话,以当时明朝的国力,做这件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以朱元璋的地理知识,估计他也搞不清楚日本的情形。刘伯温进行劝阻也不能说错,以当时明朝百废待兴的国力,要是攻打日本不见得能够成功!

错的是,刘伯温既然能预言后世日本会杀掉数千万中国人,竟然没有提醒后人防备日本。而且,在刘伯温的忽悠下朱元璋将日本列为不征国,导致明朝永远失去了灭掉日本的机会,这就更不对了!

正确的做法是,将灭日计划后延,告诫子孙有朝一日一定要灭掉日本,以报杀我使节之辱。

实际上,到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已经有了征服日本的能力,下西洋的舰队如果东征,可以轻易将日本征服。因为,这一时期不仅是明朝最强大的时期,也是日本开始进入战国时期的重要节点。

当时,日本已经分成南北朝,明朝只要像当年汉朝对付匈奴人一样拉一个打一个,让日本列岛提前进入内乱,就可以轻易将他们征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