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小偷家族》这样的电影?

团团1084


是枝裕和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小偷家族》在国内上映,这次,仍然是是枝裕和擅长的主题——家庭。自去年的《第三度嫌疑人》(首映时间为2017年)后,是枝裕和不再满足于描绘《步履不停》、《海街日记》等作品中的“小家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家庭的实质。

电影的灵感来自于一则社会新闻——日本一户家中的老人去世后,家人为了能够继续领取养老金而隐瞒了老人的死讯。是枝裕和从2016年就开始构思这部电影,他曾说这部电影是想给生活没有保障的底层人士一个发声的机会。

跟是枝裕和以往的家庭电影不一样,《小偷家族》里的家庭并没有法律承认的家庭关系,6个“被抛弃”的人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名义上的家——柴田家。这家人靠着老奶奶柴田初枝骗取的养老金养活,钱不够时便去外面偷东西补贴家用,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很不堪,这家人却一直相濡以沫。一个接着一个地“捡回家”,家庭扩充到6个成员,虽然成员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相处非常融洽。

突如其来的外力却使这个家庭分崩离析,警方以家庭关系不存在为理由给家庭中的“母亲”柴田信代遗弃尸体罪、诱拐儿童罪……柴田初枝以外的5个人被分开,个人也对之前的“家庭”生活产生了怀疑……在他们当中,“家”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被审讯的柴田信代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小女儿由里的情况,警官却以信代不能怀孕为由说信代诱拐儿童,还问信代两个小孩是怎么称呼她的,被戳到痛处的信代眼泪在眼眶打转直至不停地擦拭眼泪,含蓄克制的母爱被她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声胜有声。最后,信代的一句“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让许多观众流泪。安藤樱的这段哭戏被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称为“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没有生下孩子就不是母亲了吗?和祥太、由里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信代却将两个小孩视如己出,救下被抓的祥太、被虐待的由里,甚至在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的时候为了由里放弃了自己在洗衣店的工作。比起祥太不知道在哪的父母、虐待由里的父母,信代才给了祥太和由里真正意义上的母爱。

一家之主柴田治是渴望成为父亲的,尽管自己的妻子信代无法生育。影片中柴田治多次让祥太喊自己“爸爸”,在祥太难以说出口后尽管有失落,却也理解祥太的选择。柴田治这个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养活了祥太,还在生理、异性这些方面对他进行了开导。柴田治也是渴望有一个家的,他让祥太认同由里这个妹妹,在家庭关系的缓和上出了力。

柴田初枝是柴田家的长者,养活一家人的资金来源也是她。除了骗取养老金,她还定期瞒着家人去家庭的另一个成员——亚纪的生父母家,也是他的前夫的儿女家骗钱养家。外力介入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后,亚纪却对一直对她好的初枝产生了怀疑,以为她是为了钱才收养她的。望着在海边玩耍的5个“家人”,初枝小声地说了句“谢谢你们”。柴田初枝珍视的亲情让她的晚年并不孤独。在她的眼中,家的本质不是由物质和法律连接起来社会单元,而是陪伴。

祥太这个在影片中并没有很鲜明的个性,但这个家庭的转折点却是因他而来。他的选择虽然导致原本不堪却温馨的家庭分散,柴田治却并没有怪他。由里因祥太的选择没有“误入歧途”却也再次回到谷底。但不管怎样,祥太的选择是出于作为长兄的责任感和他已经深深认可的兄妹情。

家庭是什么?是法律规定的小小的社会单元吗?还是生来就有的无法改变的关系?又或者是由物质串联起来的组织?是枝裕和这次告诉我们家庭的实质是爱,无关物质、法律甚至是生物关系。是枝裕和对家庭与社会的思辨在《小偷家族》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也没有什么衣食无忧,有的只是底层人群的努力生活、挣扎和生命力。

在这个看不见烟火的房间里,家真实地存在着。文/Dubliners


影视口碑榜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家人贫穷但是相亲相爱,尤其是奶奶去世前,对着在海边跳跃的大人和小孩,说出“谢谢你们”的时候,我差点都以为这个电影就是要表现这样一种温情了,但是故事的调子一转,忽然变得凌厉起来。

首先是那个和奶奶感情特别好的亚纪,原来是奶奶前夫后来娶的妻子的孙女,而奶奶是被出轨的前夫抛弃了的,也就是说,亚纪的奶奶和这个奶奶是情敌。

不知道亚纪是怎么从父母家里跑出来的,奶奶有没有蛊惑她,但无论如何,一对正常的收入尚可的父母,对女儿再不好,为了不在亲戚朋友面前丢脸,也能供给她一份有未来的生活。

不要说爱比前途更重要,张爱玲当初从父母家里出走时,就是认真考虑过,是选择父亲的钱,还是选择母亲,后来想明白父亲有钱她也花不着才跟母亲走的。

而亚纪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个援交女郎,这无论如何不能算一个好的生活。奶奶即便没有蛊惑这姑娘,也没有劝她回去,故意问亚纪父母这个女孩的现状,更是透出十足的恶意。时不时去找亚纪的父母要钱,却又攒起来不花,更见得她是将这些钱当成了自己的胜利果实。

祥太如何到治和信代的手里更是耐人寻味,电影里说,信代他们是在弹子房旁的汽车里找到的,似乎暗示祥太的父母是贪玩的人,但是且不说这时的正确处理方式是解救孩子,提醒父母,更重要的是,信代他们的作案方式都是随机性地砸空车,他们如何判断,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某种缘故比如临时尿急之类才离开的。电影里还说信代不能生孩子,让信代的动机更加可疑。

是枝裕和导演自己说,他对电影里的人无所谓同情,也无法用简单的爱与恨评价。的确,这部电影里的大人都是复杂的,善与恶的转换如行云流水,以恶为出发点,也会经过恶,以善为出发点,也会制造恶。相对于我们习惯了的那种“一曲爱与善良的颂歌”,这部电影表达得更加丰富,也更加真实,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缘故。


闫红说


像《小偷家族》这样的好电影,最简单粗暴的看懂方式就是同类电影横向比较着看。那么它是优点就会像钻石折射出光芒一样。

《我不是药神》前半部小人物众生相刻画的相当到位,也是最容易让观者共情的地方。然,后半部就脱离了小人物的无奈和无力,开始散发英雄的光芒。事件的真实我不否认,然而作为一部电影,少了几许升华!

盖其在尝试解决问题,那故事只能是这样一个结局,方可慰藉小人物渴望掌控生活的诉求。或再添一把煽情火,十里长街送英雄,感情更是升华。说实话,这时候不禁的就眼眶湿润,但太迎合观众期待,这样的故事让人情感圆满,但不能让人思考。

而好的文艺作品是敢于探索人内心的未知,提出一个好问题,比做出漂亮的答题更有意义。《小偷家族》就是这样的作品。

《小偷家族》结尾一家人分崩离析。各自回到社会为成员们划定的位置上。该是被父母遗弃的哥哥翔太去了十数年前本就该去的孤儿院;妹妹树里继续回到充满问题的亲生父母身边,依旧在走道上过冬;妹妹亚纪充满倦意地回到奶奶的旧居,现在估计过着漂泊的日子,想念着过去的温暖;为省钱,奶奶被仓促保存,为此夫妇治与信太分隔。中国人爱的大团圆结局,真是一丁点影子也找不到。

回顾一下,以往的观影经验,用上半部酝酿的细腻琐碎的温情,通过两个小孩煽情反转,很容易的事情。树里最后待在哪个家庭不好判断,翔太和夫妇被写了在一起生活,完全是合情推演。然而这里导演选择尊重真实,就是这么让一家六口人各自天涯。

目前出来的评论就有指责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但个人以为导演的目的不在于此。社会救助机构这么安排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人的复杂性,问题在于藏在小人物身后的残酷真相。

故事开始转折之处是翔太为了妹妹不在入行小偷,起了善念,自投罗网,受伤被捕。当然小孩不是自己产生这个善念,是杂货铺的爷爷暖心的举动让懂事的翔太意识到可以让妹妹别走这条路。于是人物抗争,导致影片里的这个结局。

结局唏嘘。好,那我们换一个。一家人一起活着,树里长大后有怎样的人生。看看亚纪,信太和奶奶初枝。长得好看,可能如亚纪从事风月行业;而丑了呢?勤劳勇敢善良如信太,但可能因为能干工资高,被第一个炒掉;再不然,婚后成为家庭妇女,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前妻,奶奶初枝就是如此。

所以这样才是小人物的真实本质,无力渺小,没有选择才是你的选择。试图改变现状的挣扎只是会换来另一种失望结局。

这太丧了。是啊,生活本来一直都是这样,之前的故事就是让你躲躲现实,喘口气然后再回去继续这么活着。小人物如我,那还让不让人活啦?看你想怎么活呢?一种是挂肥肉于前,看见但够不够的着?另说;还有一种是认清现实,然后呢?那每个人交出的答卷应是不同的。但至少我们知道真实是什么?我们选择改变命运,要付出什么代价,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如果结果不满意,不会说故事里都是骗人的,不会感觉人生不幸福。树里又回到了可怕的原生家庭,但树里已经不是原来的树里,她知道喜欢自己的人是不会打她的,而是紧紧的抱着她。即使再次被关在寒冷的走道,她已经会唱着数字歌给自己作伴。

那么这就是一部好电影该做的事情,提个好问题,让你思考,至于能得到什么答案,就各凭修为了。


编剧演绎法


《小偷家族》里有一种我特别熟悉的东西,沉溺,对一种昏庸但温暖的生活的沉溺。

住在很老很破的房子里,屋里堆满东西,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灯得是昏黄的,电视机经常开着。还得有老人,还要有小娃娃。所有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满足感和安全感。

一家人动不动聚在一起,以说话为生,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事,生活里的细枝末节,反复咀嚼。说话的中间偶然停一下,望一望窗外的夜色,或者是远处的山。

他们并不明确地知道未来是什么。就只是在彼此的感情里寻找依傍。就像电影里的小姐姐,靠在奶奶的大腿上说,好暖和呀,然后挤呀挤呀蹭啊蹭啊。就是那种。

这种家庭里长大的人,对人情的感受力超级发达,但是,他们的感受力也就停滞在人情上,那种毛茸茸的、凌乱的、下坠的、让人沉溺的温暖里。人情像一个避难所。

我就在一个这种温暖的昏黄的大家族里长大,对一家人聚在一起的那种絮絮叨叨,那种沉溺的往下坠的感觉,特别熟悉,也特别迷恋。离开之后,我复制过这种环境,但是后来,我还是挣脱了。

有时候走过市中心的那几个老街,只要看看他们窗户里的灯光,我就知道哪些人家是这样的。他们的统一标志,就是那种昏黄的灯光。也不是用不起更亮的灯,就是那种灯光让他们觉得安全。

还有种在阳台上,或者是楼下的花。破花盆里种着八瓣梅金盏菊一串红鸡冠花(有可能是乘着国庆时市政用花盆摆字的时候顺回来的),有时候还有几根葱和一棵西红柿。

到了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伴着电视声,说个没完。有时候还吵架。但是他们心里肯定很踏实。他们就在一种毛茸茸的感受里过命。

我常常在那些破街破巷里,仰头看那种昏黄的光,看他们窗户上肿大的身影,还有那种本地方言的语声。但是我肯定沉溺不了。我家的灯光雪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