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一生必讀的7本書,《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07

《厚黑學》

男人一生必讀的7本書,《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厚黑學》為民國年間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學一書中,闡述臉皮要厚而無形、心要黑而無色,這樣才能成為“英雄豪傑”。他以劉邦、項羽、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等人物實例為主線,探討論證厚薄與黑白如何影響成敗得失。

李宗吾原名世全,入學後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二十五歲時,他的思想發生重大轉變,認為與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為宗吾。他早年加入同盟會,為人正直,聰穎機智,治學嚴謹,幾十年間目睹人間冷暖,看透宦海浮沉,世態炎涼,憤而寫出了《厚黑學》一書,並冠以獨尊之筆名,旨在取“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之意。從此便以“厚黑教主”自號,開創了“厚黑學派”的一家之言,李宗吾也因此被譽為“影響中國二十世紀的十大奇才怪傑”之一。

自從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問世以來,其影響巨大,但絕大部分版本的《厚黑學》在內容上都是大同小異,以“厚黑經”為主,而對李宗吾先生是如何創立“厚黑學”,又如何運用這一原理去分析中國歷史、哲學以及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都付諸闕如。

作者的基本思想線索是在研究人性中,提出了“厚顏黑心”之說,由此而生“心理變化,循力學公例麗變化”之說。作者認為後者,使“厚黑學就有哲理上之根據了”。其論人性、論經濟、論政治、論國際關係、論學術,均循此線索。他自己認為世人多注意其“厚黑學”,而對其他作品“不甚注意”,其實,後者才是作者更為著重的作品。

這些著作八十年代又成為臺灣、香港地區及日本的暢銷書。作者以強烈的使命感和敏銳的洞察力,對封建社會的政治黑暗和官場腐敗予以深刻揭露和嚴厲抨擊。文筆犀利,諷刺辛辣,許多見解令人歎為觀止。作者視角獨特,觀點新穎,自成一家,使人不能不佩服其對傳統文化的切膚感受與妙悟能力。

經典摘錄:

1、如果認準一個目標,那麼就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後要穩。

2、能容忍眼前的侮辱,放下架子,顧全大局,這叫厚。

3、世間的道理,為我心中固有,讀書不過是藉以引起心中之道而已。世間的書讀不完,活到老學到老。

4、書即世事,世事即書。

5、讀書三決:第一步,以古為敵。第二步,以古為友。第三步,以古為徒。

06

《曾國藩家書》

男人一生必讀的7本書,《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清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儘管曾氏留傳下來的著作太少,但僅就一部家書中可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曾國藩作為清代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作風。

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說:“吾自信亦篤實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便把自家學壞了!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至於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煉到了極點。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餘庚戌辛亥間,為京師權貴所唾罵;癸丑甲寅,為長沙所唾罵;乙卯丙辰為江西所唾罵;以及嶽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曾國藩崇尚堅忍實幹,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幹,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鍊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寫道:“餘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他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對於武器和人的關係,他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軍隊治理上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我輩帶兵勇,如父兄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菸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曾國藩親做《愛民歌》以勸導官兵。

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準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因而石達開說“曾國藩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華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經典摘錄:

1、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 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3、 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4、 家勤則興,人勤則儉,永不貧賤。

5、 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

05

《沉思錄》

男人一生必讀的7本書,《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沉思錄》是公元2世紀後期古代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傳下來的一部個人哲學思考錄,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是奧勒留所作的一本寫給自己的思想散文集。

《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慾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瞭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併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經典摘錄:

1、 不要對事物抱一種那錯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樣的意見,或者抱一種他希望你有的意見,而是要按其本來面目看待事物。

2、 丟開你的意見,那麼你就丟開了這種抱怨:“我受到了傷害。”而丟開“我受到了傷害”的抱怨,這傷害也就消失了。

3、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特別是當他在心裡有這種思想的時候。

4、當你做擺在你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於任何別的事情,而保持你神聖的部分純淨,彷彿你必定要直接把他歸還似的;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慾望亦無所畏懼,滿足於你現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於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沒有人能阻止這一點。

5、不要不情願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的考慮,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著直立。

04

《傳習錄》

男人一生必讀的7本書,《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心即理"本來是陸九淵的命題,《傳習錄》對此作了發揮。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他這樣說是強調社會上的倫理規範之基礎在於人心之至善。從這個原則出發,他對《大學》的解釋與朱熹迥異。朱子認為《大學》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學子通過認識外物最終明瞭人心之"全體大用"。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這個知是"良知"。在他看來,朱子的格物窮理說恰恰是析心與理為二的。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命題主要是為其修養論服務的。“致良知說”是對陸九淵心即理思想的發展。王陽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本體論的含義。然而,如果偏重從本體論研究它,就會忽視它在王陽明修養論中的基礎意義。

知行問題是《傳習錄》中討論的重要問題,也反映了王陽明對朱熹以來宋明道學關於這個問題討論的進一步研究。

他說:"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說知行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

經典摘錄

1、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2、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3、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5、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03

《黃金時代》

男人一生必讀的7本書,《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黃金時代》是作家王小波創作的中篇小說,是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該系列入選《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王小波《黃金時代》的問世,實現了知青文學的突破。作品中對性愛的正面書寫,對現實的批判和嘲諷,對人生存狀態的反思,對人性自由和本真的彰顯,迥異於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知青小說。

1968年, 王小波在雲南兵團勞動,並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

1982年三十歲大學畢業後,王小波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書,教師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說的寫作背景。這個時期王小波開始寫作《黃金時代》。

1986年王小波獲碩士學位,他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仿古小說,繼續修改《黃金時代》。其間得到他深為敬佩的老師許倬雲的指點。

經典摘錄:

1、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捶不了我。人活在世界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2、似水流年是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只有這個東西,才真正歸你所有。

其餘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歡娛和不幸,

轉眼間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裡去了。

我所認識的人,都不珍視自己的似水流年。

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還有這麼一件東西,所以一個個像丟了魂一樣。

3、人活在世界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4、當我沿著一條路走下去的時候,心裡總想著另一條路上的事。這種時候,我心裡很亂。

5、就如世上一切東西,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我的話也半真不假。但是我隨時準備兌現我的話,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卻。就因為這種狀態,別人都不相信我。

02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衚衕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的創作開始於1944年。老舍對於小說的創作準備則開始於1941年,此時正是北平淪陷的第五個年頭,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文學在全民抗敵、同仇敵愾的情勢下,表現出統一的步調和普遍高昂的愛國情緒,老舍在這樣的環境下萌發了創作一篇關於抗戰題材的小說的想法,但是苦於缺乏合適的題材故而一度擱置。直到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老舍從夫人的經歷中想到了一個完整的小說框架,於是開始在陪都重慶書寫這部小說。小說的寫作延續了4年,其間經歷了抗戰勝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國講學,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國完成了這部達百萬言的長篇鉅製。

老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公認的文化批判的高手,在《四世同堂》這部不朽的文學作品中,作者透過小人物看抗日戰爭,透過戰爭思考民族文化,從而對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繼承。在表現“宏大主題”---戰爭的殘酷、戰爭對人類文明和生活的摧殘、民族命運的顛沛沉浮、民族精神時老舍對敘事內容作了微觀化的處理,收到了藝術化的效果。

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題的微觀化處理手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北平市民生活的凸顯。《四世同堂》畫面廣闊,表現的時代是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反映的主題是戰爭對民族文化的考驗和揚棄,描寫的內容是小羊圈衚衕市民生活的顛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題材上得到了凸顯。

《四世同堂》的描寫對象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個,主要人物有幾十個,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貧民等各類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眾多角色。在作品中,凸顯的是每個人的成長曆史、情感歷史和生活歷史,這一個個歷史正式被“支離”的民族歷史。這一個個小人物的歷史,還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奮鬥的歷史,城市貧民劉棚匠、孫七、小崔們的人生歷史等。透過一個個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來展現歷史事件是作品表現戰爭的獨到之處,收到了用微觀化、藝術化的手法展現戰爭這個宏大主題的效果。

經典摘錄:

1、患難是最實際的,無可倖免的;但是,一個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設法在患難中找縫子,逃了出去——盡人事,聽天命。總之生在這個年月,一個人須時時勇敢的去面對那危險的,而小心提防那「最」危險的事。你須把細心放在大膽裡,去且戰且走。你須把受委屈當作生活,而從委屈中咂摸出一點甜味來,好使你還肯活下去。

2、母親的心是兒女們感情的溫度表。

3、一個真認識自己的人,就沒法不謙虛。謙虛使人的心縮小,像一個小石卵,雖然小,而極結實。結實才能誠實。瑞宣認識他自己。他覺得他的才力、智慧、氣魄,全沒有什麼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儘可能的對事對人盡到他的心,他的力。他知道在人世間,他的盡心盡力的結果與影響差不多等於把一個石子投在大海里,但是他並不肯因此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懷中,或隨便的擲在一汪兒臭水裡。他不肯用壞習氣減少他的石子的堅硬與力量。打鈴,他馬上拿起書上講堂;打鈴,他才肯離開教室。他沒有遲到早退的,裝腔作勢的惡習。不到萬不得已,他也永遠不曠課。上堂教課並不給他什麼欣悅,他只是要對得住學生,使自己心中好受。

4、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拿到人的手裡就算完了。

5、生在某一種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個文化是什麼,像水中的魚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麼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觀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夠客觀的來觀察的旁人,又因為生活在這種文化以外,就極難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點胭脂,斷定他美,或幾個麻斑而斷定他醜。不幸,假若這個觀察者是要急於蒐集一些資料,以便證明他心中的一點成見,他也許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對擦胭脂的閉上眼。

01

《平凡的世界》

男人一生必讀的7本書,《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平凡的世界》從1982年開始構思,到1988年完稿,6年間,路遙下煤礦、走鄉村、絕浮華、處陋室,殫精竭慮。待《平凡的世界》完稿,這位40歲不到的原本壯實的漢子,形容枯槁,看起來完全像個老人。這是他的生命之作。小說完成後,路遙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全書共103萬餘字,分一、二、三部,也是路遙文集中分量最重的一部長篇。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用生命寫成的書。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迴腸。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人生的挫折與追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書中的這些語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對我們大學生具有鼓舞作用。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六卷。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愛情故事催人淚下,一次次苦難中展現出的頑強堅韌使人精神昇華,讀起來令人蕩氣迴腸,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平凡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和抗爭意識,它深情關注著普通勞動者的命運,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鉅著。

主人公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侷限,最終獲得生活上的成功,譜寫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們揭示了人生的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並以一幕幕催人淚下的苦難所展現出的人物的頑強堅韌的信念告訴人們: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與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飛!”

經典摘錄:

1、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條件去尋找終生伴侶。

2、中國的問題,認何一個有頭腦,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感覺到。這不是我們幾個人的憂慮,而是全中國人民的憂慮……

3、一個男子漢,老守在咱雙水村那個土圪嶗裡,又有什麼意思?人就得闖世事!安安穩穩活一輩子,還不如痛痛快快甩打幾下就死了!即是受點磨難,只要能多經一些世事,死了也不後悔!

4、這段時間裡,他經歷了貧困、飢餓和孤獨的折磨;經歷了初戀的煎熬和失戀後的更大煎熬——當這幕小小的青春悲劇結束以後,他內心中感情的河流反而趨向於平靜,而思想和理智的成分卻增多了。

5、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命中註定的遺撼。遺 撼,深深的遺撼。 唯一能自慰的是,我們曾真誠而充滿激情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竭盡全力地勞動過, 並不計代價地將自己的血汗獻給了不死的人類之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