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资金趁下跌大码抄底A股 会被割韭菜吗?

8月6日,今日开盘两市小幅低开后,继续下行,盘中在银行、券商等权重股的带动下,三大股指迅速反弹,沪指率先翻红,随后震荡冲高回落翻绿,临近尾盘沪指跌破2700点关口附近再次反抽,全天整体延续调整态势。

“神秘”资金趁下跌大码抄底A股 会被割韭菜吗?

北上资金七月四千多亿“抄底” 连续五周净买入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8月3日收盘,借道沪深股通的海外资金 ,已连续5周净买入A股,单周净买入额超过72亿。

二季度北上资金净流入规模整体骤增,并在5月份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四五六月,分别净流入386亿、508亿和284.9亿元。

就刚刚结束的7月份情况而言,北上资金持续“抄底”A股的趋势仍在继续。数据显示,7月份北上资金总成交金额为4115.37亿元,成交净买入金额为284.76亿元,与6月份净买入金额(284.91亿元)基本持平。这一数值处于沪深港通开通以来的中上水平,并较去年同期增加近30%。

其中沪股通净流入221.23亿元,深股通净流入63.53亿元,平均每日净流入13.55亿元。北上资金的不断加码,给市场释放出一定的积极信号。

北上资金偏爱金融股

从北上资金的布局情况看,7月份金融股明显更受偏爱。数据显示,分行业来看,非银金融和银行为7月份市值增加最多的行业,分别较6月份累计增加76.57亿元和73.33亿元。而从上月每日前十大活跃个股的交易情况来看来看,56只前十大活跃个股中共有9只金融股。其中非银金融类个股有4只,分别为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信证券;银行类个股有5只,分别为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

在北上资金持续加仓的诸多金融股中,以中国平安的热度最高,其在7月份,有21天进入当日前十大活跃个股,且排名均在前三位。就净买入数量来看,中国平安在7月份获得累计净买入资金达43.63亿元,排名居首。紧随其后的是招商银行,净买入资金为11.81亿元。

“神秘”资金趁下跌大码抄底A股 会被割韭菜吗?

事实上,北上资金此次提前布局银行、保险板块,可谓“眼光精准”。在上述5只银行股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7月份涨幅均在10%以上,农业银行和平安银行也在5%左右。此外,在3只保险股中,新华保险7月份涨幅高达15%,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涨幅也均在5%以上。

与银行和保险板块相比,数量众多的券商股似乎并未得到北上资金的看好。在37只券商股中,仅有中信证券一只个股进入前十大活跃个股,获得0.85亿元的净买入。这可能与今年以来券商板块的低迷走势、多只券商股破净等消极因素有关。

加速跑马圈地外资私募已达15家

6月份共有18家百亿级私募有新产品备案,共备案产品46只,相较上月减少11只,百亿级私募备案数量已连续3个月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土私募正经历“寒冬”的同时,外资巨头却加速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全球头号对冲基金桥水、全球最大的CTA对冲基金元胜,均在6月底完成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而于去年年底登记的贝莱德也基本完成了其首只私募基金的募集。刚刚过去的7月,外资私募管理人又增添了世邦魏理仕股权投资和新加坡毕盛资产两家公司。

至此,已有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安本、贝莱德、施罗德、安中、桥水、元胜、世邦魏理仕和毕盛等15家知名外资机构,先后在中国拿到了私募管理人牌照。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信息,在这15家外资私募中,已有10家发行了产品,且大多以投资A股市场为主。其中,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富达、瑞银已经分别备案了3只产品。

“神秘”资金趁下跌大码抄底A股 会被割韭菜吗?

悲观时正面信息容易被忽视

自沪深港股通开闸以来,北上资金有两次持续较长的大额净买入区间:第一次是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催生了A股的蓝筹白马行情,沪深300指数区间上涨18.26%;第二次是2018年4月至今,时逢A股估值低点与被纳入MSCI,沪深300指数区间下跌9.68%。

当前市场情绪悲观,令人容易忽视正面信息。其实,宏观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受益于基本面的良好表现,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形势乐观。板块方面,继续看好内需股,重点投资于盈利前景理想、较少受宏观事件风险影响的公司。

财经评论员敬锐认为,对比海外市场,A股市场横纵向对比估值均具有一定优势,当前A股市盈率不足16倍,虽然当前市场情绪低迷,但对于长期发展前景不宜过度悲观,进入8月,受业绩向好、估值较低,以及A股纳入MSCI第二步实施在即等因素影响,海外资金有望借道沪深股通继续净流入A股市场。


“神秘”资金趁下跌大码抄底A股 会被割韭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