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全国近800宗地块流拍,房企为何不拿地?

半年多时间,全国流拍地块就近800宗!是各地的密集调控政策所致?还是房企资金受困?抑或是房企在高周转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中指院数据显示,2018年7月份全国300城市土地市场供求两端环比略降,住宅用地成交均价下降幅度接近两成,溢价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一线城市土地流标13宗;二线城市合计流标经营性土地154宗;三四线城市经营性土地合计流标达到了629宗。

就在昨天,1宗位于天津高新区海洋科技园内的纯商服地块由于无人报价,也最终流拍。

前7月全国近800宗地块流拍,房企为何不拿地?

无休止拿地,是否钱会越挣越多?

在“唯规模论”的年代,中国房地产行业飞驰电掣站在时代的风口。自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步入有史以来最疯狂的一轮上涨,此轮牛市已然在一二三四线城市之间轮动着涨了整整三个年头。

三年狂欢,已然让人们习惯了歌舞升平而忘记了海平面下潜藏的冰山,直到它露出峥嵘的一角。

前7月全国近800宗地块流拍,房企为何不拿地?

“我们要求每年的增速是100%,所有人都在迎着压力追求规模。”一位房企高管说。的确,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内,扩大规模成为地产大佬们较劲的角斗场,“DOUBLE”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谁无法做到翻倍,就不足以在行业里占据一席之地。这使得翻倍增长这种原本常见于小企业身上的戏码,却在中国巨无霸房企身上频繁上演。

但是,真正的车手都明白一个道理:过快的速度之下,再可靠的赛车都有可能暴露于失控的风险之中。同理,对于速度的迷恋也曾让无数企业家和商业帝国轰然倒塌。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当行业步入新一轮调整周期,是时候对过往的疯狂进行一番反思,还是否要不断拿地来扩展规模?

施工进度赶不上销售速度。

若说过去三年最让开发商们称道的数据是什么,那必然是“销售金额”无疑,因为在它的光环之下,其他数据都显得黯然失色。

以亿翰智库的统计数据为例,2017年TOP100房企总销售金额74390亿元,较2016年TOP100房企的51618亿元同比增长44%。然而同期上市房企营业收入TOP100营收总额为3.35万亿元,同比上涨16%,且增速较2016年的28%明显下降。(虽然TOP100房企的统计样本有所不同,但考虑到国内100强房企中多数为上市公司,数据的对比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鉴于房地产行业的预售制度,已售商品房中唯有交付使用部分才可以计入营收。按照一般逻辑,营收增长幅度应与销售增长幅度存在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但过去两三年中,房地产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幅度明显滞后于销售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工程施工跟不上销售的节奏。

前7月全国近800宗地块流拍,房企为何不拿地?

这时候,很重要的就是加快周转,即提升施工进度以与销售进度相匹配,以实现资金的更快回流。因此,将不断融资拿地,开发盖房,快速周转奉为制胜宝典之一。

前两天我们说的碧桂园就是如此带来了业绩的激增。不过,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局部区域和城市在追求速度的进程中逐渐暴露出意料之外的问题。

如果说,房屋质量和房企规模构成一对隐喻,那它体现了这个行业极致的两面性。在悲观者看来,规模的发展出现巨大的泡沫,无论多么膨胀都无法掩饰产品的空虚。因而,就算拿到土地不能更好的开发,从而丧失了消费者的信心,长期看来,这样的发展未必能创造持续的效益。

融资难+限价严,房企也颇为无奈。

再加上在政策调控之下,今年以来,在融资监管更加严格的大背景下,房企融资渠道逐步收紧,银行贷款仍是房企融资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公司债大幅萎缩,信托规模增速下滑,中票保持稳定增长,海外融资规模大涨后续难度加大。大型国有房企融资优势较大,而中小房企融资成本普遍提高,其中信托融资成本较去年提高2~3个百分点。

部分城市的地块挂牌价格相比周边房价偏高,资金之外,“面粉或无法支撑未来面包价格”,房企拿地后风险增加也是影响房企拿地的重要因素。

当然楼市的变化,也是导致房企更为“谨慎”的原因。原先房企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渠道拿地,如今房企拿地的资金基本都是自有资金,从今年上半年房企到位资金来看,按揭贷款和国内贷款增速都已经掉入“零增长”的负值区间。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房企拿地越发谨慎。

市场正在改变,但政府依旧“贪心”,以老模式卖地,宁可流拍,也要不断提高拍卖底价。

前7月全国近800宗地块流拍,房企为何不拿地?

过去半年,开发商大部分融资难是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经历央行几次降准,依然无法有效缓解房企对资金的饥渴,但相对于碧桂园而言,大多房企还算理智,在地块的选择上不会再“头脑发热”。

其实流拍恰是市场化的逻辑对非市场化土地制度的回应,如果企业被迫高价拿地、低价卖房,那结果可想而知。

因为销售回款作为项目预收账款被纳入监管资金,只能按进度提取,账上不能动用的钱越来越多,越大的房企账上越有钱、也许现金越短缺。

因而当流向房企口袋的水龙头慢慢拧紧,房企拿地的钱自然就会省着点花了,火爆的土拍溢价率也就下来了。

房企调整拿地策略看,算盘打得更精了~

银行收紧房企融资,房企周转资金短缺,多项新规围困,加上发债遇冷,在上市公司有保证净利润率要求的前提下,房企想要拿地,该怎么办?

那么就要房企内部测算要求,在拿地策略上做出改变,拿没有瑕疵的地,不拿贵的地,从策略上讲不会拿高溢价地,有利益风险的地宁愿流拍也不会拿。毕竟企业追求的是永续经营,而不是短期内的快速扩张,进而出现隐患。

前7月全国近800宗地块流拍,房企为何不拿地?

因而,原先不断拿地,扩张规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房企对土地的选择上更为谨慎,会更少拿自持、商办配建比例高的地。这对资金要求很高,以前成本投入还能转换到销售溢价上,但在限价背景下,开发商只能忍痛割爱。

但谨慎不代表固步自封。聪明的房企已经不再盲目,有限的资金更偏向于客户资源集中的市场,比如说聚焦大城市相对成熟的区域和中小城市的核心区域,聚焦稳定的改善性需求,以及相邻产业园区的自住需求。

土地总是要拿的,要么去找一些房价地价差比较大的地块。如果有限价顶住、地价太高,没有利润空间,就暂时缓缓,等着地方政府期望值降低。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top房产等综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