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全國近800宗地塊流拍,房企爲何不拿地?

半年多時間,全國流拍地塊就近800宗!是各地的密集調控政策所致?還是房企資金受困?抑或是房企在高週轉過程中遇到了問題?

中指院數據顯示,2018年7月份全國300城市土地市場供求兩端環比略降,住宅用地成交均價下降幅度接近兩成,溢價率較去年同期下降22個百分點。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一線城市土地流標13宗;二線城市合計流標經營性土地154宗;三四線城市經營性土地合計流標達到了629宗。

就在昨天,1宗位於天津高新區海洋科技園內的純商服地塊由於無人報價,也最終流拍。

前7月全國近800宗地塊流拍,房企為何不拿地?

無休止拿地,是否錢會越掙越多?

在“唯規模論”的年代,中國房地產行業飛馳電掣站在時代的風口。自201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步入有史以來最瘋狂的一輪上漲,此輪牛市已然在一二三四線城市之間輪動著漲了整整三個年頭。

三年狂歡,已然讓人們習慣了歌舞昇平而忘記了海平面下潛藏的冰山,直到它露出崢嶸的一角。

前7月全國近800宗地塊流拍,房企為何不拿地?

“我們要求每年的增速是100%,所有人都在迎著壓力追求規模。”一位房企高管說。的確,在過去的兩三年時間內,擴大規模成為地產大佬們較勁的角鬥場,“DOUBLE”成為他們的口頭禪——誰無法做到翻倍,就不足以在行業裡佔據一席之地。這使得翻倍增長這種原本常見於小企業身上的戲碼,卻在中國巨無霸房企身上頻繁上演。

但是,真正的車手都明白一個道理:過快的速度之下,再可靠的賽車都有可能暴露於失控的風險之中。同理,對於速度的迷戀也曾讓無數企業家和商業帝國轟然倒塌。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當行業步入新一輪調整週期,是時候對過往的瘋狂進行一番反思,還是否要不斷拿地來擴展規模?

施工進度趕不上銷售速度。

若說過去三年最讓開發商們稱道的數據是什麼,那必然是“銷售金額”無疑,因為在它的光環之下,其他數據都顯得黯然失色。

以億翰智庫的統計數據為例,2017年TOP100房企總銷售金額74390億元,較2016年TOP100房企的51618億元同比增長44%。然而同期上市房企營業收入TOP100營收總額為3.35萬億元,同比上漲16%,且增速較2016年的28%明顯下降。(雖然TOP100房企的統計樣本有所不同,但考慮到國內100強房企中多數為上市公司,數據的對比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鑑於房地產行業的預售制度,已售商品房中唯有交付使用部分才可以計入營收。按照一般邏輯,營收增長幅度應與銷售增長幅度存在高度相關性和一致性,但過去兩三年中,房地產企業營業收入增長幅度明顯滯後於銷售增長幅度,在很大程度上顯示出工程施工跟不上銷售的節奏。

前7月全國近800宗地塊流拍,房企為何不拿地?

這時候,很重要的就是加快週轉,即提升施工進度以與銷售進度相匹配,以實現資金的更快回流。因此,將不斷融資拿地,開發蓋房,快速週轉奉為制勝寶典之一。

前兩天我們說的碧桂園就是如此帶來了業績的激增。不過,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局部區域和城市在追求速度的進程中逐漸暴露出意料之外的問題。

如果說,房屋質量和房企規模構成一對隱喻,那它體現了這個行業極致的兩面性。在悲觀者看來,規模的發展出現巨大的泡沫,無論多麼膨脹都無法掩飾產品的空虛。因而,就算拿到土地不能更好的開發,從而喪失了消費者的信心,長期看來,這樣的發展未必能創造持續的效益。

融資難+限價嚴,房企也頗為無奈。

再加上在政策調控之下,今年以來,在融資監管更加嚴格的大背景下,房企融資渠道逐步收緊,銀行貸款仍是房企融資的主要途徑。與此同時,公司債大幅萎縮,信託規模增速下滑,中票保持穩定增長,海外融資規模大漲後續難度加大。大型國有房企融資優勢較大,而中小房企融資成本普遍提高,其中信託融資成本較去年提高2~3個百分點。

部分城市的地塊掛牌價格相比周邊房價偏高,資金之外,“麵粉或無法支撐未來麵包價格”,房企拿地後風險增加也是影響房企拿地的重要因素。

當然樓市的變化,也是導致房企更為“謹慎”的原因。原先房企可以通過各種融資渠道拿地,如今房企拿地的資金基本都是自有資金,從今年上半年房企到位資金來看,按揭貸款和國內貸款增速都已經掉入“零增長”的負值區間。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房企拿地越發謹慎。

市場正在改變,但政府依舊“貪心”,以老模式賣地,寧可流拍,也要不斷提高拍賣底價。

前7月全國近800宗地塊流拍,房企為何不拿地?

過去半年,開發商大部分融資難是個不爭的事實,即使是經歷央行幾次降準,依然無法有效緩解房企對資金的飢渴,但相對於碧桂園而言,大多房企還算理智,在地塊的選擇上不會再“頭腦發熱”。

其實流拍恰是市場化的邏輯對非市場化土地制度的回應,如果企業被迫高價拿地、低價賣房,那結果可想而知。

因為銷售回款作為項目預收賬款被納入監管資金,只能按進度提取,賬上不能動用的錢越來越多,越大的房企賬上越有錢、也許現金越短缺。

因而當流向房企口袋的水龍頭慢慢擰緊,房企拿地的錢自然就會省著點花了,火爆的土拍溢價率也就下來了。

房企調整拿地策略看,算盤打得更精了~

銀行收緊房企融資,房企週轉資金短缺,多項新規圍困,加上發債遇冷,在上市公司有保證淨利潤率要求的前提下,房企想要拿地,該怎麼辦?

那麼就要房企內部測算要求,在拿地策略上做出改變,拿沒有瑕疵的地,不拿貴的地,從策略上講不會拿高溢價地,有利益風險的地寧願流拍也不會拿。畢竟企業追求的是永續經營,而不是短期內的快速擴張,進而出現隱患。

前7月全國近800宗地塊流拍,房企為何不拿地?

因而,原先不斷拿地,擴張規模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房企對土地的選擇上更為謹慎,會更少拿自持、商辦配建比例高的地。這對資金要求很高,以前成本投入還能轉換到銷售溢價上,但在限價背景下,開發商只能忍痛割愛。

但謹慎不代表固步自封。聰明的房企已經不再盲目,有限的資金更偏向於客戶資源集中的市場,比如說聚焦大城市相對成熟的區域和中小城市的核心區域,聚焦穩定的改善性需求,以及相鄰產業園區的自住需求。

土地總是要拿的,要麼去找一些房價地價差比較大的地塊。如果有限價頂住、地價太高,沒有利潤空間,就暫時緩緩,等著地方政府期望值降低。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第一財經,top房產等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