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爾薩斯和洛林看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體系

1870年的普法戰爭後,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普魯士德國。一戰後法國重新收回該地。新中國的中國人知道這個地方完全是因為一篇被奉為愛國主義經典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

其實兩地的居民一直是說德語的。在德國經歷了三十年戰爭後,神聖羅馬帝國不得不對新教徒退讓。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割讓土地給法國、瑞典和德國的新教諸侯國,承認新教和舊教(天主教)具有平等地位。諸侯國可以自己決定國教採用新教還是天主教。割讓給法國的就是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些都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體現。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之後的戰爭不再是宗教戰爭了,而是國家之間的利益之戰。在和約的基礎上,人們又簽訂了許多和約、條約,建立了各種體系和國際組織,包括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雅爾塔體系等,並建立了聯合國。但是這些體系和國際組織的基本原則都沒有超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定的國家主權和平等的範圍。

阿爾薩斯和洛林究竟應該屬於誰?一直以來就沒有人問過當地居民的意見。國際政治不是民意為條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