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重宇宙尋找迷失的「宇宙奇點」

預言和推測是人們認識未知世界的方式,人類認識不同於動物的感知,其中之一的原因在於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實踐和交往活動中積累了主觀動能的潛質,而預言和推測屬於人類主觀能動認識的能力。我們以科學哲學“對應原理”為推理的指南,從有限、單一的宇宙存在推測無限、多重宇宙的可能,未來的天文發現需要證實多重宇宙的推測。同樣,我們以科學哲學“對應原理”為邏輯的指示,從宇宙大膨脹的事實推測宇宙大收縮的發生。以宇宙大膨脹理論為參照,既能從我們宇宙的內部推導宇宙大循環理論,也能從我們宇宙的外部推導多重宇宙理論,宇宙循環理論和多重宇宙理論的產生符合科學哲學推理論的“等效原理”。物理學家和科幻作家一直向我們展示多重宇宙無窮無盡的奇幻性,比如:每一個宇宙的萬有引力常數和暗能量密度的“宇宙學常數”都不相同,宇宙不同,萬有引力常數和宇宙學常數也不同;反之,萬有引力常數和宇宙學常數不同,宇宙也不同。物理學家和科幻作家沒有過多地向我們演示循環宇宙無休無止的奇妙性,我們可以推想在每一個“小宇宙”發生的從膨脹到收縮、從冷卻到升溫、從封閉到開放的循環變化,我們的宇宙處在大膨脹的階段,大膨脹和大收縮可能構成我們宇宙演變的一個週期。多重宇宙的奇幻性和循環宇宙的奇妙性符合科學哲學魔幻論的“等效原理”。

人們在科學論壇和社交媒體上時常提出兩個有趣味的問題,一個是在我們的宇宙之外有什麼?一個是在我們的宇宙誕生之前有什麼?第一個問題對應了多重宇宙理論,第二個問題對應了循環宇宙理論,多種宇宙和魂環宇宙的未知性符合哲學認知論的“等效原理”。多重宇宙理論預言了多個宇宙的存在,循環宇宙理論預測了單個的宇宙存在週期性的演變過程,我們的宇宙可能出現膨脹與收縮的交替變化,二十一世紀的天文學面臨了證實以上“兩大預言”的使命,任何一個預言的證實都將意味著天文探索的重大突破。如果狹義的、或小宇宙的循環演變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前宇宙”的存在可以解釋在我們的宇宙誕生之前發生了什麼的問題,我們宇宙的“奇點”在“前宇宙”時期的大收縮過程中形成。天文學和宇宙學的時空起點是宇宙的“奇點”,科學家發現的宇宙背景輻射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大約三十八萬年,天文學家有充分的證據說明我們的宇宙在誕生之後經歷了短暫的暴漲和漫長的減速膨脹與加速膨脹階段,然而,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沒有提出任何證據,以此說明我們的“前宇宙”經歷了假設的加速收縮、減縮收縮、暴縮階段。如果我們的宇宙經歷過多次的循環往復運動,那麼根據宇宙哲學“廣義測不準原理”的定義,我們不能確認我們的宇宙屬於第幾代宇宙,或者不知道我們的宇宙經歷了多少次大膨脹和大收縮的交替過程,同樣,如果我們將地球人看成是宇宙學意義的“外星人”,那麼我們不知道人類是第幾代“外星人”,不知道我們的宇宙屬於第幾代宇宙和不知道人類屬於我們宇宙的第幾代人類符合哲學測不準論的“等效原理”。

向時間的源頭追問宇宙奇點之前的“前宇宙”,或者追問“宇宙奇點”的起源,我們構建了狹義宇宙、或小宇宙的循環理論;向空間的邊緣搜尋“宇外宇宙”,或者搜尋“宇宙島”的存在或不存在,我們建構了廣義宇宙或大宇宙的多重理論。狹義宇宙的“奇點”和宇宙的邊緣是我們認識宇宙的邊界,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哥白尼和哈勃的天文大發現所限定的時代,哥白尼創立的“日心說”奠定了人們對太陽系結構的正確認識,哈勃發現的系外星系開啟了人們對星系和宇宙結構正確認識的大幕。誰是二十一世紀的“哈勃”?下一個“哈勃”可能是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可能是一個引領潮流的天文團隊。哈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發現起始於一次意外的收穫,他最早發現一些星雲狀的恆星,經過距離的測定,判定它們是位於銀河系以外的星系。如果二十一世紀的一位天文學家、或一個天文團隊獲得了一次意外而驚喜的天文發現,他(她)或他們(她們)發現了一個星雲狀的星系,經過距離的測量,如果確認這是一個位於我們宇宙之外的“宇宙島”,那麼二十一世紀取得的對多重宇宙的發現將開啟一場現代天文學的“哈勃革命”,如果發現“宇宙島”的天文學家和天文團隊是“X先生”和“X團隊”,那麼也可以將他或他們的發現稱之為“X風暴”、或“X團隊風暴”。銀河系的直徑在10萬到20萬光年,哈勃發現的系外星系在銀河系的直徑之外,同樣,我們宇宙的直徑在920億到930億光年,“X先生”、或“X團隊”如果發現了“宇宙島”,那麼它們將在我們宇宙的直徑之外,哈勃發現系外星系和“X先生”、“X團隊”發現“宇宙島”將符合宇宙哲學發現論的“等效原理”。

我們這一代人在過去沒有見證哈勃發現系外星系和宇宙膨脹的事實,我們在未來見證“宇外宇宙”大發現的可能性似乎不大,過去的一代人見證了哈勃隊系外星系的發現,未來的幾代人有機會見證多重宇宙的發現。我們從宇宙哲學的“廣義等效原理”預測了“宇宙島”的發現,科學理論之所以是科學的在於它具有預測性,“廣義等效原理”之所以有效是它能幫助我們預測科學發現的真理,科學和哲學的預見性符合科學哲學邏輯論的“等效原理”,然而科學預測是根本、第一性的,哲學預測是次生、第二性的,科學預測是一種事實性、實驗性的判斷,而哲學預測是一種思維性、概念性的判斷,兩者的差別可以由宇宙哲學的“差異原理”來限定。雖然探求宇宙開端的“奇點”假設對宇宙循環理論十分有利,但是,驗證宇宙循環理論卻十分困難;雖然探索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對多重宇宙理論極為有利,但是,驗證多重宇宙理論卻極為困難。我們在宇宙哲學的學習、思考和創新中發現,驗證狹義宇宙的循環理論不一定對驗證多重宇宙理論有多大的幫助,而驗證廣義宇宙的多重宇宙理論一定對驗證狹義宇宙的循環理論有很大的指導,為什麼尋找我們宇宙之外的“宇宙島”既能直接證實多重宇宙理論,又能間接驗證我們宇宙之內的宇宙循環理論?這是因為在我們短暫的生命歷程中不可能見證我們宇宙各個演變階段的相互轉化,既看不到大膨脹向大收縮的轉變,也看不到大收縮向大膨脹的轉變,然而,如果我們將眼光向“宇外宇宙”看去,未來的天文學家也許能夠發現“甲宇宙”正在發生由大膨脹向大收縮的轉變,“乙宇宙”正在發生由大收縮向大膨脹的轉變,而“甲、乙、丙、丁...”的多重宇宙處在宇宙演變的不同階段。

就像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的年輕人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地球上不同地區處於不同的季節和氣候期一樣,我們宇宙的星系和多重宇宙處在不同的演變階段,恆星、星系和多重宇宙的演變階段符合科學哲學週期論的“等效原理”。就像中年人、老年人從青年人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的青春歲月一樣,誰都願意永遠地停留在青春時光,誰都不願意失去青年的夢想和熱情,但是,人生有涯,歲月無情,當老去的時候,我們只能在人生回憶和文學作品中去體驗逝去的時光,未來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永遠代替不了人們對文學和藝術的情感體驗、對科學和文化的抽象思維。天文學家時常在天文觀測中應用宇宙哲學的“對應原理”,當看到一個系外行星和系外恆星的形成時,他們一定聯想到我們的地球和太陽是如此形成的,當看到一個系外恆星系從一團星雲中誕生時,他們一定聯想到我們的太陽系是如此在太陽系星雲中誕生的。我們宇宙中的行星、恆星和星系處於不同的演變階段,有的行星和恆星在“襁褓”中誕生,有的行星和恆星在晚年的爆發中死去,有的行星和恆星漫無邊際地流浪,有的行星和恆星則“糊里糊塗”地撞進黑洞的深淵,有些行星和恆星遭遇碰撞與合併的偶發事件,就像有些人遭遇了偶然的天災人禍,存在非正常的死亡方式;反之則是正常的死亡方式。未來的天文學家可能在天文觀測中應用宇宙哲學的“對應原理”、或對應的“等效原理”,當觀測到“甲宇宙”發生星系大收縮的情形時,他們間接地證實了在我們的宇宙發生宇宙大收縮的可能;當觀測到“乙宇宙”從“奇點”開始發生宇宙大爆炸的情形時,他們間接地證實了在我們的宇宙存在“奇點”的可能,為了證明英國天體物理學家霍金和彭羅斯提出的“宇宙奇點”理論,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多重宇宙的大爆炸事件中去尋找。

(鄧如山 宇宙學哲學手稿:2018-8-5)

從多重宇宙尋找迷失的“宇宙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