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近10天的浙传女大学生在成都被找到,却已不幸离世,你如何看待?

不是乌贼的墨鱼


这是特殊的个案,没有代表性。也不能代表90后怎么了。往往出来一个案子,因为媒体自由发达,被放大了各种说法。

只能说这是一个悲剧,当然,必定有很多不为外人知道的原因。

一个大学生,比一般人懂得道理都多,所做的判断肯定很理性。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必定发生了不可承受的原因。当然……现在人没了,具体是什么原因,谁也不知道!

一切……都将随风而去!

教训就是……以后做父母的都细心一点,同学好友之间,也细心一点,也许,你们无意的一句话,就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多吸取教训,才能防患于未然!

至于伤口上撒盐的事,尽量少做。



星空之飘尘


唉!好可惜!为什么会这样,看着很文静清秀的一个姑娘,就这么离开人世了!

黎旋,1998年出生,原籍贵州独山县人(一些通告上为什么说她是浙江慈溪人),浙江传媒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这次到四川成都来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据其堂姐讲,此次参加实践活动,她本来兴致就不高。

可能由于性格偏于温和,有时对一些事情即使内心不愿意,但她也不愿意让人失望,所以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性格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管束得太多,长大后要么很叛逆,要么就是逆来顺受。

她堂姐说,黎旋平时会抱怨累。按理来说,考上了大学,而且刚读大一,学业上应该没有太重的压力,从其将行李箱寄给堂姐而不是家人,说明黎旋与父母的关系并不是很亲密,再考虑到其老家在贵州,估计是家人在浙江上班,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也不是很好,所以她的“累”,应该是家庭方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压力。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黎旋对于离开,显然是早已下定了决心,7月9日她写了一封给父亲的诀别信,封好后拜托同学以后帮其寄出去,直到她失踪后,堂姐打听到这件事,拆开信来才知道。在其寄回给堂姐的信里,她也说到是因为家庭的种种原因,感觉累,没有意思,手机备忘录里还有“上吊”、“打结”等字眼。而且其父亲也说自己平时与女儿交流不多。新闻里只字没有提到母亲,不知为何,不过这种种的一切,说明她的家庭并不幸福!

感谢#苦难,只有 成 #功# 人 士 #才能说出这种话。就像707分考入北大的农村女孩一样,如果不是考入了北大,她要说出这种话,在农村就要被人# 笑 #死#了,肯定说她 脑袋# 瓜子 不 #正常。所以,只有 成功 #后 才能 凸显 @苦难 的意义,而情# 怀 是成# 功 者的 #奢 #侈 #品,普通人# 是没 资 #格 谈的,整日为#生存#奔#波,哪有那个#闲情逸致?

压垮黎旋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已然不重要了,这是一出悲剧,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于她的家庭,有些时候,如果再坚持一下,也许就能守得云开雾散!


打虎拍蝇


我是何夕,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咨询师。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致力于自我成长,与大家一起探讨自我认识,亲密关系,职业生涯发展等话题。欢迎关注与转发。

就目前已有的信息来看,已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从黎某给堂姐邮寄的快递,里面包括:手机、手机充电器、钱包、银行卡等随身物品,更有一封字里行间透露着轻生念头的悲观手写信等异常行为来看,更多像是嘱托遗物。在最终结果认定前,我们只能推断,浙传女生的这一事件可能是一场有计划的自杀事件。

在为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消逝惋惜不已的同时,又让我联想起多年前的一条新闻。2012年3月18日,网友“走饭”发布了一条“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的微博。该微博的主人—一名身在南京的大四在读女生,在发送完这条微博后,就在宿舍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大概是抑郁症引发的青年自杀行为第一次真正走入公众视野,并引起热议。“走饭”离去已经6年多,但这些年来,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依然在持续增加,已达131万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抑郁症患者的留言。 其中很多人提到,不要与非抑郁症患者讨论病情,因为那只是对牛弹琴。非抑郁症患者,无法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

很多人可能对抑郁症或抑郁情绪有着误解,认为一个平时性格开朗的人,是不太可能患上忧郁症的。据媒体采访,黎某的同学对她的印象基本是“一个很乖的女生”,平时比较乐观、开朗,并不是孤僻或不与同学交流的性格。惟其如此,周边的人才对她突然的离世更为惊愕。

事实上,医学上或者心理学上对抑郁症的起因目前尚未有真正明确的判断。

我听过一位身患抑郁症、正在服药期间的来访者描述自己感觉发病的起因,是因为跟母亲逛街时丢了手机被母亲责骂,其后担心丢手机期间无法正常工作,进而进入整夜失眠,丧失活力,每天活在沉重压抑中的状态,无法正常社交。该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患者去医院就诊,才被确诊为抑郁症。可以说,抑郁症的来临可能在不经意间已发生。

目前我们尚无法判断黎某离世的原因,抑郁症只是一种猜测的可能性。逝者已矣,该事件对于活着的人启发,却是多关心一下身边的朋友,当他们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情绪持续低落、行为异常,尤其是当对方流露出轻生念头的时候,请不要忽略,或当做玩笑一笑而过,也不要去情义评价,要求或斥责他们不能低落、颓废,他们可能正在承受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我们能做的是给予理解,给予陪伴,必要时及时请求专业帮助。

去年,美国有一首名为《1-800-273-8255》的歌曲发布,由美国说唱歌手Logic创作演唱。这首歌的名字是美国境内提供全天候的自杀危机或情绪困扰帮助的免费热线电话,组织名为全国预防自杀生命线(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单曲发行后的三个星期内,针对NSPL的电话上升了27%,访问他们的网站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从30万上升到了40万。

而很多人不知道,中国也有相关的热线救助电话,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各地热线电话(2018年6月)如下图- 来源于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网站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珍惜。


情感心理咨询师何夕


看到这起的新闻报导,让我们看着非常惊讶,所有人都觉得非常惋惜和痛心,最最难过的也就是他们的家人,他们肯定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虽然找到了人,不过人已经离世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来说说这件事!
黎旋她是宁波慈溪人,她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7月16号从学校去成都实际暑假生活,我们都知道出去实践肯定是很好的事,不过出去实际的时候,不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在了黎旋身上,在实践活动结束的时候,黎旋居然独自出了宿舍门,还带了些行李出门,不过她这一出去就与家人和同学断了联系,随后她到底是出去干什么了,也无人知道。


在家人们的眼里,黎旋还是个非常不错的女孩子,平时也不会撒谎,那么这次为什么要撒谎呢?这让我们起了很大的疑问,在22号下午,她的姐姐收到了黎旋寄回家的书包,居然看到这样一封信,里面的信息有着明确的表示,黎旋有着轻生的念头,这让她家人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校方得到消息以后,全力展开行动,公安机关,社会人事以及师生全力展开搜寻失踪的黎旋,失踪这么久后,在7月29日,黎旋被警方找到,不过找到的是黎旋的尸体,学校的师生和黎旋的家人感到非常的难过,非常的惋惜痛心,好好的一个女孩子就这样没了,再怎么样,黎旋的家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这个案件也正在调查当中,到底黎旋出事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居然有轻生的念头,还是这件事跟人为有关系呢?我觉得黎旋有轻生的念头是最不应该的,这样怎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呢?你走了,父母该怎么办,父母才是最心痛的,所以啊,有什么事情和想法首先一定要跟父母或者是老师说,不然到了最后伤害的是父母,这件事情发生后,你们是如何看待的?


贪吃土豆的小麻雀


很明显女孩应该有抑郁症,只是因为平时表现的比较内向,没有被人察觉。

这一点女孩的亲属也透露了,女孩在最后的绝笔信中提到,她可能从小就有抑郁。

不得不说,这真的再次提醒我们重视抑郁症还或者说重视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

像这个女孩,来成都做活动的时候,表现的那么正常,又要和同学聊天说话,对话也很友好。

离开那天,她推着行李箱和大家告别,临走时自然的说句,“我出去喽

如果不是留给亲人的绝笔信,我相信就这个表现,身边人应该都没办法想象女孩会自杀吧。

看见新闻里说,“如果不是看过书信,我们完全不会想到她会有这样的举动。”堂姐介绍说


其实也再次凸现了其家人对孩子实在非常欠缺了解。

很多人会有个误区,以为孩子看起来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就好了,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抑郁症真不是心情不好,睡一觉过几天就会突然好了,这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目前资料没有透露,女孩得抑郁症的根源和最终促使她自杀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但是既然女孩也自己说从小就抑郁,不排除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无论如何,一个如花的生命就这么凋零了,实在让人遗憾。


廖彩琳律师


喜欢文章的点个关注

每天都会用不同的视野去剖析社会的本质

看到这个标题之后,特意的去搜索了一下事情大概:浙江传媒学院会展的大一女生“黎旋”,与同学来到成都参加暑期实践活动,而后失联。在警方经过十天左右的寻找之后,于27日下午在天回镇附近山上发现了该女孩的遗体,经当地警方确认,该女孩已离世。

看完事情介绍之后我非常的难受,首先对女孩感到非常的惋惜,正值花季,正是一个女孩子最美的年纪,在父母感到骄傲的时候,却发生了这种事情。

80后90后甚至世纪后的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年代,我们几乎总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看到一些关于孩子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何如此脆弱,如此不经挫折,再回头想想我们的年代,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有可能是学习压力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的原因,或者有可能是失恋了。但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我感觉应该更大一些,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为什么没有和我们沟通呢?我们不应该是孩子的保护伞,孩子最好的朋友么?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想象中的大得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作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与孩子没有良好的沟通,那么有的时候我们的教导在他们的耳朵中都将形同废话。经常与孩子沟通能打开孩子封闭的耳朵和心灵。

我们做父母的言谈举止都将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力,养成沟通的好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

我相信各位一定也非常的惋惜吧,多好的年纪,多好的姑娘,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了不是么?


追风自由人


有媒体报道,“浙传失联女生”已经离世,也就是过去一周来,那个在成都失联的黎姓女孩已经离开人间。依照各方的信息判断,目前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意外或轻生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从黎某给堂姐邮寄的快递,就显示出很大的不正常,里面包括:手机、手机充电器、钱包、银行卡等随身物品,更有一封悲观的“手写信”。

不过,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跟黎某一起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却没有发现黎某生前的异常,而这也是这起失联事件较为引人关注的地方。毕竟,作为刚步入大学的女生,“轻生”除却是自己的悲剧,同时也为其家庭和周遭关心她的人带来很多遗憾。

只是,对于黎某而言,在有“轻生念头”的同时,却并没有直接的表现在具体的生活中,而这也很大程度上在缩小“离世”与“轻生”划等号的可能性。只是,在最终的调查认定之前,我们还不能完全确认黎某就是“轻身”。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念头的剖析和揣摩,以此给更多“生活失意者”带去新生的方向。

这里面,最重要一点,也就是这起“失联离世案”的关键所在,为何黎某只是向远方的亲人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而周遭的同学却并没有感受到任何不正常的迹象,对于这种“无迹象”的轻生者,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他(她)们的人性底色,以便他(她)们自己更好的调节自己,同时周遭关系链上的人们,也能及时关注,阻止悲剧发生。

其一:“无迹象”的轻生者,多是自卑底色的自强者。

关于一些“无迹象”轻生者的描述,多半是比较“要脸”的人,对于他(她)们而言,即便死也要相对有面儿。他(她)们不希望自己的脆弱被旁人看到,更不希望自己的脆弱让至亲者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灵魂的深处,他(她)们孤独而落寞。

当然,这种秉性的达成,并非是与生俱来。很大程度上,与生活经历相关。他(她)们在生活中有被忽视,被轻视的地方,同时也因努力而得到某些肯定。于是,从内心的构建上,既能看到些许自强,也能感受到隐约的自卑。

而这种扭曲的内心中,就会形成一道封闭的防御,多数人走不进来,当事者自己又难以走出去。所以,在遇到挫败时,就容易显得疲惫不堪,但却不得不硬挺的姿势,而这种状态,一旦遇到非确定因素的刺激,就很容易走向悲剧。

其二:“无迹象”的轻生者,压垮他(她)们的是认知的羸弱。

对于生活的认知,实际上本无标准,但以“轻生”解决苦恼的方式,着实不值得选择。人们总强调生活很苦,很累,但大多数人说不出具体的苦和累是什么。这也使得,一些佛系表达越来越受到追捧。

只可惜,表面上看起来“佛系”的认知,实际上属于一种模糊的逃避方式。那句“人间不值得”挂在嘴上,看起来很有范儿,可谁又能知道,内心的脆弱早已摇摇欲坠。所谓借金句回避的方式,都是缘于认知本身的羸弱。而认知能力一旦不够,很容易就被所谓的“苦累压垮”。

所以,追根究底,认知羸弱就代表苦行的可能。每一个人活的到底是否幸福,除却物质层面的考量,更多是来自认知层面的加持。有句话叫,认知上不去,一切都是垃圾。直观的的听起来感觉粗鄙,可要是放在人生的尺度上,似乎有太多蕴含和周旋在其中发酵着。

其三:人需要磨砺,更需要爱与被爱的守护。

河北的女生王心仪,高考取得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她的一篇“感谢贫穷”被很多人批判“无常识”。事实上,就事论事,外围的舆论过于小题大做。如若从文字观感来看,似乎确实逻辑不通,但是作为一个在贫困中依旧能突围的女孩,真正感谢的应该是“爱与被爱”,而这也应该是“感谢贫穷”中深层次的内涵。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较为强调磨砺的作用,认为一些人的脆弱是缘于磨砺不足,用乡间的话术就是“摔打不够,难以成熟”。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或许有待商榷。从人的控制力上而言,能支撑一个人饱满状态的,往往是“爱与被爱”,虽然听起来有点鸡汤的味道,可作为大多数人而言,却真的是如此。

作为社会中的原子,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身份,并且绝大多数人的存在感都需要外部实证,而作为“爱与被爱”就属于最根本,最有力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爱别人”和“被爱”,都属于实证自我的方式。

这就像母亲爱孩子,到底是为实证自己的母性,还是为自己的孩子好,真是难以分清其中的比重。可有一点,每一个人是独立的存在,从感受的最先抵达来看,自己应该才是感受的主体,即便是为别人提供方便的情况下。

所以,如黎某一类的“轻生者”,很大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爱去支撑生活的安全感,而出现认知层面上的狭隘。因为,关于坚强与否,年龄并非是主要原因。这从众多的轻生案例中,有相关结论得出,大多数轻生者的“原生家庭”都存在“爱抵达困难”的情况。

其四:生活再难也会过去,但死亡不会复还。

有一些论调其实很不好,讲什么“天堂没有XX”。可实际上,生活再难总还是能过去的,可天堂永远是“单行道”,一旦去往永不复还。所以,无论如何,不要以用结束生命去处理问题。毕竟,谁也不确定“死比生”更好。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有理性的自控力,这种情况下,对于有“轻生迹象”的人,或遇到挫败的人,作为亲人或朋友,就要尽可能的给予关照和爱护。而作为身处挫败之中的人,也要试着打开自己的“黑屋子”,让光照进来。

人间值不值得,这是一种成见之判,守好生命的底线,就是要爱护生命,而非以生命的代价解决问题。所以,对于河北的女生王心仪和浙传失联女生黎某来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认知能力的不同。前者属于“光明之子”,而后者是“黑暗之子”。


姬鹏


首先为女孩的离去深表惋惜,20岁,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一朵本该盛放的鲜花就这样凋谢了。

看了新闻的描述和一些细节不难看出,黎璇之所以选择走绝路,抑郁症是罪魁祸首。

我身边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本来不想在问答里说太多。可是一想到会不会还有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正在忍受抑郁症的折磨,而家人和朋友却丝毫也没有察觉呢?我就觉得有些话需要讲出来,哪怕给大家一个提醒也好。

前几年,我的一位朋友曾因为抑郁症选择了轻生,他离开的那年只比黎璇大4岁。平日里,他给我们的印象也很阳光,有说有笑,只是偶尔会在空间或着朋友圈里抱怨对工作的不满意。后来,他和女朋友分手了,在我们面前表现的也很正常,唯一不正常的地方就是喜欢独处的时间有点多了。那段时间,我曾发现他的眼神有时候会很迷茫,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好像在看着你,或者参与共同的讨论,但总觉得那眼神没有了以往的光芒。可惜这些只能是事后分析了,在当时,我们只是以为他或许有烦心事,慢慢就好了,根本没想到他到底遭受了怎样的内心折磨,他到底能不能走出来。

他出事之前,曾回过家一趟。他把自己最心爱的手表和钢笔留在了家里,然后删掉了空间和朋友圈里的所有动态。半个月后,他的家人收到了公司传来的噩耗,而我们也是在知道他离开后才注意到了他空间和朋友圈的异常。可以说,他的家人和我们这些所谓的朋友,都没能及早地发现他的异常举动。

为此,我们也曾小范围地讨论过。不知道我们之前一次又一次劝他去面对困难,是不是在变相地害他。毕竟,人和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和心理是存在先天差异的,而且每个人的遭遇都不同,自己能承受或者坦然面对的压力,不一定别人也能同样承受得起。

然而,这些只能是我们的猜测了,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理解过他所承受的痛苦。

经历过这次事件,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形成了默契:遇到事情不要急着劝朋友学会承担和面对,因为“感同身受”这个词是不成立的。

现实如此残酷,身体的病痛还能看出来,精神上的痛苦往往隐藏的很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感觉到压力很大,从某个角度甚至可以说,我们身边这样的人群并不算少。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理解那些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能尽早地进行心理治疗是最好的,如果发现他们有什么异常举动,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请第一时间报警并寻找。


夜雨如书


都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可是,具体到现实,却一直被漠视。这是类似悲剧一再发生的重要原因。

这又是一起悲剧,留下痛苦无助的父母。有人问孩子为何能舍得下父母令父母痛苦,这是根本不了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内心痛苦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近年来,大中学生选择自杀的有增多的趋势,每次事件发生后,舆论都呼吁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等事情过后,一切照旧。

学生选择轻生,原因各不相同,但一个共同的原因必然是有心理疾病或障碍,且并没有引起学校老师、父母和周围朋友的重视。包括一些平时给人感觉很阳光的学生,走上极端令大家震惊,而其实他(她)有很大的心里压力或说不出的痛苦,只是没有告诉他人而已。甚至是为了不让大家失望,而一直隐藏自己的情绪,只告诉家人好消息,给人的假象是他(她)很快乐。当无法再承担压力时,就可能奔溃走上极端。还有的则是学生已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可大家不相信是真的,错失救助的时机。

我国教育部门多年前就要求大中小学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是,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并不多,在基础教育阶段,一切围着升学转,有的学校的心理教育不是疏导学生的紧张情绪,反而变为进一步增加学生压力的成功学教育和励志教育。在大学,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匮乏,心理教育还停留在普及性的大课或讲座上,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导,另外,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存在把这混淆为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进行说教的问题,这很难走进学生内心,也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严重。

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不能在追求功利的成才目标时,忽视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从个体的悲剧中必须吸取教训,反思,才能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熊丙奇看教育


就在近一年来,我们时不时的翻开手机,就会看到某某女孩不幸遇害,如,滴滴司机对女孩犯下的罪行,那为何在今天我们国家法制机制这么严明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这类情况呢?这不得不让人毛骨悚然,我觉得作为一个女生首先得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如晚上最好结伴而行,千万不要再独自一人打车,还有在穿着打扮方便最好不要过于妖娆,诚如《道德经》中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我们今天都太过于追求极致,反而深受其害。其次,女生要及时的宣泄压力,我们今天受的压力可能来源于各个方面都有,但我们如何能够把这些压力变为动力,这是才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如,在感情上当正在热恋中感觉自己每天都是幸福的,做什么都有劲,巴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对方,而当失恋时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敌人,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当遇到无论是感情 工作 人际关系等这些不愉快时都应该及时的与身边的好朋友倾述,或者运动,不要憋在心里,如果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会造成精神抑郁,精力不集中,可能随时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这样不仅害的是自己,同时伤害最大的应该是自己的父母,古话说的话,身体发肤于父母,我们都应该过好每一天。正如浙大女生遇害这件事,给父母造成的伤痛是一辈子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