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八一」建軍節青島市北區革命老物件記憶紅色歷程

慶祝“八一”建軍節青島市北區革命老物件記憶紅色歷程

百姓生活網7月30日電(記者 李瑋 通訊員 崔夢馨 王恩全)近日,承載革命記憶的“老物件”展覽在青島市北區遼源路街道東莞路社區舉行。軍用水壺、軍裝、襯衣、膠鞋、腰帶、乾糧袋、紀念冊、子彈殼、領章、榮譽證書、黑白照片等革命“老物件”齊聚亮相,在這裡被一一展示了出來,吸引眾多居民參觀,將在場的每個人帶入到那段令人難忘的軍民共建歲月。

據瞭解,為慶祝“八一”建軍節,市北區遼源路街道特意邀請轄區10餘位老戰士攜帶20餘件革命“老物件”辦了一個紅色革命物件展覽,宣揚紅色革命文化。東莞路社區書記孫樸榮說:“這些革命老物件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歷史演變中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但是它們身上帶有歷史的印記,全面反映了人民軍隊發展的光輝歷程。所以我們這次專門舉辦了這次展覽。”

慶祝“八一”建軍節青島市北區革命老物件記憶紅色歷程

“我是一個從軍25年的老兵,出生於膠南的農村裡,家裡一直以務農為生。1957年,剛剛20歲時就應徵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軍人。剛入伍時是陸軍,不到一年,就轉成了海軍,後來又成為一名炮兵。我所在的部隊先後到過文登、煙臺、膠州、四方、城陽、北京等。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但是在部隊執行任務同樣是保家衛國,每次執行任務我都認真執行。1982年我就轉業回青島公交集團四公司,1997年退休,退休時候擔任機關書記。當兵入伍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今年81歲的董啟林介紹說,“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當兵就是保家衛國。如果不當兵,很有可能就是一輩子在農村種地的農民,可能沒有機會結識這麼多的戰友,也沒有機會去過那麼多地方。”25年的從軍生涯是董啟林一生中寶貴的財富,現在回想起來那段崢嶸歲月,還是覺得很懷念。

今年70歲的汪朝忠祖籍四川蓬安,1972年在家鄉入伍,成為一名陸軍戰士,後來隨著部隊到了瀋陽,成為了一名裝甲兵。他先後隨部隊到過遼寧開源、丹東寬甸,1986年1月5日他從部隊轉業,當時瀋陽軍區副司令還曾接見過他。從部隊離開後,他轉業到了青島,在青島市民政局軍休所工作。2010年退休時,他擔任管理科長。在部隊時,他嚴格要求自己,他說:“我們就是一顆紅星跟黨走,聽黨指揮,全心全意保家衛國,為人民服務。”轉業後,他在工作崗位上也嚴格要求自己,工作這麼多年他從來沒有出過任何差錯。據瞭解,他作為軍休所的甲方代表,10年間,先後負責軍休所的23棟居民樓的施工,惠及600多戶,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

慶祝“八一”建軍節青島市北區革命老物件記憶紅色歷程

今年72歲的劉學曉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出生於青島市市南區。中專畢業後,他原本在青島閥門廠工作,擔任技術工人。1969年他作為一名技術兵在青島應徵入伍,他所在的部隊屬於南海艦隊。很快,他跟隨部隊到達了北部灣所屬的龍門島,與戰友一起參加了抗美援越戰爭。他作為技術兵,主要負責維修船隻,包括掃雷艇和越南的船隻,因為當時越南因條件有限,他們的船隻中彈損傷後,只能由中方來負責修理。戰士們在一線衝鋒陷陣,他就跟著一線的戰士們,時刻準備著,隨時負責修理受傷的船隻。1973年抗美援越戰爭結束後,劉學曉就從部隊復員回到了原單位青島閥門廠,後來被調到了青島市鑄造機械廠,2008年退休時,他擔任工會主席、副廠長。他從軍時間雖然比較短,但是這一段經歷是他生命中寶貴的財富。閒暇時刻他還把當年從越南海防帶回來的37炮彈殼做成了精美的筆筒,成為永久的紀念。2014年,他和戰友們相約廣西,從南寧出發,經過北海等地,重走當年自己參軍和打仗的地方,看著當年打擊敵人的陣地如今已經被濃密的樹林覆蓋,成為了歷史遺蹟,他和戰友感慨良多。熱愛攝影的他還把當年在部隊拍的照片和如今的照片做成了對比圖,配上了註釋,以此來紀念那段崢嶸歲月。

展廳內,多位居民圍繞著這幾位革命老戰士,認真聽他們講述這些“老物件”背後的故事,仔細地觀看每一件展品,並不時相互交流。居民們在這些厚重的革命物件面前,時而駐足屏息觀看,若有所思;時而對著某張照片、展品讚歎不已。

看到當年的這些老物件,60后王先生感慨不已,“你看這個紀念冊,上面這個人物不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嗎,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對這些再熟悉不過了,這些東西都是傳播革命文化很好的載體。”

展廳內還有一位正在放暑假的中學生孫子琪,她在觀看了這些物件之後,深有感觸地說:“聽了爺爺們講述這些革命歷史,我覺得歷史書上的歷史事件一下子離我們很近,這些爺爺們真偉大,是他們付出了很多心血、很多代價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展覽結束後,東莞路社區還組織現場老戰士和居民們舉辦了座談會,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憶往昔崢嶸歲月,暢談今日幸福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