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东汉中山简王刘焉是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郭圣通所生的幼子。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左翊公,十七年(公元41年)进爵为王,因为是郭太后的少子故独留京师。三十年(公元54年),徒封中山王,在位三十六年薨,谥简。刘焉墓发现和发掘的时间较早,时间在1959年,位于河北定州,是一座砖室墓,然而墓室早年被盗,仅一小耳室躲过了一劫,保存完好。墓中出土有玉衣碎片,在清理玉片的时候,考古人员在玉片上发现有“中山”的铭文,这是墓主人身份的有力证据之一。

汉代人十分相信玉可以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中常出现以玉为殓具的丧葬文化。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玉衣”之名,始见于《汉书》,也作“玉柙”,《后汉书》中多称“玉匣”。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从玉衣的形状观察,它的形制和编缀方法,显然受到铠甲、特别是铁制甲胄的影响。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这套金缕玉衣藏于河北省博物院,出土时共有5169片,玉片之中还掺杂着石片,玉片之间残存有鎏金铜丝。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玉衣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长180厘米。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由于人体各部位形状不一,玉片的大小、形状均不相同,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样式。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各形玉片整齐地排列成网格形状,制作时要先把玉片一块块粘贴在裁好的麻布片上,然后再穿金丝连接,工艺考究。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据《后汉书·仪礼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和公主使用银缕玉衣。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刘焉身为东汉诸侯王本应以银缕玉衣规制下葬,但该玉衣为鎏金铜丝编织,很可能为当时皇帝所赐。

首博京津冀展——东汉中山简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注一: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二: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相关文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