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三个多月前,因在网上发了一篇名为《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拥有麻醉医学硕士学位的广州医生谭秦东遭到厂家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警方跨省抓捕,一石激起千层浪。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经常看电视的朋友对鸿茅药酒很熟悉,在广告或电视剧的插播广告里鸿茅药酒无处不在。广告轰炸产生的心理效应是:这是一款包治百病的酒,这是一款与孝心等价的酒,这是一款滋阴壮阳、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酒。

但是据2017年8月的《健康时报》报道称,记者研究近十年公告文件,据不完全统计,鸿茅药酒曾被江苏、辽宁、浙江等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违法次数达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更有消费者质疑:鸿茅药酒的所有规格产品里都使用了多达67味中药配方,“豹骨”便是其中重要成分之一。

但是于1987年实施至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显示,药材“豹骨”来自猫科动物豹(包含云豹和雪豹),而两者均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位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之列,严禁商业进出口贸易。灌装鸿茅药酒每年达3000万瓶,需要用到的巨量豹骨是从何种渠道获取?

还有,略有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20几味药组成的方子已经是中药大方了;67味中药的组方,可能李时珍、孙思邈这样的大医家也难以控制、驾驭药性的调和及平衡,所以实际上鸿茅药酒是否有这么多味中药组成在很多人心里也是个问号。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尽管如此,可依然没有影响它在市场上的红火热卖,依然有很多大明星大演员纷纷为其站台哟喝,而且据说还被列入了国家品牌计划。

鸿茅药酒的董事长鲍洪升据传身世显赫,其身世自介写着他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九代嫡系子孙。另外他还是成功策划和操作过“婷美内衣”、“护肾宝”、“澳曲轻减肥胶囊”等项目的营销大师。

多年来,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在鲍董事长的亲自操刀下,企业一直过得顺风顺水,日子十分滋润,以致它已经逍遥惯了,任性到可以跨省抓人。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董事长鲍洪升

现年39岁的谭秦东,2010年中南大学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有医师资格证书和临床执业证书,曾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担任麻醉医师,也担任过制药公司的医学事务专员和顾问。

其实谭秦东文中标题用“毒药”二字,固然有“博取读者眼球”,从而通过夸张描述损害鸿茅药酒商誉的成分,但是该文同时又从心肌变化、心脏传导系统变化、心瓣膜变化、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方面阐述这些疾病的原理,基本是医学常识。所以文章标题中的“毒药”与其说是虚构事实,不如说是“文艺范”式的提醒。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或许科普的内容引用多了一些,论证的逻辑少了一些。考虑到鸿茅药酒在广告营销中虚假宣传、多次遭到各地行政机关的处罚在先,在这种情况下,谭秦东视“鸿毛药酒”为“毒药”加以斥责,虽用词不妥但情有可原。

鉴于鸿茅药酒国家批准文化是甲类非处方药,不是酒或保健食品,有特定的禁忌症、适应症、疗程和严格的剂量要求,很多看电视多老年人会错误地把它当作一种可以不限量饮用的酒,谭秦东的主观立意在于提醒特定群体的老年人不要随意饮用或过量饮用鸿茅药酒是善意的,没有明显违法犯罪的内容,最多涉及一些侵权诽谤情节。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民间常说“是药三分毒”,而且只要是药便有适应症和不适应症的不同对应人群,对药物的错用、滥用,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良药”变成“毒药”绝非危言耸听。

谭秦东在文中重点强调和提醒的就是人道老年,心肌、心脏传导系统、心瓣膜、血管、动脉粥样等发生变化,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尤其注意不能饮“鸿毛药酒”,揭示该酒在宣传过程中有夸大疗效的作用。

正常来讲,厂家如果在网上遭到谣言中伤,或者真的认为网络言论损害了其正当权益,除了与对方交涉澄清事实、删除言论外,还可以走民事诉讼渠道,向对方索赔。厂家绕开民事调解和诉讼,直接诉诸警力,对当事人进行跨省抓捕,这很难不让人们反感。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事实上,警方抓捕谭秦东后,检察院两次要求警方继续侦查取证、补充侦查,由此可知,警方侦查存在仓促了事、证据不充分等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警方千里迢迢赶赴广州抓人,也就很难不被人质疑是滥用警力,过度介入民事纠纷。

《刑法》第221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损害商品声誉罪”,应该由当事人到法院提起诉讼,而不是动用刑事手段,启动国家机器,直接限制一个公民的人身自由。 这是刑法应该有的谦抑精神,也是为避免警权介入不必要的民事纠纷当中。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一篇博文,两千多的浏览量,让一件普通的民事商品名誉纠纷案,演变成两千余里的跨省大抓捕!我们都知道,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老百姓是有言论自由的!这次鸿茅药酒案,谭医生是否触犯刑律还没定论,就千里抓捕,强制关押,这真是细思极恐啊!

食品安全欠缺、商品和广告乱象 、国家机器的滥用,让底层百姓有了不安全感——这次是谭医生,下次可能是你我他之中任何一个!不得不强烈关注!

个人权利和安全的确定性是社会稳定的公共心理基础,这个案件触碰了公众的这一敏感神经。对此类事件,公权机关必须认真谨慎处置,尽量消除人们的疑问,让公众了解什么是个人守法的底线,什么是公权力执法的底线。

对药物疗效的质疑、对药物毒性和禁忌症的发现和报告,是医生的天职和权利,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的基础,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被不断发现隐藏的毒副作用是医学规律,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医生在写文章报告各种药物出现的毒性作用和禁忌症,任何人不可以商业利益为理由剥夺医生的权利。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曾经广泛使用的安乃近、土霉素就是不断有医生写文章报告其严重毒性作用,最后很多国家药监局废止了该药,大量以前广泛使用的良药都是在医生的质疑和报告其毒性后被限制使用,全世界从来没有任何警察敢以破坏商业利益罪剥夺医生质疑药物、报告药物毒性的权利,医生报告错了也只能由同行通过学术辨论来纠正。

因为药物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病人使用,医生自有识别真假对错的能力,轮不到药厂报案抓医生(原因是防止商业利益和权力介入危害病人的用药安全)。药厂有义务向公众公开药品的药理学、毒理学和临床学资料。药物关乎人命,不可受金钱、权力、明星、文化、传统品牌等控制和绑架。

厂家动用公权力千里跨省抓人,看似牛气冲天,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做只会让更多人知道其违法违规劣迹。

酒不醉人人自醉——“鸿茅药酒”跨省抓捕案浅析

此次鸿茅事件,看似一个医学从业者与企业间的纠纷:但无意间把中国健康产业二十年的矛盾-挤压,一下子稀放出来了:这次鸿茅摊上大事了。鸿茅药酒很可能成为中国健康产业二十年野蛮生长原罪的祭品 ,不出意外可能会由鸿茅药酒引发一次产业地震,祭刀了!这次由一个原本很小的事,却惹出这么大的灭顶之灾,真是应了那句话:都别太狂,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