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一)

撰稿:聞立夫[辛巳(2001)年春] 供稿:陳心寬 蒐集整理:吳華

大通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一)

(聞立夫老先生手稿)

聞立夫自序

和悅洲,由於太平天國之興起而進入鼎盛時期。當時,洪秀全、楊秀清所率的農民起義大軍由皖南一路東征,因其直指天京(今南京)聲勢浩大而震動天下,皖南山區人士因此紛紛逃避到大通對岸江中間的孤洲上建房安居。久而久之,這座孤洲上來的人愈聚愈多,因之成市。

此後,大通,呈一日千里迅猛發展之勢,加速了古鎮大通之繁華趨勢,迎來了五方人流混居雜處。他們先由寄居而成定居。後又因從十三省而來的客住之人,各自謹守自己的鄉土觀點,進而演變成“八大商幫”之人際佈局,促成後來的人才濟濟、翰墨紛呈局面。

鑑於大通史上名人軼事眾多、卻無文字記載的實際,因餘喜集奇聞軼事,並常以這些趣事與人樂道,因此一些同道中人便戲吾堪稱文人,應執筆書之,以成著作流傳下去,方無愧於“文人”之號,故因此信筆以記之。因吾年事已高,難免有錯漏之處,懇請方家修正之。

大通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一)

(晨曦的古鎮大通鵲江風光)

之一:畢子清

畢姓,為大通古鎮的六大姓氏之一。畢子清,生於清代道光初期,卒於光緒中期。其家貧苦讀,而未經科舉,因此沒有功名,僅在大通街上靠設絳帳教書育人為生,後因太平天國之勢崛起,大通成為兩軍拉鋸的陣地,故隱退鄉下。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後,他始返大通市隱於世,仍設門館授徒。由於淡泊明志、安貧樂道,終日以舌耕為旨趣,深得地方人士推崇。

清同治三年,彭玉麟建立長江水師,臨大通水師營視察,聞其賢,遂顧廬造訪。見其論文論事切合實際、見解中肯,故自此開始,凡大通重要事項,彭都要悉聽其一言九鼎,進而為之莫逆交。此後,凡涉及大通有關重大事宜,彭都輙先造訪畢廬,一談為快。他們如此過往多年,畢子清終無一事相求或夤緣說項,始終以舌耕為生。

畢晚年愛好山水,故轉而在羊山磯上設立書院,選授可堪造就者為門徒,因此其門徒中成就科舉者不乏其人。其所設書院,堪稱大通當時的最高學府。

一日,畢與彭軍門(注:此係大通人當時對彭玉麟的尊稱,下同)遊覽羊山磯。遊興正酣之時,彭玉麟即興說出唐代詩人高適的詩句:聖代即今多雨露;畢即接吟蘇軾詩句:家鄉無此好湖山。其反應之快,令彭軍門刮目相看。此後又有一次,他與彭軍門同遊至和悅洲上法華庵後面的“大墳園”,目光所及墳塚累累,彭於是感慨:“掩之誠是也。”畢立即接吟下句:“逝者如斯夫。”又讓彭軍門對其大為讚賞。

畢子清的書法,亦為彭玉麟所欣賞,更受大通人的推崇。因此,通河兩岸的楹聯、碑刻大多出自畢之手筆。彭軍門為大墳園自題的“義塚”及撰聯“白楊黃土同千古,紅袖青衫了一生”;羊山磯上的“不波亭”與和悅洲上先前建好的十條街巷(江、漢、澄、清、浩、泳、瀠、匯、洄、洙)名字,同為畢之楷體墨寶。其字圓潤方正、蒼秀遒勁,別具風采。原大通老街的天一街,臨江的街口有一聯:“天寶地靈人傑,一官二富三康。”與五里亭的楹聯“由那道而來,終日忙忙碌碌;往何方再去,暫時歇歇涼涼。”以及汪錦華書筆店的一聯:“錦江春色來天地,華國文章觀古今。”均為畢之手筆。因此,畢公的文、字,在當時的大通,堪稱絕佳雙璧也。

畢子清,歷經清代同治、光緒兩代,一生為地方公益事業鞠躬盡瘁,很受大通各界人士的稱道。尤其是他倡議設立大通同仁局的義舉,既讓大通這座長江商埠名揚天下,又倡導喪葬文明造福後人。其一生做事一絲不苟,終以寒士告終。其身後蕭條,僅留《求放心齋》一部詩稿存世。抗戰前猶有珍藏者,歷經滄桑,至今孰在人世歟?!

大通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一)

《和悅洲:小上海》首發式暨研討會)

之二:袁子英

袁子英,清光緒晚期擔任大通鹽務督銷局科長一職,專理文案之重任。其時,正值大通和悅商貿市場一日千里之勢。是時,全國各大城市及大通周邊的安慶、蕪湖等均已率先成立了商會組織,而大通商界仍望洋興嘆,沒人牽頭開展商會的組建工作。其時,大通商界也希望本地能象外地一樣,組建自己夢寐以求的商會組織,集聚通和兩岸商界的力量,維護商界的合法利益。基於此,袁子英對大家要求籌建商會一事由衷地表示支持,並親自執筆擬出奏章,直達北京清廷政府。當時的大通,雖不乏言人墨客,但上奏文章卻無他這般熟練的手筆。當袁子英呈上奏章後,清廷並無駁議,當即恩准下旨,同意成立大通總商會,並頒賜御帖。此舉擴大了大通聲勢,讓其與安慶、蕪湖、蚌埠並駕齊驅,同享“安徽四大商埠”之榮譽。繼而,新成立的商會便聘請袁子英兼任大通總商會文案。其時在大通,人們稱擔任文案之人為“座辦”,另有一說法稱“坐班”。當時,凡商會上報北京清廷的奏章,必由袁之筆法去迎合請旨。袁子英流寓和悅洲,因此與大通結下不解之緣,捨棄故鄉常州,一直常住鵲江也。

其子袁兆生在大通亦小有名氣,解放後他曾在大通中西合作診所當醫生,直至七十年代去世。其孫袁行景在江蘇漣水執教,其近況不知。袁子英現如健在(注:指聞立夫寫此稿時的2001年春),應有130歲了。

大通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一)

(2007年安徽省大通美食節開幕式)

之三:朱麗生

朱麗生,祖籍安徽旌德人,曾任晚清時期安徽省五河縣教諭。其父朱調卿流寓鵲江,曾任大通市廣儲學堂第一任校長。朱麗生學識淵博,兼善圍棋。其圍棋在大通地區無人是其對手。辛亥革命後,他掛冠歸來,回到老父親身邊,以課子(即教人下圍棋)為樂。雖有家學淵源,但其寓教嚴肅,嚴寒酷暑也執教不懈。其兩子一旦不拂其意,他便執鞭撻之。及至成人,也猶不客氣與鬆懈。

正是由於朱麗生的教子有方,方促成其兩子均在大通成就了一番事業,受人尊敬。其長子朱新三(另名銘勳),文、字兼優,很早就斬露頭角,在大通被人尊稱為“文豪”;次子朱信三,亦學有所成,均賴其嚴父之良師也。

直至民國20年,朱麗生方歿於和悅洲上。現在(注:指聞立夫2001年寫本稿時)若健在,應有120歲了。

大通古鎮文化:晚清民國時的大通文化名人簡介(一)

(上影廠著名導演江海洋在大通選景)

之四:王心一

王心一,是晚清時太平縣(即現黃山市黃山區)的秀才。由於同治、光緒年間和悅洲上商貿市場日趨繁榮,且發展迅猛,涇(縣)旌(德)太(平)一帶的徽州人紛紛趕往大通和悅洲上經營生意,以爭奪長江沿線的市場。相對和悅洲來說,經營的店家一多,必然就形成了相互爭奪市場份額與利益的一個局面。而涇(縣)旌(德)太(平)一帶,素以經商者多、且很會做生意而聞名天下。為角逐大通的市場份額,更為了涇旌太旅通商人免受他人欺凌,他們來到大通和悅洲後便約定要組織成立一個涇旌太同鄉會。在組建同鄉會時,因其牽頭人提出必須邀請一個文化人來支撐門面,為大家出謀劃策,維護涇旌太幫旅通商人的利益。基於這種指導思想,他們因此專門邀請太平縣的晚清秀才王心一出山,來大通和悅洲正式出面問事,以保護同鄉的商場權益。經同鄉商人的一致推舉,王心一因此成為涇旌太旅通同鄉會首任會長,後來同鄉會衍變為商會,他們也因此成為大通八大商會中的一個知名商幫。

此後,因其聲望所及,大通本地鄉紳又公推他擔任了大通市廣儲學堂的第二任校長。因其德才兼備、聲望很高,過後又被大通人共推為大通同仁局的第二任局長。在他擔任廣儲學堂校長和大通同仁局局長期間,因其工作一絲不苟,廉潔奉公,因此成為大通第一流的問事先生。

他身後育有四子,其子、媳均為人本份,待人和藹,受人愛戴。其大媳王崔氏今(注:指 聞立夫先生寫此名人錄時的2001年春)已86歲,據她言,其公公王心一要是仍健在,現應超過130歲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