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五绝,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出任建康知府时,夜里遭遇城中叛乱,他却不思平叛,抛下李清照弃城而逃。李清照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当年的悲壮之举,故作此诗,同时也有讽刺国家和丈夫之意。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赏析:

诗一开篇便以高亢激昂的语调,发议论之语,抒胸中豪情,论人生价值取向。作者说,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家、为人民而死,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作者此二句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力地讽刺南宋朝廷只顾逃亡不顾百姓的行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诗中所表现出的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有感天地、泣鬼神之魄力。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借用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作进一步讽刺,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当年,项羽被汉军追及,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毅然下马步战,而后挥刀自刎。

李清照认为,不肯渡江、舍身取义的项羽是值得人们敬佩的英雄,他虽死犹荣,不愧为鬼雄。而整个南宋,在面对敌兵入侵时,不是直面战争,而是一味逃脱;更有自己的丈夫,在叛乱之中只顾念个人安危,不管城中百姓生死,临阵逃脱。相比之下,国家的懦弱、丈夫的胆怯,实在令人气愤。

其实,作者只是在借历史讽刺现实,并不见得非要自己的丈夫牺牲性命。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附:其他相关的诗

杜牧对项羽自刎的这此段历史,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写道: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可以看出,杜牧与李清照的观点大相径庭。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应该有容忍羞愧与耻辱的气量,而不是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负气自杀。他认为,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胜负还未可知。然而,项羽却刚愎自用,在最后关头,看重的乃是个人的颜面而乌江自刎。项羽气节固然值得人们欣赏,但他作为王者的这一做法,实在不足借鉴。

再后来,北宋的王安石读了杜牧的《题乌江亭》,也表示不赞同,写下《乌江亭》一诗: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江东子弟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读了以上三首诗,你对这段历史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