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人的以隐求让与假道伐虢!

士人之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从上古的巢父、许由开始,到封建社会的末期,历朝历代,都有一些读书人摒弃了世俗生活的一切,官禄爵位,甚至妻子家庭,结茅于山林之中,养志于林泉之下,过着一种半是神仙半是苦行僧的生活。


古代士人的以隐求让与假道伐虢!

士人之隐,不外科两种原因。一种是主动的隐,视世俗为羁绊,为追求纯粹的个性解放和心灵的自由,挣脱开名利枷锁,避居于山林之中。远如庄周,近如晋之孙登,可说是此一类的代表。一种是被动的隐,如孔子所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虽然有这着安邦定国、匡扶天下的宏伟抱负,但是偏偏治世少,乱事多,不但志不得伸,甚至一不小心还会惹来杀身之祸,徒受其辱,反不如结茅林下,耳根清净为好,历史上的隐士大多都属于这种类型。
古代士人的以隐求让与假道伐虢!

按说隐士们既然已经挣脱了名缓利索,与世无争,机会全无,不该再与什么兵法计谋之类有什么瓜葛了,怎么还会与“假道伐虢”挂上钩呢?对于那些主动的隐士来说,其已绝意世俗,宛若神仙了,兵法权谋之类的东西是和他们沾不上边了,但是对于那些被动型的隐士来说,情况就不完全相同了。
古代士人的以隐求让与假道伐虢!

历代帝王,只要稍微动一点脑筋,也不至于愚蠢到白痴的地步,能够读两句书,就对孔夫子的那句名言还能明白一二。他们可不想让山林中集满了隐士,从而显得自己政治的无道。杀伐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虽然也有不少皇帝用过这种手段,更好的办法莫若礼请他们出山,这样便可向世人宣示自己的显明,使得隐士们都出山了。即使一两个不相识的死不肯出来,那就越发要对其礼遇隆重些,你给他们的招待越高级,就显得你自己更高尚。看哪!这个君王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虚怀若谷。隐者与君王各得所需皆大欢喜。


古代士人的以隐求让与假道伐虢!

有了君王的礼遇,隐居对于某些人来说,更成了一种养名的手段,你越是固辞不出,越显得你人格高尚,就越能得到好名声,将来出山就能得到越发好的待遇。于是慢慢的,隐居失去了它的本意,变成了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了。以隐求仕,山中三月,胜过寒窗十年。
古代士人的以隐求让与假道伐虢!

对于这些以隐养名、以隐求仕的先生们来说,隐居恰似“欲擒故纵”,借隐居这条路来得到出仕的机会,从而获得高官俸禄,最后名利双收,当然,因为个人操作手段的高下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功成名就者有之;不入其门者亦有之;同时因为各人的作为不同,受人钦羡者有之;遭人讥笑者亦有之。各拈数例,以见隐者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