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塝:從「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張家塝:從“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張家塝:從“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在新砌的樓房前,李取如挑著40年前的籮筐。新舊對比,引人感慨。均為章帝攝

張家塝:從“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犁田工具

張家塝:從“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吹穀風車

張家塝:從“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裝貨土車

張家塝:從“分田到戶”到“土地流轉”

在張家塝村民的家中,還保留著穀倉。

◎星沙時報記者 陳妙瓊 彭帥

1978年11月24日,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

9個月後,800多公里外的長沙縣開慧公社竹山大隊張家塝生產隊,在湖南第一個實行“包乾到戶”,成為湖南“小崗村”。

40年上下求索,40年改天換地。近日,記者來到長沙縣開慧鎮葛家山村(原竹山大隊),重新探訪這段歷史,尋找往昔歲月的見證人,記錄一個小山村這些年來的滄桑鉅變。

吃飽飯

向廣東學經驗,第一次有餘糧

“一個月內,你們已經是第三波了,張家塝名氣大咧。”記者來到開慧鎮葛家山村村委會,一聽說來了解張家塝的事情,村幹部立馬就明白了來意。

1978年,改革開放之風拂過中華大地。長沙縣開慧公社竹山大隊有12個生產隊,張家塝是最早開始分田到戶的生產隊。一個小山村的變革,帶頭在全省颳起新風潮。

“大概是1979年的夏秋之交吧,隊裡的陳雲慶到廣東去看當兵的兒子,回來後告訴我們:廣東那邊分田到戶了,我們要不要也這麼幹?”69歲的羅池德曾任張家塝生產隊指導員,回想起當年那一幕,音調明顯提高了幾度。

這搞得成器不?會不會是資本主義?雖有擔憂,但這種想法,如同丟下一塊小石頭,攪動了一池春水。當晚,大夥都躍躍欲試,激動得睡不著覺。

在羅池德的印象裡,當時除了大隊集體的土地,社員還有小部分自留地。“有意思的是,自留地種得都比集體的好。”

當晚,張家塝生產隊幾個主要負責人開了個會,大家一致同意:搞!緊接著開社員大會,藉著夜色,隊委會向23戶社員宣佈:從晚稻開始,把田分到農戶,“包乾到戶”!“如果大家繼續捆在一起吃‘大鍋飯’,非餓死人不可!”

穩妥起見,“包乾到戶”實行了兩步走。“當時隊裡有90多畝地,第一步先按人口分成了3個組,每個組六七戶人家,然後好田、差田平均分配到組上,再由組上分田到戶。”羅池德說,交完公糧後,剩下的歸個人所有。

那一年,風調雨順,大家第一次吃上了飽飯,家裡糧食也第一次有了結餘。

糧滿倉

從借糧到豐收,餘糧溢出籮筐

竹山大隊12個生產隊中,協家組生產隊搞得最慢,“張家塝生產隊在馬路邊,思想開放。協家隊在山裡面,思想保守些。”

1981年夏天,協家隊的人也坐不住了。“當時看著其他分田到戶的生產隊,早稻都豐收了,就我們隊,因為還在搞集體經濟,收成不好。”67歲的李取如是協家隊的社員,也是竹山大隊的出納。他清楚地記得,一天他去鍾家隊劉子貴家借糧的心情。“雖然借到了一擔穀子,但心裡很不是滋味。人家有飽飯吃,我們還要借糧食。”

“我們也分田吧!早稻比不贏別人,再不搞,晚稻又要廢了。”隨後,竹山大隊最後一個隊協家隊也實行了分田到戶。協家隊按人頭分青苗,一共63個人,每個人分一畝多的青苗。李取如家有4口人,一共分到4畝多的晚稻青苗。

自家有田了,種田積極性立馬就上來了。搞隊集體經濟的時候,田埂邊上的雜草隨便踩一下就算完事;分田到戶後,大家都要用小鋤頭挖出來再扔掉。

李取如還算了一筆對比賬:集體經濟時期,他每個月都會拿著一個籮筐,憑工分換糧,大概20公斤;分田第一年,上交公糧後,李取如家還剩下500多公斤的糧食,“兩個大筐都裝不下!”

後來,隨著糧食日益高產,家裡的餘糧越堆越高,家家戶戶都砌起了闊口大肚、一人多高的穀倉。

如今,近40年過去了,李取如還保留著當初的籮筐。“從吃不飽,到糧食有得送,這個籮筐就是見證者。”除了籮筐,李取如還保留著一本印有“1978年2月”字樣的工分定額冊,和分田到戶時分的一杆秤和秤砣。有閒情的時候,他會拿出這些物件,跟孫子孫女們講過去的故事。

去年,李取如家蓋起了兩層樓房,佔地兩百多平方米,歐式裝修,十分氣派。憑著自己的努力,李取如和村上其他農戶一樣,生活水平越來越好。“都是國家政策好,我們老百姓才幸福。”李取如感慨道。

有錢收

流轉土地收租,坐在家裡賺錢

土地是農民的根。40年風雲變化,當年的田地又有了新的歸宿。羅池德的種田生涯依然在持續。他不僅種自己的田,還流轉了別人的地。李取如還有1.5畝一季稻,每年可產600公斤糧食。當年張家塝生產隊的婦女主任劉愛泉則把家裡的3畝田,流轉給了葛家山村委會土地合作社,由金山糧油股份有限公司規模種植。

“我們老了,沒有勞動能力了。現在田放在那裡,坐在家裡就有錢拿。”劉愛泉告訴記者,3畝多田,流轉租金800元/畝,每年坐在家就可以拿兩三千元。“現在還可以享受國家的直補金,175元/畝/年,3畝多田又可以多拿五六百元。這種好日子,以前哪裡想得到嘍。”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如今在葛家山村已成為現實。從2013年開始,村上共有856.76畝田進行了土地流轉,由金山糧油、金湘園等集團進行規模種植。每畝按300公斤糧食算,以時價計算,去年共給農民發放了60.79萬元流轉金。2017年,葛家山村成功入選省級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村,目前正在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性改革工作,引導村民走合作化道路,推動農業產業化。

不僅僅是葛家山村,39年彈指一揮間,開慧已經從一個落後的窮溝溝,變成了本地和外來投資者看好的碼頭,圍繞“生態美鎮、產業強鎮、文化興鎮、旅遊立鎮”四大發展篇章,開慧鎮正全力開啟打造長沙縣“富北典範”的新徵程。

記者手記

觸摸歷史,不忘初心

李取如帶著記者走到新房樓頂,推開一扇雜物間的門,不大的空間裡裝滿了當年的工具。土車、風車、工分定額冊、40年前用過的籮筐,這些都是如今的年輕人很少見到的。

這些東西,儘管現在都用不著了,但李取如還是特意騰出一個空間,精心保存著。對他而言,這些老物件,就像老朋友一樣,見證了他奮鬥的過程。

今年67歲的他,從生產隊出納做到村支書,當了三十多年村幹部,在52歲卸任時,還選擇了南下到廣州打工。憑藉累積了十多年的積蓄,已近古稀之年的李取如蓋起了豪華的新房。他說:“勞動了一輩子,閒不住。社會進步太快了,要一直奮鬥才跟得上。”

40年,一代人從風華正茂,走到老當益壯;40年,一個社會從風雲激盪,到夢想騰飛。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讓我們去探索,給我們以智慧和啟迪。觸摸歷史,感動初心,這或許就是激勵新一代繼續前行的力量。

聽他們說

“小崗村”“掙工分”“人民公社”“生產隊”……這些特定年代的專有詞彙,在當下70後、80後、90後的眼中,分別是怎樣的存在?近日,星沙時報記者通過街採,徵集不同年代的人對這些概念的第一理解和想象,希望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喚起年輕人對歷史的關注。

這些年那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時候吃不飽,只有紅薯吃。後來家裡有了自己的地,自己種田自己豐收,穀倉也堆得越來越高。現在就有意思了,農民不種田,反而買米吃。

(陳術球,1970年生,長沙縣安沙鎮農民)

掙工分,應該就像我們現在的考勤一樣,多少天的考勤拿多少錢。現在家裡雖然還留了田給我種,但我基本上很少回去,也不會打理,收的時候都是叫收割機來處理。

(李鋒,1985年生,長沙經開區企業工人)

小崗村?歷史課上好像學過……僅此而已,很難想象以前會有吃不飽的日子。

(王子航,1997年生,湖南師範大學體育專業學生)

1978全國年度大事

3月18日至31日

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作重要講話,闡明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強調在我國造就更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的必要性,徹底駁斥了“四人幫”打擊迫害知識分子、破壞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種種謬論。

4月20日

中央作出《關於加快工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簡稱《工業30條》),發到各工業管理機關、各工業交通企業試行。這是當時指導工業交通戰線撥亂反正的重要文件。

5月11日

《光明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

7月7日至9日

610萬名考生參加高考,錄取人數為40.2萬。

11月10日至12月15日

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就中央政治局根據鄧小平建議提出的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問題進行討論。12月13日,鄧小平作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基本的指導思想。

12月18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全會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1978長沙縣年度大事

1月20日至24日

召開中共長沙縣第五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縣委委員和正副書記。

2月18日

長沙縣革委向全縣轉發回龍公社《關於糾正當前農村資本主義傾向和十不準的規定》。

3月

長沙縣委在開慧生產隊試行包工、包產、包成本的生產責任制。

5月

長沙縣委、縣革委建立常委、正副主任每月15日輪流接待群眾來訪的制度。

8月至12月

長沙各級和各部門清退無償平調、轉嫁負擔、剋扣投資、加重農民負擔等款項。

12月18日

長沙縣成立土壤普查辦公室,全面進行土壤普查。

12月

全縣水稻平均畝產過千市斤,達1177市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