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術館之間的差異性都體現在哪裡?

美術館是當代文化的載體,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更是一個地區人們綜合素質的體現。隨著我國美術館數量的不斷增加,關於美術館發展的各類問題也都漸漸出現。而作為發展較早也相對成熟的西方美術館體系,自然會被拿來對比借鑑。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解讀中外美術館之間的差異,更好的去理解美術館的奧義吧!

丨中外美術館的發展歷程丨

美術館一詞來源於西方,英文將美術館稱之為ArtMuseum,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是藝術博物館,而藝術博物館又屬於博物館的分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博物館應該是誕生於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臘馬其頓帝國的繆斯神廟,而世界上第一座現代博物館則應該是17世紀誕生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的前身;之後1852年在德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分設有展廳、羅列清晰、項目全面的博物館——紐倫堡博物館;隨後,1793年,法國國民議會頒佈政令,盧浮宮正式對公眾開放;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再次明確了博物館的定義,將公益性列為其主要職責;從1977年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一直沿用至今。

中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差异性都体现在哪里?

1759年大英博物館開館

而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美術館是在我國文化界的幾位前輩和名家,如蔡元培、魯迅、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等的倡導呼籲下出現的。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中,蔡元培先生還專門提到美術館建設的重要性。1929年,我國舉辦了首屆美展,它為之後的中國美術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933年,劉海粟在上海籌備美術館;1954年,新中國建立了第一所美術館——徐悲鴻紀念館。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我國美術館從性質上發生了變化,民營美術館如雨後春筍般開始誕生,其中第一波興起的以1998年建成並開放的成都上河美術館和天津泰達美術館為例,它們以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為主;緊接著就迎來了第二個浪潮,主要以2002年成立的北京今日美術館為例。2006年,除了企業投資和政府支援形式之外,出現了湖南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這種個人出資興建運營的美術館;隨後就是第三波浪潮中的上海龍美術館、喜馬拉雅美術館和餘德耀美術館等,去年北京、上海又添了多傢俬人美術館。

中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差异性都体现在哪里?

松美術館

通常意義上而言,美術館會分為兩類:公立/國家美術館(政府所有)和私立美術館(企業或個人所有)。但與西方傳統概念不同,中國的美術館可分為三類:第一種與西方傳統概念相似、由政府資助運營的美術館,稱為“國家美術館”或“公立美術館”,它們在意識形態上受政府左右;第二種是私立/民營企業美術館,由個人/企業所有或設有董事會,這些美術館主要以增進公共福利為宗旨,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的;最後一種是“私家美術館”,是藏家展示其藏品的場所。這些機構的運營通常出於更為個人的動機,而把藝術教育等旨在社會改良目的活動放在其次。該類美術館的藏品通常屬於其創始人或某一藝術基金會而非美術館實體本身。從法律和體制角度,它們都不同於西方的私立美術館。

在我國,無論什麼性質的美術館,國有或是民營,到目前為止,發展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展覽為中心的初級階段;第二階段是以展覽和陳列並舉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建立起以收藏、陳列、研究、教育為中心的藝術博物館。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美術館雖然發展較為緩慢,但依舊在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

丨關於美術館運營資金的問題丨

西方美術館最大的優勢就是美術館的收藏資源及管理概念。以美國為例,儘管政府是最大的捐贈人。但是就特定的文化活動而言,私人捐贈者合起來的捐獻是政府捐贈的兩倍或三倍。正如懷斯佐米爾斯基所指出,私人個體,無論是購票者還是捐贈人,是藝術收入最大的來源。從1997年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分館開館以來,美國美術館管理階層試圖利用美術館現有的資源創造新的財富,一度擴大美術館的勢力。如今西方美術館的最大特徵就是經營產業化、手法企業化。國際巡迴大展、美術館商店、產品種類與行銷多元化、連鎖式美術館、美術館擴張、美術館網絡結盟等等。這種方式有利於更有效地經營美術館,將其資源運用發揮到極致。

中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差异性都体现在哪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美術館獨立性及良性發展的實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資金的來源,美術館自身的發展從日常運營、人員僱傭、行政開支、媒體宣傳、教育活動到項目支出的每個環節都需要資金。國外美術館的資金來源渠道相對多元,除了門票收入,衍生品零售收入,基金會和品牌以及理事會成員贊助等均可變成收入,同時政府還有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

在我國國有美術館是政府撥款和支持下運營的非營利機構,其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於政府撥款,其基本職責是文化藝術展示及公共藝術教育普及,但也正由於這一點公立美術館預算和運營體制方面靈活性較低,在藝術市場化的背景下也面臨著挑戰。民營美術館由私人、私人機構擁有並進行管理,附庸於所有者或企業集團,運營依賴於私人投資,用於展示私人收藏或企業形象塑造。在國內由於相關的社會文化、制度、稅收政策因素,民營美術館的資金問題較為嚴重。一方面,它們企圖仿效國外民營美術館的公益性,多以民營非企的身份自居;另一方面與國立美術館相比,得到的政策支持也相對較少。曾任今日美術館館長的張子康曾也直言,“民營美術館的最大困難是生存,實質就是資金”。

中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差异性都体现在哪里?

今日美術館

投資興建美術館需大量資金,但這筆數額不小的建設資金並非問題的癥結,建成後如何形成有效的資金鍊,以保證其正常運營,才是資金問題的重中之重。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不管是公立還有私立美術館,在資金來源這個問題上都有待更好的解決。

丨中外美術館的公眾教育普及丨

著名文藝評論家陳丹青曾說過“美術館不是掛幾幅畫、擺幾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開展覽的地方,美術館第一要緊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會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中活生生的作用。美術館,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書,因為美術館的對象不僅僅是藝術家,而是所有人。”

中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差异性都体现在哪里?

陳丹青

西方長期以來十分重視藝術教育,例如:哈佛大學從很早開始就要求其政治、法律、商業等專業的學生必須選修音樂、藝術、文學等限制性選修課,使其畢業生無論從事政治、法律還是商業,均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他們不僅經常在博物館的氛圍中受到薰染,而且構建起了自我鑑賞作品的方法。西方的一部分美術館都有著力量強大的教育部門。這些教育部除了擁有固定的有著高學歷的教育及藝術史論背景的教育人員,同時還擁有一隻龐大的義工團隊。教育部的導賞員會針對不同的人群和對象運用不同的作品闡釋及解說方法。除此之外,美術館還積極地與學校、社區合作,構建一些美術教育課程,提供相應的體驗場所和學習空間,提高人們的欣賞水平。

中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差异性都体现在哪里?

孩子們在美術館學習

相對比與西方,我國的美術館缺乏美術館文化,管理體制相對落後。在西方,人們通過對美術館進行學習受教育的意識很強,美術館在他們的生活裡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我國的美術館並沒有凸現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識傳播功能,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辦展上,追求數量多,展覽的質量水平也不一致。沒有真正的做到走進群眾,美術館的文化薰陶作用大打折扣。

在西方美術館內經常可以看到一家人一起欣賞藝術品,父母給孩子講解著作品背後的故事,讓人感觸極多。但在中國這種情況要少得多,孩子們一味埋頭於書籍題海之中,身邊的展覽館和美術館均很少被基礎教育院校充分利用。希望今後國內的美術館能真正的被利用起來,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藝術文化修養,這樣美術館的意義才會進一步放大。

丨國外美術館發展對國內的啟示丨

對比國外美術館的發展,我國美術館未來的發展也應該得到一些啟發。結合中國自身的國情和市場的不斷變化,中國美術館經營者和政府都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改進之處。

中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差异性都体现在哪里?

龍美術館西岸館

首先美術館經營者要明確經營理念與市場定位。完善的體制與科學的管理才能帶來健康的市場。面對有限的資金投入,如何做好資本原始規劃和市場定位然後去制定相應的經營理念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投資興建美術館需大量資金,但這筆數額不小的建設資金並非問題的癥結,建成後如何形成有效的資金鍊,以保證其正常運營,也是資金問題的重中之重。

美術館要努力做到對公眾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增加趣味性和科普性。更多的注重公共教育。美術館並不能單單為部分藝術從業者和相關者的自娛自樂所服務,應該成為啟蒙和教育的渠道,公眾審美培養和薰陶的場所。如今有些美術館缺乏策展人機制,對展覽的影響很大,導致展覽的水平不一致,缺乏品牌性展覽,缺乏對藏品價值的深度挖掘。

中西方美术馆之间的差异性都体现在哪里?

第十屆上海雙年展作品《電話亭》

目前,我國政府對於美術館發展的態度日漸明朗,更多的措施在不斷的推進。政府的介入不僅可以在人力和物力上給予美術館強大的支持,更能在號召力和凝聚力上吸引全球關注的目光。因為只有政府的操作才能解決構建藝術市場新秩序時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比如,確立正確的藝術產業觀、協調好藝術產業和社會事業的關係、稅收政策、藝術文化法律政策的出臺、確立好藝術產業市場營銷機制等問題。

結語:

不管中外的美術館怎麼發展,它們的目的都是更好的為人們提供藝術欣賞的空間。美術館事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在社會市場的不斷變化中不停完善。同時我們自身也需要真正的走進美術館,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對未來美術館的發展抱有無限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