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諷刺「退政不退權」後,乾隆自辯說:我非戀權而是不肯偷閒

話說乾隆皇帝宣佈歸政後,朝中大事還是由他老人家說了算。如《朝鮮實錄》中即記載說:

嘉慶元年(1796年),朝鮮使臣李秉模回國後,向朝鮮國王彙報清朝新皇帝嘉慶的情況,說後者“侍坐太上皇(乾隆帝),上皇喜則亦喜,笑則亦笑,於此亦有可知者矣”。

隨後,李秉模又報告在圓明園見乾隆的情形說,“太上皇使閣老和鮮宣旨曰:‘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你們回國,問國王平安。道路遼遠,不必差人來謝恩。’”

“上皇喜則亦喜,笑則亦笑”,把嘉慶的這個“見習皇帝”形容得惟妙惟肖;而“大事還是我辦”,描繪乾隆做太上皇的情形可謂傳神。

對於乾隆戀權的表現,下面難免風聲風語。乾隆得知後,特作一首明志詩,其中有兩句曰:“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謂從茲即歇肩?”

被人諷刺“退政不退權”後,乾隆自辯說:我非戀權而是不肯偷閒

這說來實在有些可笑了,明明就是戀權戀位、死死抓住權力不放,乾隆卻非要把自己說成不肯偷閒、勤政不已的高大上形象。

嘉慶元年(1796年)清明時,乾隆帶著新皇嘉慶到東陵祭拜順治、康熙二帝並稟告禪位之事。

據記載,乾隆年過七十後記憶力衰退,“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

有時,還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皇帝早膳已供,而不過霎時,又索早膳。宦侍不敢言已進,而皇帝亦不覺悟。其衰老健忘,推此可知。”

有一次,乾隆從熱河回京,天氣稍冷,即換上了暖帽。群臣見後,紛紛效仿。又過了幾天,天氣轉暖,乾隆又戴涼帽,大臣們也忙著換帽子。

乾隆還納悶呢,你們這些人為什麼要這麼換來換去,仔細一想才恍然大悟,其苦笑著說:“不怨大臣,是朕年老所致也。”

被人諷刺“退政不退權”後,乾隆自辯說:我非戀權而是不肯偷閒

年老體衰,是無法克服的生理規律。年高而又要勤政,這無疑是高壽天子的兩難之局。

在皇帝終身制的前提下,此局無法破解,除非換一套制度,讓老齡皇帝依制退休。

但若是退休,又豈能稱之為皇帝?乾隆歸政為太上皇也不肯放權,此即原因。

不過,權力即意味著責任,既然自己歸政後仍理政,乾隆也沒有把國事責任推給兒皇帝嘉慶身上。

如嘉慶二年(179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晚,乾清宮因火燭不慎而引起大火,火勢一度危及交泰殿。

所幸的是,後來風勢逆轉,火勢被撲滅。為此,乾隆特作《悔過六韻》,其中即深切自責:

突發火災可能是因為自己處處幸蒙天庥而過於自滿,所以上天以此示警。不過,由於他仍事事過問國政,因此有任何過失的話,責任在他而非嗣皇帝之過。

這也表現出乾隆肯於負責的一面。

被人諷刺“退政不退權”後,乾隆自辯說:我非戀權而是不肯偷閒

對於乾隆“歸政而訓政”的朝政模式,同時代的史學家趙翼給予了高度評價,其表示:

“惟我高宗純皇帝當大一統之運,臨御六十年,親傳寶位。猶時勤訓政,享年到八十有九。今上自受禪後,極尊養之,誠無一日不親承色笑。

視宋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數焉。然則兩宮授受,慈孝兼隆,福德大備,真開闢以來所未見,豈不盛哉!”

康熙晚年,曾為眾臣尚可休致退養、自己卻一日不得休息而傷感痛心;而在另一邊,皇太子胤礽卻抱怨說,這世上哪有做四十多年的太子呢?

由此可見,皇帝終身制不是什麼好制度。如是,趙翼之言,果其然哉?

瞭解更多,可參看拙著:《皇城秘史:乾隆和他的妃子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被人諷刺“退政不退權”後,乾隆自辯說:我非戀權而是不肯偷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