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到底在怕什么?

碧桂园到底在怕什么?

严正声明:“商业人物”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须获得“商业人物”授权。一切形式的非法转载,包括但不限于盗转、未获“商业人物”授权通过第三方转载行为,均属侵权行为,“商业人物”将公布“黑名单”并追究法律责任。“商业人物”只愿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机构进行合作。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不知杨国强是否想过,危机会来得如此迅疾。去年刚刚坐上行业头把交椅,正朝着万亿业绩狂奔的碧桂园,狠狠跌了一跤。曾经令杨国强得意的超级速度失了控,演变成了致命硬伤。

8月1日,碧桂园江苏启东大名府一在建别墅起火,工地刚刚整改复工,经消防队员扑救,并无人员伤亡。而5天前的晚上,碧桂园安徽六安项目就没那么幸运了,坍塌事故导致6人死亡。这也是近一个月以来,继上海奉贤项目坍塌,杭州萧山项目坍塌后发生的第三起坍塌事故。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不到一年,碧桂园在全国各地项目中,已发生致人死亡安全事故5起,至少10人丧命。

除了事故频发,碧桂园的工程质量也遭到质疑,业主投诉维权常见诸报端。碧桂园前任CFO吴建斌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一书中透露,公司战略管理中心曾联合网络媒体做调研,无论是品牌定位还是品质,得出的结论均和内部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众多负面爆发只是表象,背后均指向了碧桂园“高周转”的疯狂速度,及其盛景之下的种种隐忧和慌乱。

就在今天上午,碧桂园召开新闻发布会,总裁莫斌在现场鞠躬道歉,承认碧桂园作为建设方,监管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碧桂园方面对高周转、高负债、事故与工程质量是否有关等核心问题却模棱两可。

碧桂园到底在怕什么?

碧桂园主席杨国强在会议下半场才现身,对于媒体提问“是否调整高周转?”,他表示“我们超过400天才交楼”;对于“发生事故的原因是否有碧桂园内部原因?” 则称“我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至于“为什么碧桂园会外界被妖魔化,责任是谁?”,杨国强则表现出无奈:“我很难回答你。我每天都在为社会更好而忙,我是天底下最笨的人。我自己在家写毛笔字,写‘为了什么’。你问我,我也不知道说什么。”自始至终,他并没有表示歉意,倒是对碧桂园近期在农业、机器人方面的动作做了介绍。

从1992年创业至今,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在各种场合都喜欢讲这样的开场白,“我是个农民,书读得少,很多事情听不懂,人笨。我没有背景,违法违规的事绝对不干。”而开场白之后的观点往往惊人。据说他读书很多,时常给高管开出书单,尤其喜欢读《忏悔录》。

据《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描述,杨国强也有强势、冒进的另一面:“你想想,我能请400个博士(目前已超过千名),估计全世界企业都没有这么干的;不景气的房产环境下,我能指示再买300块地,估计全国都没有……”

“我们低成本拿地,快速开发,配套到位,低价开盘,精装修交房;我们专注三四线城市。拿净地,面积要大,付款要分期;拿地的同时,设计基本完成,三个月内必须开工;第四、第五个月可回收资金;这样的速度别人做不到,这样的把控别人做不到,我杨国强能做到。”

其实,国内房地产行业最早引入“高周转”概念,源自万科学习美国帕尔迪。十多年前,万科推行了几年便因顾虑施工安全、工程质量、财务安全而放弃的“高周转”却被杨国强奉为圭臬:“高周转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法宝”,“高周转是抵抗任何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碧桂园到底在怕什么?

尽管争议很多,这套打法也的确为碧桂园带来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增长。

据其财报显示,2010年碧桂园销售额仅为329亿元,到2013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销售额达到1060亿元。短短4年后,2017年碧桂园以5508亿元的销售额跃居行业第一,与万科、恒大成为前三甲。2018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销售额4124.9亿元,与万科、恒大拉开了千亿差距。外界已将碧桂园视为可能最快达到万亿规模的中国房企。

过去八年间,碧桂园从偏居顺德籍籍无名的中小型地产商到跃升至行业第一,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土地+人才+高周转”的模式,但主要还是享受到了2015年开始的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尤其是2016年起大规模进行的三四线城市棚改货币化政策的红利。伴随着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押对了三四线条市场的碧桂园迅速崛起。

近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放榜,碧桂园排名攀升114位,排名第353位。此前公布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中,碧桂园排名第143位,较去年跃升130位。

尽管成绩如此亮眼,但今年4月份网上流出的一份碧桂园内部会议纪要,仍可以窥见杨国强的危机感。

他在会上发飙,“现在集团高周转太慢,肯定是有问题,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和自己部门检讨”。

于是,碧桂园总裁莫斌一周内连签三份内部加急文件,要求提高三四五线城市项目周转速度、报建速度、供货速度。有报道称,碧桂园已将“高周转”标准由“456”(拿地之后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笼、6个月资金回正)提高到了“345”。

为了贯彻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碧桂园要求设计院接到需求后要通宵出图,并采取了相应的奖惩措施。比如,项目摘牌即开工将奖励项目总经理20万元,每推迟1天奖励递减1万,40天开工罚款20万,41天开工即撤职。7月16日,有网友爆出碧桂园漳州项目召开誓师大会“喝鸡血”的照片,“15天冲刺4000万,全力以赴,使命必达”的口号很是醒目。

碧桂园通过全员冲刺的方式完成业绩爆发无疑是高效的,但对具体的执行者来说,高周转的高强度超出了极限。吴建斌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一书中曾透露:在碧桂园做高管真的不易……这里每天都在战斗,身心受伤是十分平常的事,同样没有什么人情味。也有不少离职员工在网上吐槽,

在碧桂园的日子“焦虑到失眠”,“压力大到怀疑人生”。“生死不入碧桂园”的说法看来不无根据。

打鸡血,流人血,不惜一切代价加速高周转背后,碧桂园到底在慌什么?

查看其财报不难发现,高增长的背后是负债率的步步攀升。

2012年至2017年,碧桂园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1.50%、77.69%、76.72%、75.30%、86.21%和88.89%,近三年负债率已超过80%的高危线。截至2017年年末,碧桂园总资产为10496.69亿元,总负债为9330.57亿元。

碧桂园的问题也是房地产行业的缩影。Wind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136家上市房企的平均负债率达到79.1%,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高位。综合房地产上市公司2018年一季度财报数据,136家房企中,有近40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近一半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

在一定程度上,碧桂园的高增长和高负债都源于疯狂拿地快速扩张。土地能迅速转化成为第二年的货值,带动销售增长,而土地储备的增长又将导致负债率的上升。

2007年上市不到半年,碧桂园的土地储备从1900万平方米激增到4500万平方米,比当时的万科还多一倍。自那之后,碧桂园买地的节奏就没停过。

数据显示,在2013年以前,碧桂园的土地规模连续多年维持在5000万平方米左右,但自2013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碧桂园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2013年底土地储备迅速窜升至7227万平方米,2014年受市场行情影响略有下调,之后几年力度继续逐步加大。2014年至2017年,碧桂园分别斥资162亿、560亿、1757亿、4795亿,为碧桂园新增土储1896万平方米、3821万平方米、8752万平方米、14110万平方米。

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仅今年5月,碧桂园就在全国拿地75宗,拿地金额200.27亿元,领跑行业,而同期第二名万科仅拿地11宗。

不过,在近万亿负债重压面前,碧桂园也在放缓扩张的步伐。

据澎湃新闻报道,7月13日碧桂园在内部通知:自6月11日起,暂缓投资拿地、工程款进度支付至第四季度,如有特殊情况需区域总裁请示。此外,至少有来自五个区域的碧桂园内部人士透露:现在的工作一切围绕现金流转,合作项目中,不做不能“操盘”的项目。

碧桂园到底在怕什么?

在业绩增长和资金风险之间寻求平衡,成了对碧桂园融资能力的巨大考验。

2018年1月17日,碧桂园发布公告,配股融资78.16亿港元另发行156亿港元可换股债券,共计融资234.8亿港元。钱还没焐热,2月6日起,碧桂园第二大股东平安连续几天在二级市场大举减持碧桂园股票达3123万股,累计套现约4.55亿港元。5月28日,噩耗再次袭来,上交所信息披露,碧桂园拟发行的200亿元公司债中止。

与此同时,自2017年起,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持续,监管层严控银行信贷和信托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境内融资如公司债大幅减少。进入2018年,近日发改委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市场约束机制严格防范外债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的通知》。这意味着境外融资的路也被堵上了,房企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

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研报显示,前两年,房地产行业的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公司债发行条件放宽,推动房地产债券发行呈井喷式增长。2015年房地产发债6682亿元,2016年发行量进一步飙升至1.15万亿元,但自2016年四季度起,房企发债政策收紧,2017年房企发债规模大幅下降。WIND数据显示,2017年房地产企业共发行公司债85支,总规模940.8亿元,较2016年的7955.5亿元下降88.17%。

此外,申万宏源数据显示,今年房企约有总计近2000亿到期的房企债务,而三四季度将迎来高峰,也在考验着房企的资金安全。

从今年年初开始,许多龙头房企已经意识到房地产市场长期调整的风险。昨日,微信公号“债券实地调研”披露了碧桂园电话会议纪要,

碧桂园称,“对地产来说,快速回笼资金永远是最好的策略。”

不独碧桂园如此,通过高周转消化库存土地快速回笼现金,似乎成了房企的必然选择。2017年11月,恒大也下发了许家印签发文件,明确实施高周转奖励及考核细则。2018年5月,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表示,将向碧桂园学习项目周转的一些做法。

从房地产行业来看,今年以来,地产股走势低迷,市值已经蒸发超万亿。

自2017年北京“3·17”楼市调控开始,全国110多个城市已出台270余项调控政策。今年以来,在中央“房住不炒”的调控精神指导下,调控政策仍将延续从严趋势。中国指数研究院预计,一二线城市将延续上半年趋势,成交稳中有降,价格趋稳;而三四线由于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将下调,市场将有所降温。

贝壳研究院监测了全国16个重点城市今年上半年的成交情况,环比2017年下半年略有回升,仍处于近六年平均水平附近,明显低于本轮周期最高位2016年的水平,市场下行趋势不变。

从近期各大房企陆续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来看,虽然龙头房企业绩仍稳健发展,但这主要得益于过去两年销售业绩的支撑和资金宽松的周期拖底。尽管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依然正向增长,但增速已出现较大程度下调。

申万宏源7月20日数据显示,60家发布中报业绩预告的房企中,25家预增、7家扭亏、1家续盈,而首亏、续亏或预减的有22家,占比超过1/3。行业人士认为,尤其是中小房企在2018年将面临全面困境。近日,上市公司中弘股份已经“爆雷”,多个项目销售停滞,业绩同比下滑4876.59%。

碧桂园到底在怕什么?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加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过去的爆炸式增长已不可能长期存在。这也成为行业内的普遍共识。

今年6月底,万科董事长郁亮曾预测,“住宅市场不可能永远增长下去,不出10年,我们会看到行业的天花板。”在万科2017年度股东大会上,郁亮表示,要把“地产”这几个字拿掉,改为“美好生活的服务商”。

碧桂园的一路高歌猛进并不能让杨国强的野心止步,他从未忘记自己“有机会要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梦想。

2014年业绩发布会,杨国强身边并排坐着莫斌、吴建斌、朱荣斌,这幅画面被外界解读为碧桂园家族式房企管理体系改革的开端。的确,碧桂园在接下来几年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然而,随着2017年吴建斌、朱荣斌、区学铭、苏汝波和谢树太等职业经理人相继辞职,碧桂园原先的13位执行董事只剩下8人,而其中一半都是杨氏家族成员:杨国强、其女杨惠妍、杨子莹、其侄杨志成。

杨国强曾说,每天都在思考倒闭、做不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如今,面对内忧外患,他的焦虑可想而知。

农业、物业、海外扩张等转型举措尚未显现出气候,高周转似乎成了唯一选择。

但是,就像《让子弹飞》中葛优说的那样:“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在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一系列事故的爆发既是偶然,也是迟早的必然。吃饭都恨不得10分钟内结束的杨国强和狂飙突进的碧桂园,是时候停下飞奔的脚步,思考下如何面向未来了。

*图片购自视觉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