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天文館主體鋼結構工程收尾

6月13日中午,隨著桁架間補缺杆安裝及焊接工作完成,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用鋼量達2000多噸的大懸挑結構完成了整體卸載施工。這標誌著上海天文館所有主體鋼結構工程順利收尾,主體結構施工取得階段性勝利。在上海臨港新城建造的上海天文館是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有望2020年底基本完成建設。

全球最大天文館主體鋼結構工程收尾

上海天文館建築由美國意艾德建築事務所和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院聯合設計,含有許多天文元素。主體建築中,三個明顯的圓形構成“三體”結構;橢圓形的建築形態象徵天體運行軌道,與三個“天體”一同詮釋了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暗示“萬有引力”這一塑造宇宙面貌的神奇自然力。主體建築還包含“圓洞天窗”“倒置穹頂”“球幕光環”等特色設計,令建築好似一臺天文儀器。主體建築外的景觀區域,設計了4條非同心圓的步道,它們向外延伸,象徵星系旋臂。

全球最大天文館主體鋼結構工程收尾

上海科技館副館長、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顧慶生介紹,上海天文館的建築構造十分複雜,其中的大懸挑結構更是罕見。這個結構由二層雙向桁架結構組成,跨度約61米,是全國跨度最大的大懸挑結構。其兩側與鋼骨剪力牆結構體系相連,外側為單排四層桁架立柱和外弧桁架結構,內側與相鄰結構的混凝土梁、柱通過預埋件相連,支托起2000噸左右的主體鋼結構。

全球最大天文館主體鋼結構工程收尾

天文館大懸挑不僅跨度大,而且結構體系複雜,給施工帶來很大挑戰。承建方上海建工七建集團總包項目經理鬱春明告訴記者,大懸挑區域全部採用管桁架結構,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構件為雙曲面異形管桁架結構,無論是加工製作還是安裝,均有很大難度。整個大懸挑的跨度達到約61米,懸挑水平距離約36米,桁架下除根部有三根加強柱外,大部分區域處於無支撐體系,僅靠兩個鋼骨核心筒進行拉結。在現場安裝時,所有控制點位均為空間點位,這給安裝帶來了很高難度。

面對巨大挑戰,上海建工七建集團領導靠前指揮,集中專業力量攻關,精心制定施工方案,優化工藝工法,高質量完成了各個關鍵部位節點任務。由於天文館工程造型十分複雜,施工單位充分利用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通過分析整個結構體系以及對建築模型的深入研究,合理有效地佈置支撐體系。施工前,他們針對大跨度構件的特點和施工時結構內力變化的計算,找到了最佳的構件分段點。在構件安裝過程中,他們對每個構件分段點的三維空間座標進行全程跟蹤放樣,確保安裝的施工精度。經過施工團隊4個多月努力,整個大懸挑結構的安裝任務終於順利完成。

記者在上海天文館工地現場看到,一系列像軌道一樣的螺旋帶狀物圍繞著整個建築,並在天文館頂部達到高潮。螺旋上升的帶狀物給人一種動態之感,從地面升起,旋轉入空中。循著宇宙“三體”軌道的複雜路徑,帶狀表皮與曲線軌跡完美結合,表現出建築內三個“天體”的引力對曲線軌跡的影響。

顧慶生介紹,截至本月初,主體建築初裝完成約60%,附屬建築初裝完成約90%,累計完成工程量85%左右,幕牆工程累計完成工程量約8%。機電安裝、消防、弱電等同步施工。各施工單位嚴控材料質量,注重各工序銜接,並按照上海市白玉蘭獎的標準提高施工質量。

展示工程方面,正在開展整體規劃設計工作,本月初已完成50%階段的專家評審,計劃今年底全面完成。球幕影院、天象廳、太陽塔、望遠鏡已完成技術需求專家論證,即將進入採購程序。展品展項分批進入了招標採購和設計實施,部分珍貴隕石和文物已徵集到位,明年,展示工程將進入深化設計和施工階段。

建成後的上海天文館有哪些展示內容?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部部長林清透露,該館展示主題是“連接人和宇宙”,主展區分為“家園”“宇宙”“征程”三個展區:“家園”展區圍繞我們熟悉的星空、太陽、地球、月球徐徐展開,帶領觀眾“漫步”太陽系、“穿越”銀河系;“宇宙”展區從時空、光、引力、元素、生命五個角度全景呈現宇宙奇妙現象,揭示天體演化及運行的機理;“征程”展區呈現人類探索宇宙的偉大曆程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啟發觀眾的思考和感悟。

體驗項目也是上海天文館的一大亮點。大眾天文臺將配備大口徑天文望遠鏡,讓公眾觀測各種天體。流星雨等天象來臨時,中小學生可結伴到臨港觀賞,夜裡住在青少年觀測基地。魔力太陽塔利用定天鏡,將射入的太陽光按不同波段呈現在人們眼前。太陽爆發耀斑、黑子等活動時,公眾可在這座高約20米的塔內觀測到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