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大理國王子段譽,居然在位36年高壽94歲

相信看過金庸《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裡面有一位風流倜儻,英俊善良,而又厭惡殺戮爭鬥的大理國鎮南王世子段譽。在劇中段譽出生於大理國皇室,從小就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由於他性格不愛學武也不懂武功,連家傳武功“一陽指”也不懂得運用,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捲入武林的紛爭之中,最後獲得美人芳心歸國即位。那麼很多人要問了,歷史上究竟有沒有段譽這個人?他的原型究竟又是誰呢?他就是大理國第十六位皇帝,在位長達三十六年的宣仁帝段正嚴,他也是大理國曆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

金庸筆下的大理國王子段譽,居然在位36年高壽94歲

段譽出生時,大理國皇帝是他的伯父段正明。雖然段家是大理國皇室但實權卻落在大理望族高智升、高升泰父子手中。1094年,段譽的伯父段正明被迫讓位給了高升泰,自己則入寺為僧。高升泰把大理國改立為大中國,段譽從皇族忽然變為臣子。1096年,高升泰病逝,臨終前迫於國內各部壓力,就讓兒子高泰明把皇位歸還段氏,段譽的父親段正淳就被擁立為帝,復建大理國。但是高氏仍然執政大理國,段姓有國無權,高姓有權無國。1108年,段正淳避位為僧,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段譽。

段譽很有君王的智慧,他開啟了大理國與中原宋朝的正式外交關係,維繫了南方絲綢之路的暢通。據史料記載,大理國曾多次向宋朝要求加封、通商,但宋朝以各種理由推延。段譽當上皇帝后決定不再傻傻等待了。他開始物色外交人才派往宋朝,尋找建交機會,後以廣州觀察史為橋樑終於打通與宋朝關係。

後來他還派遣進奉使,帶著貢馬、麝香、珠寶等到宋朝入貢,大理使團向宋徽宗進貢並獻樂舞。宋徽宗十分高興,下詔封段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段譽請封成功後,宋朝與大理國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互通貿易日益頻繁。大理國當時很注重採購宋朝書籍,所以漢化程度很深。宋朝與大理國官方和民間的持續交往,讓南方絲綢之路得到了維繫發展。

金庸筆下的大理國王子段譽,居然在位36年高壽94歲

在金庸的小說中,段譽從小篤信佛法、精曉園藝、精通棋術,是個彬彬有禮的貴族。而在歷史上,段正嚴也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史書記載他“善書荷花,喜琴,著有《玉荷詩箋》四卷,《琴譜》一卷,遺曲三首”。

大理國全國尊崇佛教,上至國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為榮。“以佛治國”的思想在政治制度上也有著充分的體現,比如各級官員都必須“通釋習儒”,即通曉佛學的義理又熟悉四書五經。在大理王朝22代國王中,先後有10個國王當了和尚,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從小跟隨大師學佛的段正嚴,最終也和伯父、父親一樣,禪位出家。

金庸筆下的大理國王子段譽,居然在位36年高壽94歲

靖康之亂後,宋朝日漸式微,段正嚴與宋王朝的關係也漸行漸遠。到了他的執政末期,段氏家族與高氏家族在王位的問題上產生分歧,導致大理諸王子的內爭外叛,致使大理國政局陷入混亂。段正嚴心力憔悴,公元1147年,為緩和各方矛盾,他主動將帝位傳予兒子段正興,自己去無為寺削髮出家了。之後,段正嚴長期在大理崇聖寺等佛寺修行,法名廣弘。

1176年,段正嚴以94歲高齡而終,廟號憲宗,諡號宣仁皇帝,史稱大理宣仁帝。

這位歷史上真實的“段譽”,雖然少了一份江湖兒女的豪情與傳奇,卻有著一代明君的韜略與睿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