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偏向於豬肉,而歐美國家人卻喜歡吃牛肉呢?

憶洞簫


簡單講,吃不起。但是這樣說不嚴謹,還存在其它原因,逐條來分析。

其實中國消費牛肉的量很高,佔據世界第三,由於人口眾多屬於正常現象,相比人均消費只有5.2公斤(全年),遠低於歐美國家平均的8.6公斤。美國人均消費為34.4公斤,最高的是阿根廷人均消費為60公斤。歐美國家也有許多吃豬肉的,西班牙、巴西、丹麥等國家,消費豬肉量很高,對比中國就少得多,中國消費了世界60%的豬肉。從宏觀現象看,確實中國人偏向豬肉,而歐美國家人偏向牛肉。


縱觀歷史因素

中國方面要先從古代時期講起,朝廷是不允許吃牛肉的,因為牛是農耕的重要生產工具。於是豬便成了最好的選擇,養成了吃豬肉的習慣,你看“家”的字根(是由宀和豕組成的,在古代“豕”意思豬,“宀”意思是屋子,合起來是屋子下面有豬)。直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農村還有大部分一戶養兩隻豬的現象。以前能吃上豬肉是奢求的,才會大部分人自供自足,春季養豬崽,到了過年成熟時宰殺,才能吃上鮮豬肉。吃不完怎麼辦呢?便誕生了各種臘肉、臘腸、鹹肉,貯存的時間更長。肥肉則煉成豬油,用了炒菜,絕對的香,又有飽腹感,奈飢餓。能每天吃上豬肉,只不過是最近十年才有的事。所以自古以來對豬肉已經根深蒂固。


養殖風險問題

歐美方面,與中國相反的是馴化牛較先,有先入為主的現象。加上環境、氣候、養殖技術的不同,慢慢行成了大規模的養殖,近代歐美國家更是加大了對養殖牛的補貼,加大了產量,推動了經濟。再者還有奶牛可以產奶,又是一筆收入。

對比中國,我國幾乎沒有大規模的養殖。原因很簡單,沒有像歐美國家有完善的養殖技術,沒有高補貼。養殖牛的風險很高,牛不像豬那樣,一生多胎,一般是牛產崽是一胎到兩胎而己,飼養成本高。豬可以在僅容得下身的環境,快速生長長肉,養殖期短。即使是感染疾病,豬都是得同樣的病,很好解決。而牛呢,需要一定的空間,才能發育正常,養殖時間又長。一旦感染疾病,每頭牛的病症是不同的,需要分別處理對待,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


收入購買能力

由於中國養殖牛的量少,成本高,導致市場上的牛肉普遍是40元一斤。普通人的月收入均在四五千塊,如果像歐美國家那樣,一天一斤牛肉,僅僅消費牛肉就要一千多錢,吃不消啊。換成吃豬肉比較實在,價格實惠。

歐美國家就不同了,根據美國2017年的農業部數據,市場上的牛肉每斤為3.9美元,折成人民幣也就是26.4元一斤,對比中國便宜了30%左右。而美國普通人的薪資呢?根據2017年4月份美國勞工部數據,平均每小時工資為26.19美元,摺合人民幣為177元,按照8小時的工作,一天的收入為1416元,是不是很羨慕嫉妒恨啊。所以牛肉對他們來講就是白菜價,好比我們每天吃雞蛋還是吃得起的。


從意義上來講,並不是中國的牛肉貴,而是全民的收入普遍偏低,等真正全民奔小康時,吃牛肉固然沒問題。至於產量的問題,那些都是小事,可以從周邊的國家進口。

總結:吃不起才是硬傷,才是事實。

佘小廚(完)


佘小廚


中國人心善,所以不吃牛馬羊,因為牛馬羊對人類有貢獻,牛耕地,馬拉車,羊供奶,是人類的功臣,所以中國人不吃功臣,好像只有豬對人類沒什麼貢獻,所以中國人吃豬肉。就算對豬,也不虧待它,給它好吃好喝,不用任何勞作,養的胖胖的,到最後才殺了吃肉,反正豬和人一樣終有一死,這樣死死得其所。

中國人吃豬,那可老有歷史了。看看漢字的家,上面寶蓋頭,下面一個豕字。很多人不知道寶蓋頭也是一個漢字,念棉。就是房子的意思。豕很多人不會念,好記,念屎,豕就是豬,所以吃豬不能說吃豕。你看房子下面有豬構成一個家,是不是比鬼子的Home有意思多了。



前面有人解釋說,是由於有了馴養的豬,才有了家,其實是不對的。最早的房子是用做祭祀的,當時野豬比虎、熊之類的都要厲害,很難獵獲,所以在房子裡面用野豬做祭祀是最隆重的,所以才有了家這個字。

回頭還來說吃豬,中國人是把豬吃出高度來了。老外吃豬隻吃豬肉,像豬頭豬蹄豬下水之類的都不吃,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北戴河吃一道豬肺子炒酸菜,兩個老外看到了直搖頭,嘴裡還唸唸有詞,我估計是說多髒啊。

豬肉的吃法最過癮的要屬東北殺豬菜,東北農村春節有殺年豬的習慣,過節了殺頭豬,親戚裡道叔叔二大爺家家分點,殺豬的時候就要做一桌殺豬菜,基本都是用豬肝豬肚豬下水大骨棒之類的邊角餘料做出來的,說幾道典型的菜。血腸,豬大腸處理乾淨,新鮮熱乎的豬血加上蔥花等佐料(也有啥也不加的),大鍋一蒸蘸蒜泥醬油吃。酸菜燉粉條,必須用大鐵鍋燉,五花肉切成差不多豆腐塊那麼大,加上大骨頭之類的,將熟的時候放粉條子,上桌時加血腸。這種地地道道的殺豬菜,現在經過改良已經成為東北的飯店裡的熱菜了,反倒是鄉村由於不準私自屠宰,家裡的殺豬菜越來越少了。


河畔一壺酒


這是個問題,都在說中國每年吃掉全世界一半的豬,嚇死人的數字。但也有另一組數字,中國人吃豬肉不是最厲害的,人均消費量進不了前三,排名第九。

這兩組數據可信度都很高。但本題要討論的似乎不是經濟學現象,而是生活現象。說說一個客觀的現實:中國人吃豬肉多,歐美人吃牛肉多。


中國人吃豬肉和歐美人吃牛肉,都是歷史沿襲下來的生活習慣。主要是地理和物產條件,決定著飲食內容和習慣。中國人主食糧農作物,肉食為輔;歐美人主食牛羊肉,糧食為輔。多吃豬肉是因為豬肉油脂多,好搭配糧食蔬菜。做飯的都會遇到這情況,炒菜燴菜,參加了豬肉,蔬菜和湯就會油汪汪的香,格外美味。牛肉參加蔬菜則完全相反,幹叉叉的不好吃。但是單吃牛肉就很香很美。中國人多吃豬肉、歐美人多吃牛肉的原因就在這裡。
其實中國人更愛吃牛肉,超過對豬肉的執著。市場上豬肉十元一斤,牛肉四十元一斤,牛肉是豬肉的四倍。足以證明牛肉的消費價值。再說也都知道牛肉味道跟好更安全,營養更豐富,當然更好吃。為什麼放著愛吃的不怎麼吃?是因為消費條件的制約。大白話說吃不起。譬如月收入四千塊,只買得一百斤牛肉,卻買得四百斤豬肉,傻子也會選擇買豬肉吃。再說美國,牛肉四塊錢一斤,月收入四千塊,能買得一千斤牛肉。這樣的消費條件,不吃牛肉也是傻子。


普濟


中國人喜歡吃豬肉,原因說起來非常簡單,養殖成本低,出肉量大,內臟也可以吃。在1938年調查,四川東部的8個縣,人均1年吃豬肉8.5公斤。

1929年調查上海工人家庭,主要是紡織廠工人家庭,平均每戶一年吃豬肉20公斤。到了抗戰的時候,基本上一年都看不到一點肉腥了。當時,陝甘寧邊區搞大生產運動,可以達到一個人一個月2斤豬肉,已經是在生產,組織方面做到最好了。

近年中國人均每年吃肉達62公斤 是50年前的13倍,可想過去在古代和近代,普通人一年才能吃多少肉。

養豬在我國,已經是比養牛,養羊成本低了。養豬那麼低成本,在我國古代和近代,普通人的肉類攝入量還那麼低。如果靠吃牛羊肉,恐怕一年都吃不到1斤肉了。

歐美的牧畜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其實從古代開始就一直超過我國。從養馬上就可以看出來,我國古代在絕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沒有培育出什麼良種馬,軍隊主要都是使用蒙古馬,青海馬和土馬。

後來,我軍才引進蘇聯馬種培育出了三河馬在內的,相對優良的馬種。我國古代也沒有培育出真正的奶牛。養殖技術,環境等多種原因,讓中國人偏向於豬肉,而歐美國家人卻喜歡吃牛肉呢?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片面了,歐美國家也喜歡吃豬肉,但牛肉的攝入量更大,與中國和歐美本省的畜牧業結構有一定的關係,中國的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

日常生活的飲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糧穀類食物為主,這樣的飲食結構使得中國人在烹飪菜餚過程中,尤其是烹製素菜過程中需要一定量的動物性油脂,而在家畜類中,豬肉是含油量最高的品種,所以在國人的肉類選擇中以豬肉為主。豬肉有這樣幾個特性,也是我們喜歡吃豬肉的原因。與牛肉相比較,肉質更加細嫩;脂肪含量高,比牛肉更加肥美;出肉率高,飼養週期短,比較適合農業家庭食用。

牛肉是歐美國家最喜歡的肉類品種,主要原因是其最早的生產方式是以遊牧方式為主,牛的養殖量相對較大,所以牛肉的獲取相比中國也更加容易。牛肉營養價值豐富,肉香味較足。

牛肉的氨基酸組成與豬肉相比,更加合理,同時牛肉的脂肪含量較低,比較符合現代營養學的相關理論。由於長期的飲食習慣造成了中國和西方在肉類的選擇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區別。


美食理想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說中國人偏向食用豬肉這話沒錯,但是如果你瞭解歐美的話會發現歐美也非常喜歡食用豬肉。豬肉不僅是中國人們所消費的主要肉類,也是世界上不少國家所消費的主要種類。

而牛肉來說國人消費量相對偏少這沒錯,歐美消費量也相對偏少,只不過歐美的牛肉消費量同中國相比來說顯得高出了許多。

看上圖,世界各國的豬肉消費水平中,歐美國家的消費量要明顯高於我國,因此關於豬肉還真談不上我國更加喜愛的說法。我們再來看一下牛肉的消費情況,下圖。

明確的看出,我國的牛肉消費水平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同阿根廷、烏拉圭、巴西、美國歐盟等地區相比更是相差甚遠。刨除飲食習慣來說,我國的肉類消費能力也是非常弱的。究其根源還是我國人民的經濟能力所決定!

大家看一下我國的肉製品消費結構圖,其中會發現,牛肉消費所佔比例非常低,但是卻也可以發現,牛肉的消費量在不斷的上升的,不過相對於歐美等國家來說還是會非常的低。2015年中國的人均牛肉消費量水平還低於全球8kg/人的水平。

近些年的豬肉消費量雖然在增加,但是豬肉所佔的消費比例卻在下滑而牛羊肉的消費比例在穩步上升,大家也都知道,牛羊肉的價位要比豬肉高出許多,這也說明了,肉製品的消費同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息息相關。

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的肉製品還基本上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然而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民收入水平越來越高,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肉製品需求越來越大。此時,逐漸開始進口肉製品!

而在進口肉製品之餘,還開放了另外一個進口大項:大豆!

作為飼料的主要加工原材料,國內肉製品需求的增加刺激了國內畜牧業的強勢發展。對於大豆的需求也逐步增加,1996年我國開放進口大豆,從最初的幾十萬噸水平到2017年進口9553萬噸水平,也足見我國對於肉製品需求的渴望。

雖然國內人民消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國內牛肉也確實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的,而今每年已經需要大批量的進口,這也是制約我國牛肉消費進一步增加的一個因素了。

曾經見到一份報道,提到人民對於肉製品的需求和購買一公斤牛肉所需要的時間成反比,比如上面提到中國人民平均工作大約八個小時才能買到一斤牛肉,然而不少歐美髮達國家只需要兩三個小時。自然歐美國家在牛肉的消費權重更高。

因此,待我國真正實現富裕小康的時候,國民對於牛肉的消費也會進一步的提升,從而改變不少人心中國人更偏愛消費豬肉的習慣,並非當前國人不喜歡消費牛肉,應該說當真很多人真心消費不起。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一個國家的口味偏好和歷史文化發展、飼養技術都有關係,我國人民喜愛豬肉,是歷史形成的。

家豬的起源

大概萬年以前,豬還沒有被馴化成家畜,想要吃一次豬肉,只能去打獵。

上圖來自微信公眾號“挖啥呢”。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我國是家豬飼養的起源地,可稱得上是歷史悠久。

為什麼家豬馴養源於中國呢?因為豬是雜食性生物,吃人吃剩下的事物就可以了,不用向牛羊一樣要單獨準備草料,特別符合中國古代以農耕為主的經濟形態。和豬食譜相似的犬,在中國起源也很早,大概在萬年左右,比豬還早一點。

在上古時期,豬是中國地區北方的主要肉食來源,要佔總量的一半以上;南方狩獵更多,有意思的是隻有良渚文化的豬達到一半,其餘的時期都不足。

價值觀的影響

雖然豬有種種飼養上的優勢,但是一旦生產力發展了,剩餘產品多了,優勢就不明顯了。4500—3700年前,綿羊和山羊陸續傳入中國。可能是舶來品比較受到重視,所以羊肉受到了珍視。當時牛作為勞動力和戰略資源(牛筋可以做弓箭),成為政治意義最高的肉類,羊其次,豬肉更次。《禮記·王制》也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除了漢代豬肉可能在政治上超過羊肉,從秦一直到明代,羊肉一直都是比較高級的肉種,蘇東坡就說過:“(豬肉)富家不肯吃,貧家不解煮。”

價格的影響

羊肉不但政治地位高,價格也更便宜,根據史料記載,明代萬曆五年,牛肉1斤0.013兩紋銀,豬肉0.018兩紋銀;萬曆二十年豬肉漲到0.02兩,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兩。到了民國初年,北平的物價依然是羊肉比豬肉便宜。

不過在清代,滿人非常喜愛豬肉,在各種祭祀生活中都少不了豬肉的身影,於是豬肉超越了羊肉成為主流肉種。這一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螺旋真理


這個問題有點容易扯遠,所以我就儘量簡單的說吧,首先就是一個飲食習慣的養成。

在我之前的不少文章中,我都會聲明我的一個觀點:美食是很主觀的事情,在一個環境下生長的人,對於當地美食就更接受,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飲食習慣的傳承。很多人記憶中最美味的食物就是家鄉的味道,就是媽媽廚房裡的味道,因為這是他從小吃到大的,他對於食物的認知就是這樣開始的。

我們自古主要就是農耕勞作生息的國家,所以土地對人們來說是十分寶貴的,而蓄養牛羊就需要佔用土地放牧,也就是說如果要以牛羊為食,那麼牛羊勢必就要與農戶“爭地”,在農耕為根本的古代,多少戰爭因為土地引發,所以過多佔用土地大量飼養牛羊是古代統治者不可能任其發生的事情。而且在機械不發達的時候,牛也是寶貴的勞動力,有些朝代牛都是要在官府登記的,禁止擅殺食肉。

這個時候豬的優點就顯現出來了,豬不需要放牧,房前屋後圈個小豬圈就養了,比牛羊的生長週期短,還具有大量的脂肪。而且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動物脂肪就說是營養品也不為過了,所以豬肉就這樣佔據了主導地位。所以自古吃豬肉吃的多(相對牛肉),相關的豬肉的菜餚開發的更充分、傳承下來的也多,我印象中不管哪個菜系裡關於豬肉的都是比牛肉多吧。

其次就是因為經濟環境。

主要是還是因為牛肉太貴了!就拿我經常去的超市、市場來說,牛肉的價格差不多是豬肉的至少3倍以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日常不會用牛肉來代替豬肉作為家常肉類的另一個原因了,價格實在太高。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人們也開始瞭解到牛肉是比豬肉優質的肉類,而且也有很多人認為牛肉是比豬肉更好吃的肉類。可是對於一般家庭來說,以牛肉取代豬肉的話,家庭在飲食上的開支會幾倍的增加,這也是阻礙了人們選擇牛肉的重要原因。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答案就是兩個原因,其一是因為飲食習慣的關係,其二就是牛肉相對豬肉來說有點太貴了。

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美食、健康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關注和贊哦!


啞巴美食家


從飼養的角度來說,牛肉對飼料的要求比豬高很多。事實上,以前農家很多家庭養豬,都是把各種吃剩的東西給豬吃,豬甚至會去吃人糞便中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但是養牛就不一樣了,每天必須得有好的草料才可以。

從食用的角度來看,牛肉自然是優質蛋白,脂肪含量比豬肉低很多。但這是當前社會普遍營養過剩的情況下才能做出這樣的評判,以前大家飯都吃不飽,脂肪含量更高的豬肉其實吃起來要香的多。就像以前生產隊分肉,大家都搶著要肥膘,因為肥膘可以煉豬油。這在今天的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想象的,會覺得肥膘油膩得很,還是瘦肉好吃。

所以時代不同了,大家的看法自然也不同。相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吃牛肉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的。


看風景的蝸牛君


這個問題本來就有問題,中國人吃豬肉多是不假,但是和歐美一些國家比起來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吃豬肉最多的國家基本上都是歐洲的。中國也只能排到第十左右。所以這個問題本來就是錯的。

很多人有這個觀點主要是因為現在的一些電視電影一看到西餐都是牛排,所以覺得歐美人都喜歡吃牛肉,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德國,丹麥,西班牙,匈牙利,法國,瑞典等等這些歐洲國家人均吃豬肉比中國要多的太多了,丹麥,德國等這些國家的人均食用豬肉比中國差不多要多了一倍多。很多人說中國人多,所以人均少,但是你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一個人均的問題,不是一個總量的問題,中國人口如此之多,總量肯定比任何國家都要多。

其實不光是豬肉,歐美這些發達國家食用肉類的平均數本來就要比中國高出很多,當然這事科技發展,國家發達所帶來的好處,很多人說吃肉不好,但是肉的營養價值是要比蔬菜這些好很多的。

但是不得不說中國的牛肉確實很貴,相比於美國這些國家還是要低很多的。當然美國的農業比中國還是要領先很多的,中國也在快速的發展中,所以現在也沒必要去和美國比。現在國家也意識到中國的牛肉問題了,所以現在中國對於國內肉牛養殖行業的扶持還是很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