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 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又名赤參、紫丹參、紅根等,是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其根是一種中藥。多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硃紅色。莖直立,方形,表面有淺槽。花期5~8月。果期8~9月。主產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此外,湖北、甘肅、遼寧、陝西、山東、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也有栽培。為川藥的一種。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 丹參根形似人參,皮丹而肉紫,故有丹參、紫丹參、血參根諸名。丹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以後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本草圖經》稱:“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幹方稜,青色。葉生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開花,紅紫色,似蘇花。根赤大如指,長亦尺餘,一苗數根。”《本草綱目》曰:“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綜合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態特徵均與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完全相同。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 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和甘西鼠尾草的根。丹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100cm。全株密被淡黃色柔毛及腺毛,莖四稜形,具槽,上部分枝。生於海拔120~1300m上坡、林下草地或溝邊,分佈於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蘇、湖北、甘肅、遼寧、陝西、山東、浙江、河南、江西等地;甘西鼠尾草(Saliva przewalskill Maxim),又名甘肅丹參《中藥志》。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cm,根粗壯,直伸,圓錐形,扭曲或成辮狀,外皮紅褐色,長15~45cm。莖直立,自基部分枝,密被短柔毛。生於海拔2100~4050m的林緣、溝邊或灌叢中,分佈於甘肅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和西藏。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丹參藥材根部形狀鑑別

  • 丹參根的特徵為:丹參多為帶根莖的根,多有分枝(甘肅丹參一般不分枝),根莖粗短,有莖基殘餘,下著生多數細長的根。根呈圓柱形,稍彎曲,表面呈磚紅色或紅棕色,粗糙,具多數縱溝或皺紋,有鬚根痕,外部栓皮常鱗片狀剝落,皮層有時開裂,丹參根長10~20cm,直徑0.2~1cm,甘肅丹參根長1~4cm,直徑0.5~1cm。丹參質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疏鬆有裂隙,皮部棕渴色或磚紅色,韌皮部狹。形成層明顯,淡棕色,木質部導管束灰黃色或黃白色,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以條粗壯、色紫紅者為佳。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 丹參的化學成分主要有兩大部分: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多數為酮類化合物和共軛醌。《中國藥典》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丹參中丹參酮類和丹酚酸B含量,要求丹參酮IIA、丹參酮I和隱形丹參酮的總量不得少於0.25%,丹酚酸B不得少於3.0%。
  • 丹參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瘀,調經止痛,養血安神,涼血消癰之功效;主治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瘀滯腹痛,心腹疼痛,跌打損傷,煩躁不安,心煩失眠,癰瘡腫毒。
  • 丹參處方用名有丹參,赤參,紫丹參,炒丹參,酒丹參,醋丹參,丹參炭,鱉血丹參等。丹參(生品),原藥材洗淨潤透切片曬乾入藥;酒丹參,寒涼之性緩和,活血祛瘀,調經止痛功能增強。多用於產後瘀血腹痛。醋丹參,止痛功能增強;丹參炭,增強止血功能;鱉血丹參,偏於養血。
  • 丹參飲片為類圓形厚片,表面紅黃色或黃棕色,見有散在的白色筋脈點,中心略黃。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道地藥材之丹參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