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有哪些缺陷?

媽媽說名字越長越好


有眼无珠辨财宝!

如果非要说《道德经》缺陷,那就是凡夫看不懂,理解不了,更谈不上去应用,道德经里的大智慧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具备的。看了很多评论,我还是说两句,《道德经》是悟了道的真人,至人们,所写的心得和体会。 它对于那些连凡夫都做不了的蠢人们,还要努力去找出什么缺陷。

你们先别忙着找缺陷,先问自己此生悟道了没有?具体的问题,你当下能淡泊名利吗,你已经看透生死了吗?你能遇悲喜大事一心不乱吗,你能身处危局,还能力挽狂澜吗?你能洞穿人事,知前觉后吗? 这样吧,我对你要求降低点,你能看透你身边所有人的心思和欲望吗? 如果你还做不到这些,就先别去妄谈什么《道德经》 的缺陷,因为你还看不懂《道德经》,你还谈不上开悟,和谈发表自己的评论呢。

只有先开悟了人生,才有资格来指出道德经的不足。但问题是你若真的能开悟了,你就会真正理解和证悟《道德经》说的“道”。 我比较有幸遇到大病,大变故,死了一半,没死透,我一直认为现在我能说话,都是佛祖白送的,命不是我的。我是在将要死前的那几天,放下了一切,突然开悟了人生,我算是中悟吧,我不敢造次说自己大彻大悟了。

后来身体奇迹般的渐渐好了,心理的疾病也是突然的烟消云散,佛家说"回头是岸",我真的体会到了那种,猛一回头,梦就醒了的感觉,就好像从另一个平行宇宙人回来了。

后来有大福报,接触了《道德经》,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的我高兴的手舞足蹈,又听了很多人的讲解,百听不厌,心生欢喜。我开悟后的很多的做法想问题,都和经书上非常吻合的,而且我现实中也得到了很多的利益,我的人人生越走越顺。不可思议,无比奇妙,怪1"我从来不争,但我从来都是结果最好的,老子说吾有三宝,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从来殿后,从来利益不少,因为如果我少了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替我去争取,怪,怪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我天天什么也不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反而无所不明。经常有人来问我生活的迷茫,工作困惑,我都能立刻给他最优,最智慧的的解答和方案,“物来则照,物去不留”,怪3,我以前脾气强硬,经常用强力压服对方,或者被压服,但现在从不那样做事,不急不慢的,我感觉现在反而真正的掌握了强大的力量,而不是以前的所谓外强,总之,好处太多,太多。怪4、我身边的人,他们想什么,为什么那样做事,我都能看透,甚至能预测他们会作什么,这些情况《道德经》上都有描述,怪5、……我是看了道德经,有特别多的共鸣和证果,当然我有很多还理解不透的地方。

我的水平还有限。但是我从来没觉得《道德经》上会有什么缺陷,只是很多,我的道性不够还理解不罢了,也就更谈不上应用。“道”是大智慧,如果能够悟道了,你必是治世的“栋梁之才”!你一定是造福一方的能人!

那些夸夸奇其谈找缺陷的是蠢人,你找的缺陷越多越蠢,找的好像有些道理,其实越说明你障碍越深,你的无明越多,这可不是好事!


挎富追神


老子的《道德经》既能开启人类智慧,也研究了宇宙世界发展的规律,教你如何为官,怎样做民,郡主如何治理国家等方法论述。因此,可以归纳到哲学的范畴。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有没有缺陷呢?

任何经典著作都有它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与当今互联网时代一一对应,我们不能去拿《道德经》的某一章节,某一段话去断章取义,歪曲老子的本意。


几千年后的人,怎么知道当时老子的思想,写《道德经》的目的又是什么?老子本身就是个传奇人物,所有的记载都是道听途说,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物,都还未搞清楚,我们现代人又岂敢对老子说三道四。


《道德经》分为上经:道经,研究宇宙发展规律。下经:德经,研究为官为民的思想,让世界和平,天下一统的思想体系。统治者应该怎么治理国家,老百姓又该如何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都是源于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不是让你天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是提前把所有该做的事都做好了,才能无所为。但是你永远都不可能做到预知一切,所以你需要不断的去为。这是老子最理想化的状态,不也是我们当今人类所要追求的最理想化状态吗?


明医扁鹊曾经说过:在我们兄弟三人中,我的医术是最低的,但是,我的名气却是三个兄弟中最大的。为何?

我大哥是治未病的,也就是不等你知道或是感觉到有病,就已经把你治好了。

我二哥是治已病的,发病初期,刚刚有点生病的苗头,稍一用药,你的病就治好了。


而我是治末病的,都是病了很长时间了,或是病入膏肓了,才来找我治,而我通过针灸,拔罐,中药等医术,花费很大功夫才把他们救活,因此,他们都觉得我的医术高明,都很感激我。

老子的思想就是治未病,在国家还没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解决好了,那不是就无为了吗!


jacklee珍稀


由于历史上的老子有些说不清,普遍认识为写《道德经》之人为老子,所以“老子哲学”实际就是“《道德经》哲学”。

《道德经》哲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愚民、愚为政者和自愚上。虽然身处统治阶层又并非统治者的老子的愚民、愚为政者之策是从国家稳定、天下太平的朴素愿望出发,提出的治国策略,不是建立在欺压人民基础上的,而是为了顺应自然,使人民生活更安定的策略,是一种迎合“无为”的策略,是符合他推崇的“道”的策略。

《道德经》是愚民策略首创,其办法就是让百姓封闭自己,固守田园,固守家园,放弃高标准的追求,与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策略配合使用,就会使百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无智无欲”,从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达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这是典型的自我封闭式的闭关锁国策略,这是一条守旧的策略,是一条让社会倒退的策略。其实这个策略是必须“为之”的策略。因为按道的规律,社会必然要向前发展,而不是倒退;人类是向智慧化进化,而不是向猿退化,要达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从而使他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他们“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是要极力为之才有可能达成的,显然与“无为”的初衷相悖。

当然,一是老子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为”之的策略;二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老子从希望社会稳定这个朴素的愿望出发,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绝对想不到人类的智慧能让世界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实际上,自我封闭必然就会愚昧落后,愚昧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近代历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陈广逵


要了解老子哲学的缺陷,我们必须了解老子哲学讲了些什么。

无为而治:理想的乌托邦

老子最有名的思想就是“无为而治”。什么是“无为而治”呢?其实,就是建议君主,治理天下不要大动干戈。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君主不凭个人私心做事,老百姓就能生活的很好;君主不施行政策,老百姓就能够繁衍生息,君主没有欲望,老百姓就能保持自然的本性。在老子的眼里,“小国寡民”才是保证老百姓生活富足的终极理想。

小国寡民”就是要保证国家土地不大,人口不多。老子认为,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没有能力聚集大量的军队去攻打别的国家。如果人们退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不追求美食,不追求华丽的服饰,安心的住在条件不好的地方,遵守风俗,那么,天下就能够万事太平。

其实,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大的意义。我们今天很多人,为什么每天拼命的工作?其实就是欲求不满,希望可以过好的生活,穿好的衣服,买大的房子,开好的车。

有些人就因此而拼命的工作,甚至还有很多人工作之外,还会找兼职,弄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人的欲求是无穷无尽的,你买了一所房子,你就希望有更大的房子,因此,一生都奔波忙碌,焦头烂额。

我们现在都觉得,自己生活条件要比自己的父母年轻的时候好得多,但是,又有谁想过,我们真的比他们快乐么?我们父母年轻的时候,虽然可能住筒子楼,每天上下班挤公共汽车,但是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们的那个时代,根本想象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享乐方式,不知道有钱可以住大别墅,可以开豪车。所以,他们也就自然没有这方面的欲望。

老子对人类的欲望持批判态度

老子对于人类的欲望是持批判的态度,老子说:“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要让老百姓看到欲望,这样的话人心才能安稳。

老子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法?他的这种思想有根据么?

有,那就是“道”。“道”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什么是“道”呢?“道”本意是指人走的路,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道路”,后来衍生为做事的底层逻辑,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道理”。老子呢,则发展了“道”的含义,认为它是整个世界起源的根本。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由道生发出来的。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现在我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从一个点慢慢膨胀,慢慢扩大,最后才有了银河系,太阳系和我们的地球。

老子说的“道”就类似于宇宙开始时候的那一个点。

既然“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造就了这个世界。那么,渺小的人类就要顺应这个“道”,不要违背它的旨意。在老子看来,不论是人的欲望,还是人类的智慧、语言都是违背这个“道”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人类造的,虽然人类觉得自己的智慧很伟大,但是跟整个“道”来比,那不过是雕虫小技。而且,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智慧,才藐视自然,藐视生命,最终造成了战争,也导致了我们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批判”

在《道德经》里面,老子还批判了孔子所追求的“仁义道德”。老子认为,儒家强调的“道德”恰恰是天下祸乱的原因,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是说,人们不尊行“道”,所以有人才提出用“德”去弥补,后来“德”也失去了,又提出了“仁爱”,“仁爱”再失去了,又提出了“义”,德、仁、义都失去了,只好提出外在的礼乐。

礼乐,是祸乱的根源。我们前面讲过,礼乐文明、仁义、道德是孔子救世的思想。老子认为,儒家的思想恰恰找错了方向,天下没有了“道”,你应该直接去追寻道,寻找天下祸乱的最根本原因,而不是不断向下寻找,寻找那些细枝末节,生造出很多方法,让天下越来越乱。

缺陷:当全社会都奉行弱肉强食 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

老子的思想就是要恢复到原始社会,恢复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可是,老子的想法虽好,但它比儒家的思想更加不符合现实。当时,所有国家的君主都想着是怎么打败其它国家,获得更大的地盘和利益。

如果我这个国家不抢夺地盘,发展自己,那么就会被别的国家所灭。

就跟现在一样,我不努力工作,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那么就很有可能被比我更努力的人取代。到时候,连工资都没有了,还怎么生活呢?所以,老子的思想虽好,但却不可能实行。因为人一旦有了欲望,再想让它去除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经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这个道理。


兮兮说事儿


想知道老子的哲学有什么缺点,首先要弄清老子的哲学是什么~

老子一本道德经传世,仅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已经把老子的哲学思想说的淋漓尽致:万事万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有自身的规律和特证的,不能一概而论,这其中的规律和特证就是“道”。——这就是老子的哲学。

如果说易经是把万事万物的道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讲明了,那么老子哲学就是其指导思想,老子把术总结成四个字:道法自然,翻译一下就是按找规律办事。无论儒家、法家,墨家,理学,,,,基本上都是术论,都是根据社会发展从某一角度出发所总结出的规律而已,讲的是“按照这种规律办事”,根本和道德经不在一个层面上,这就是个人认为老子哲学的牛逼的地方,他看通了百家之言,言而总之,总而言之,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从方法论跳出来,一句“道法自然”让他超越了所有的败家学派,总结出了自己的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和道法自然。

如果要问老子哲学有什么缺点,我只能说一句:这只蛋只能用来孵小鸡,不适合直接吃。






一路飞花


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之处,就是提出了“无”的概念,把人的思想引导到“道”本体的境界里面,一下让人的思维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看事看到的只是局部,这个局部是由看不到的表现为“无”的无限大的系统关系决定的,这就是无限联系的系统观念,老子把这个巨大的系统叫做道,老子的这个系统观念就是他的“道论”。老子由《易经》的辩证法因素、天道观,发展了自己的辩证法观念和道论,这是系统思维的巨大进步。

老子开发了思维的新境界,但也离开了现实的大道,使自己的道论带上了片面性,也给理解带来了困难,以致让《道德经》显得神秘和高不可攀。我觉得老子《道德经》的局限性主要有:

一是把道的本质定义为“无”、“”的一面,进而在处理复归于道的问题上,机械地套用道的性质,在处理有无、刚柔的关系而言,主张柔胜刚、少胜多、无胜有等等,偏离了辩证法的轨道,有执于一端的弊端。

有无、刚柔本来是相对待的一对一对的矛盾概念,老子为他们定出了先后,没有讲究条件的制约,坚持“无”生“有”,“柔”胜“刚”等,所以得出结论,符合道,就要以“无为为本,守柔贵虚。明确自己守道的三宝,其中之一就是“不为天下先”,这显然有点绝对了。老子辩证法,出坚持以虚静柔下为主导的“为无为”的辩证法。

这和《易经》主张的阳倡阴和、阳先阴后的辩证观点,恰恰形成了相反的对照,这样的辩证法,在处理现实问题方面就没有《易传》辩证法思想那样全面、辩证和灵活,易于被人接受。无生有,柔胜刚,都是有一定的特定涵义和条件的,这个条件不能忽略。比如,第十一章提到的“当其无”,"用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这些比喻就了问题,没有围墙房顶,如何会有室中住人藏物的空间?没有圆轮、辐条、车轴,怎么会有车轮围绕旋转的中心轴线?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这种绝对化的现象,还表现在对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规律,即“反者道之动”,也缺乏条件性的制约。把辩证思维的主导方面指定为阴柔一面,显示了《道德经》辩证法的片面性。

二是在反对严苛统治、礼制、欲望滋长的消极作用的同时,把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简单化了。

比如,《道德经》把人的欲望简单化了。重视“实其腹”的“实”,把“民之难治”的原因归结为“以其多智”,摒弃人的精神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未必符合人在各个阶段、各种条件下的贵身养生的规律。根据无为的理念,政治的经济基础应该是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

没有肯定人性中欲望的合理性和发展性,推导出小生产是永恒规律的错觉,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状况下小生产安居乐业的理想的反映,有一定的认识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从中国现代历史的教训中,我们似乎能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子,历史的规律真是不可违抗,是任何主观臆测都不能替代和修改的。

再比如,把“自然的概念和状况简单化了。《道德经》的本意不尚空谈,提出的是人们经世致用的道理。总的方法就是“无为”,“自然而然”。但到底怎么算“自然而然”,真的仅仅做到“无为就能天下大治吗?显然不够。《道德经》在普通人如何“无为”和“自然”方面,尤其虚化了现实问题的复杂性。

老子学说在删繁就简、忌妄作乱为、直达大道本体等方面,对处理系统性关系、全生保身,非常有智慧,但处理具体现实问题,仍显出了粗的一面,缺乏细的一面的描述。“天下大事皆作于细,这个“细”道,显得后话难寻。

三是《道德经》的理论和叙述方法表现为“正言若反”,加上带有一定绝对化的叙述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忽略了条件和具体说明,带来理解上的巨大分歧、应用上的局限性。

比如,《道德经》的“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类似这样的等等表述,在研读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为自圆其说,均补充了各种条件性的解释,仍然未必妥当。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强调,他的学说是较难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实际上《道德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无奈《道德经》确实有空白待补,有逻辑断裂处待接,使得一些基本命题模糊不清,留下了缺憾。虽然不能因此而责难老子的简约和隠曲,但这种表述形式,毕竟对《道德经》的理解带来了影响。

老子哲学的局限性,使得老子思想难于成为独立自足的政治社会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从历史上看,更多的是作为主流理论的补充和修正而发挥作用。

但老子哲学,在全生保身的养生理论方面,相比而言显得更加成熟和圆融,这大概是老子理论的长短相形的辩证关系,在自己身上的体现吧。


热带雨林的午后


老子的《道德经》,十分精辟地总结了《易经》中的各大规律,逻辑严密,并无题目所指的所谓缺陷,从《道德经》的论述可以看出,老子对《易经》的理解全面且正确,《易经》描述自然界的各种规律,《道德经》则论述如何遵守这些规律,老子提出的“无为”实则《易经》乾卦用九的含义,乾卦以“元亨利贞”描述其全面达成六爻进程的状况,这是一种非常完满的结局,“元”即自始至终,“亨”即畅顺无阻,“利”即愿望实现,“贞”即只要你能做的全包括。把这四个字的含义连起来就是:自始至终只要是能做的都会顺利达到愿望。这是不是非常完美?而这种完美的实现,是以乾卦全面完成六爻进程为前提的,乾卦六个爻的功用都获得了应有的效用,即为“用九”,乾卦“用九”说:“见群龙无首吉”,六爻全用,乾已变坤,乾卦以群龙现,而终于坤,龙已无踪,说群龙无首,正是卦变之像,此理甚明,群龙全用而不显龙形,此即老子“无为”之所指,也是“为无为”之理据。《道德经》通篇强调行事时要遵循自然规律,而《易经》通篇讲述自然规律,这两者并无予盾,“无为”并非高深虚悬的概念,“无为”只是说凡违反自然现律的就不要去做,这不正是我们现在也在提倡的做法么?孔子“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的主观行为,不考虑自然因素,这是有为之为;这与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因为后者完全基于自然的啟示而为之,这是无为之为。只有在完全理解了《易经》的全部真义的情况下,才能写得出《道德经》这样的著作,很可惜老子没有关于《易经》的著述传世,要不然《易经》就只会有一种世人皆能读懂的解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竟有千百种无人能懂的解释了。总之,《道德经》的论述,精练全面,精䌽缤纷,字字珠玑,是周文王、周公之后独一人能全面理解易经的,自此之后数千年,再无人可以企及,易理晦之久矣。既不明易理,当然就不懂得《道德经》是说什么的,对不懂的东西提出质疑和批评,就会缺少理据,就会显得粗糙平庸,就是无的放矢,这就是老子“无为”的反面,即有为。


亢悔亨贞


老子仅存的文献《道德经》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一个字“道”。

什么是道?老子说,不可说。也就是说不清楚。就是那个老不在摸不着,存在一切事物之中却支配着一切事物的东西,姑且叫做“道”吧!

尽管道是什么说不清楚,但是它的性质我们还是可以掌握一些的。他比方说像水,像幼小的婴儿等等。比较确切的说法就是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无为而治不是老子的哲学,而是老子哲学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老子的哲学就是世界按照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的,这个自然规律叫做道。人是自然产物,所以人类社会也应该遵循道,自然而然,不要过多的人为干预——无为而治。它的不足在于,过分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世界虽然是物质的,意识是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认识客观规律。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也有反作用——能动地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这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才是是最佳状态。


mulin30311368


老子哲学,也可叫做中华道学体系哲学;之所以将其称作为体系哲学,是因为老子哲学只是中华文化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他是上承三皇五帝以致于更早时期中华文化的经脉,下传千百年来至现代的中华文化哲学的根脉之学;因为老子有特殊的文化修养背景,卓越的修道实践经验,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的工作经历,为其撰写道德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道德经所阐述的理论高度和全面性是人类历史上所以被称为哲学家之人都无法比拟的。所以道德经的哲学智慧至今也没有被超越,原因就是道德经没有缺陷或是很少有缺陷,有些瑕疵也来源于抄写过程中的错误。

在西方哲学界自古以来就追求一种最高形式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模式就是具有最高统领性的能够涵盖百科之学的总哲学智慧,但是,由于眼界方向囿于科学的范围,形而上的高度局限在人头脑的抽象概念之中,所以总是没有找到这样的总哲学纲领性的智慧之路,中间把最高的形而上学交给了神学、交给了上帝,并在近代被科学抛在了身后,成为了思无所归之学,使西方的人文科学陷入困境。

在东方人文社会科学一直在发展,生生不息,原因就是有符合人类社会生活实际的中华文化哲学的存在和传承,它的优越之处就是给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有人说中华文化哲学的价值观念是模糊的,是模棱两可的不中用的东西,结论和证据就是没有发展出来科学,以致于在现代被动挨打,好像这就是最大的缺陷了。事实果真如此吗,难道人类真的只需要科学来满足人们的欲望需要,而不需要哲学作为人类精神上的食粮了吗?非也,对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系,中华文化哲学中有过精辟的论述,“静为燥君”,人的欲望多为燥,如何平衡这个燥,用道的法则静来平复,道德经中的整篇都是这样的智慧,此不多举其例。回头再说科学发展的五百年的史实,科学如果单单是满足于人们改善生活的需要也无可厚非,可它偏偏先是为殖民充当了工具,后又为争利打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现在人类科学发展了还是争争不休,而且人们也看到科学发展的越快,资源和环境就越难以承受,人们不讲平衡的哲学观念,也许会陷入自我毁灭。

如果拿人类的毁灭与人类的科学发展慢一些,来比较哪个好一些不是一目了然吗!如果人类都树立为而不争的哲学观念,那么世界不就会更加美好么。

另外如果树立全人类一家亲的观念,西方有科学、东方有哲学,把这些都看成一个人类家园的劳动果实,共同分享,我们就不会纠结于你是我非、我是他非的纷争中去,世界永远和平,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人们一定想到和第一需要的一定是哲学的价值观念,而不是科学,这样的生活实现的途径难道不需要“道”学体系理论来指导吗,能够用科学自发的发展就能够实现吗?这些都需要哲学智慧来思考,这也许就是人类将向何处去的标准答案,这样的答案也许就给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价值标准和生存延续的意义所在。


用户272428725


每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不存在对错与是非,何来缺陷一说呢?哲学也是这样。只有两种哲学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看出两种哲学的不同罢了。只有你坚持某种哲学观念的时候,才会发现另外一种哲学有所谓“缺陷”或者“不足”。

有的人可能会说,哲学是西方的产物,老子的思想就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何谈缺陷呢?这句话也对,但这种说法,也没什么大意思,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大家仍然还是会去比较。既然如此,那我们还不如真的尝试着比较一下。

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对东西方、印度哲学进行了比较,虽然不免是个人见解,也有人不以为然,但我觉得可以略作参考吧。梁漱溟在这本书当中提出了“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在梁漱溟看来,人类有三种不同生活方式,向前的,征服自然的路;向后,出世的,禁欲的路;还有一种是调和两者的路。西方文化是向前的,印度文化是出世的,中国文化是调和的。他认为,中国文化是最理想的,但因为没有好好实行过征服自己以及反向出世与禁欲,过于早熟,但世界文化的未来是在中国文化的复兴。

本人也以为,老子的“哲学”,不管后人怎么解释,是太过势利也好,还是清静无为也好,但总体来说,可以认为心智还是太过于早熟。

从梁漱溟的比较可以看出,包括老子道家哲学在内的中国文化,就算如许多爱国分子看来完美无缺,但在历史的现阶段,仍然说还是有些陈义过高,没有认真去思考过向前的和向后的问题,自然还是有缺憾的。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你都没有沧海过,何来巫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