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爲70大壽,此人寫對聯挖苦,梁啓超加了兩筆後,康有爲大喜

古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指在古代條件很差的情況下,能活到七十歲的人,自然是少之又少的。倘若有哪家有七十歲的老人,那必定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所有的親戚和朋友都會前來祝壽,順便也為自己討個吉利,古代祝壽的方式有很多,送禮送紅包的不比現在少。但比起這些,撰寫壽聯卻是當時祝壽最為常見的一種做法。

康有為70大壽,此人寫對聯挖苦,梁啟超加了兩筆後,康有為大喜

壽聯,其實也就是對聯,只是其中帶有吉祥的寓意。古代最有創意的壽聯,當屬乾隆爺在皇太后七十歲壽辰獻上的那一幅了。看過《甄嬛傳》的朋友們都知道,這裡所說的皇太后便是電視劇裡面的甄嬛了。然而,電視和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其實在歷史上,這位皇太后的的確確是乾隆的生母,歷經磨難,乾隆登基後才母憑子貴被封為太后的。據說乾隆和太后的關係很不錯,母慈子孝。更重要的是,兩位都是高壽之人,享盡了天倫之樂。

康有為70大壽,此人寫對聯挖苦,梁啟超加了兩筆後,康有為大喜

皇太后七十大壽,乾隆極為重視,宮裡張燈結綵的極為隆重。哄得老太后樂得合不攏嘴。乾隆爺也別出心裁地寫了一副壽聯。上聯是:“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下聯是“生個兒子都是賊,偷來蟠桃獻母親。”此對聯先抑後揚,且用調侃的手段表達出祝福的寓意。皇太后先是頗有不悅,隨即臉上便恢復了笑容。直誇到乾隆文采不錯。當然,這樣的對聯,雖然並無惡意,卻也只有乾隆自己寫出來沒啥毛病,要是換作其他人,估計早就一命嗚呼了。

後來又過了一百多年,輪到晚清的康有為七十大壽時,有人對他便沒有這麼客氣。大家都知道,康有為在歷史上也算是鼎鼎大名的。可惜維新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瞬間失勢。面對清政府的搜捕,也只寄隱居海外,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然而,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康有為憑藉前半生積攢的影響力,其七十大壽也算過得熱鬧非凡。

康有為70大壽,此人寫對聯挖苦,梁啟超加了兩筆後,康有為大喜

這天,正當一群裡再為康老祝壽時,一個與他政見不同的人,也差人送來一份“賀禮”,康有為命人打開後,卻是一副“壽聯”。上聯是:“國之將亡必有”,下聯是:“老而不死是為”。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一副嵌字聯,在兩句話的後邊的兩個字,連起來就是康有為的名字“有為”。而且,讀過《中庸》的人都知道,這幅“壽聯”,正是從其中一部分內容借鑑過來的,《中庸》的原句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為賊”,送這副對聯的人意思就是說康有為是“妖孽”、“賊人”。

康有為70大壽,此人寫對聯挖苦,梁啟超加了兩筆後,康有為大喜

康老在看了這副對聯之後,氣得都快要不行了,臉都發綠了。急命下人將此對聯丟棄掉,以面影響了自己過壽的心情。這時,康有為的學生,維新變法的另一主角梁啟超站出來,說道,:“老師且慢,今天是老師的生辰,切莫因此壞了雅興,且容我加兩筆,老師再來欣賞。”

說完,不待眾人反應過來,梁啟超便隨手抓來一支筆。在那幅罵人的壽聯上各加了兩個字。第一句後面加上“忠烈”二字,在第二句後面加上“仁瑞”二字。加完後這副對聯變成了“國之將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為仁瑞”康有為看後大喜。眾來賓也為梁啟超的文采所折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