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末舉人劉古愚與他的家鄉馬莊天閣村

清末舉人劉古愚與他的家鄉馬莊天閣村

清末舉人劉古愚與他的家鄉馬莊天閣村

清末舉人劉古愚與他的家鄉馬莊天閣村

清末舉人劉古愚與他的家鄉馬莊天閣村

清末舉人劉古愚與他的家鄉馬莊天閣村

清末舉人劉古愚與他的家鄉馬莊天閣村

劉古愚(1843-1903)名光賁(讀bi; ben),字煥唐,號古愚,清末著名教育家,維新派首領之一。在教育思想上,提倡"從讀書識字"的主張,十分重視社會教育。在學術上,制定了"厲職,習勤,求實,觀時,廣識,樂群"的12字學規,並創立求友齋、時務齋、崇實書院,創辦進步刊物,宣傳維新思想。

在戊戌變法中,其弟子李嶽瑞等參與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其從事維新教育,時人有:"南康(康有為)北劉(劉古愚)"之說,康有為稱他為:"海內耆儒,為時領袖",梁啟朝譽他為"關學後鎮"。在他的一生中培養了千餘名既有愛國思想,又有近代科學知識的人才,這一批人才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天閣村位於咸陽市區西北35裡,屬秦都區馬莊鎮轄,是咸陽市秦都區文化大村的典範之一,其獨特的人文氛圍和廟宇文化,不論從物質還是精神上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無不令人感慨其內涵之深厚,意蘊之豐滿。

天閣村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片濃郁的文化積澱造就了一批名士賢哲,天閣村出了太學生劉毓沛(字雨若)、劉毓潤、劉宗閔(字效騫)、劉士元(字中連)、劉士魁(字俊傀)、昭武都尉劉志渤,武舉劉永年(字鶴仙)、進士劉曰炳,鄉賢劉日銳、名儒劉古愚(劉煥唐)及省委書記劉願庵。

天閣八景:

石人夜話:傳說村東關帝廟裡的石人夜論經史。關公是文武全才,封帝后,其手下之人,受其影響亦學文習武,晝夜不息。入夜更是抓緊時間,讀史論經。勤學苦練,村人感動。效法關帝,為國盡忠。

雙羊望坡:指村東南上馬莊之大坡下雙羊昂首望坡。坡上有一個大"撕衙",其上為人行大道,寬約兩丈,下為車馬大路,寬只一丈五尺,坡長路窄,為避上下馬車相撞,趕車者必須先喊後行。故有石羊望坡以盼平安之說。

濟公哭笑:指村南畢郢北坡和最師崆寺內濟公像而言。濟公笑面人生,扇煽歪風,打抱不平,世人稱頌。人們心有煩惱,看此像即可喜悅。

神火夜遊:指村南畢郢北坡有狼洞,老虎窩等內藏野獸。原北坡昔日有甘草等藥材,常見有人在坡溝挖採。

晨鍾暮鼓:指村南大城門外紅爺廟大殿前的鐘樓、鼓樓。其內懸大鐘、架大鼓,有專人按時敲打以報時。村人戲稱"紅孩玩耍"。

水淹葫蘆:指南大門外偏西,大澇池而言。其形如葫蘆,故得名。每逢天雨,全村雨水皆流入此池。

城河蘆花:指天閣村又高又厚的城牆下的護城河內植蘆葦而言。河溝順城牆繞村一週,系挖土築城而成。深寬皆近兩丈餘。雨天積水幾尺,內植蘆葦。每當蘆葦揚花之時,經風一吹,滿天花飛,煞是壯觀。真可謂:漫天飛花迷人眼,疑是"天城"落人間。

七星指路:指村西北角城牆外的一座七星廟樓內的七星神而言。該樓高過城牆,七星神高坐樓上,目覽天下,手指前方,提醒世人,看準前進方向,故有七星指路一說。

十廟一寺

1862年回民起義,天閣村被洗劫一空。曾經金碧輝煌、雕樑畫棟的建築被付之一炬,不屈的天閣人先後又整修了原來遺存的十廟一寺,並加固擴修了城牆......這十廟一寺為:關公廟、紅爺廟、無量廟、馬王廟、七星廟、日光廟、雷神廟、娘娘廟、老爺廟、老祖廟和最師崆寺。這些廟宇和寺院大多毀於文革之中,現僅存紅爺廟大殿。

紅爺廟也叫南廟,位於天閣村小南門外約50米處,坐北朝南,佔地約20畝,廟前有一廣場,一代名儒劉古愚當年移倉於天閣村時曾以南廟為儲糧之倉。其廟的東西偏殿、神道、神道旁兩隻身長三尺肅然威武的石獅和前殿左右的鐘樓及鼓樓皆先後毀於文革時期。現存的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亦三間,長、寬、高均為三丈五尺。

2006年3月村人焦玉秀動員兒子焦吉柱出資近16萬元,整修大殿,重塑聖像,並修築了仿古圍牆。

天閣村城牆呈長方形,經過清末名儒劉古愚的擴建後,東西各長384米,南北各長276米,五大城門分別是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和小北門,其中小南門上刻字"光照文人",西面沒有設門。城牆高8米左右,底寬34米,城牆四角設有凸出的6米四方形的角臺,角臺和城門均建有哨房。南北小城門和東門寬約4米,高約6米。城門洞皆為磚砌下矩上拱形。城門外的牆體均用青磚砌成,其餘牆體均為黃土構造。城外四周環繞著深、寬各35米的護城河,護城河靠城岸邊密植酸棗等灌木,固岸護城,河底平日廣植蘆葦,每到蘆花揚花之時,經風一吹,漫天飛舞。因此"護城蘆花飛滿天"便是"天閣八景"之一。

光緒十六年,一代名儒劉古愚移倉"東城所義倉"於天閣村,先以村"南廟"為倉,後因"今歲增麥必過千石,合之舊倉不能容"(《煙霞草堂文集》)而重建新倉。為了保護規模巨大的倉糧,劉古愚先後"竭蹶十年,為有倉之天閣村築城三面.........."(《劉古愚全書》)。他將原來的東城又東移了120多米,原來的老城牆同時外擴與新東城城相連,同時增添了南北城門(即南大門和北大門)。

天閣城牆除五座城門用青磚砌面外,其餘牆體皆為黃土構造,該地黃土性硬口緊,粘性強,築牆時又摻加了石灰等,所以牆體堅固,雖經風雨侵蝕數百年,依然挺立。上世紀"大躍進"時拆了城牆磚,隨後把城牆當肥料施於田地,使城牆嚴重毀壞。

現在,小南門西僅存60米左右,牆體周圍佈滿灌木和野草,牆體表面中部有兩道一米寬左右的通體溝槽,如果不及時保護,不久的將來,這段承載一段歷史的牆體將會灰飛煙滅。

位於秦都區馬莊鎮天閣村西北約1200米處,西距秦都區農場250米,墓封土為圓丘形,東西長5米,南北寬4米,高1.65米。封土四周為耕地,在1933年立墓碑1通。曾出土墓誌兩方。碑首篆刻:"清徵士劉古愚先生墓表",碑文正書21行,行64字,陳澹然撰,宋聯奎書,高樹基篆額,劉安國立石,郭希安刻字。碑文主要是表彰劉古愚的為人和業績,書法俊秀,刻工精美。

1992年4月20日,劉古愚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閣村民風淳樸,古會場面宏大熱鬧,社火表演激昂歡快,由此不難窺出周秦以至漢唐時期咸陽塬上先祖們的生活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