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蘭笑策劃矩陣(文/若萱) 在中國的大片土地上,如今已很難找到徹底的原始居民,主要原因大多始於古代戰亂,包括改朝換代,地方叛亂,外族入侵,災難等帶來的地方人口銳減,從而導致地方人口的遷移。在常德,不少人的祖籍是江西;在復建的大小河街,唯有江西會館芳華依舊,常德與江西淵源可見一斑。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江西先民大遷徙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朝代。由於蒙元入主帶來的人口銳減和經濟破壞以及種族等級劃分的生存壓力,尤其是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災害頻繁,飢寒交迫的農民掀起大規模的反抗鬥爭,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結束了元朝對全國的統治。戰亂導致湖北湖南之地幾乎成了荒蕪之地,整個元朝期間湖廣(湖北和湖南,當時二省是一個省份,稱之為湖廣省)的人口基數已經很低。明朝滅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有鑑於恢復生產和削弱地方宗族大戶的需要,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運動。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明清時期人口遷移與其他朝代不同,主要由政府組織的強制性遷徙,強制與否?有些研究者以民間“解手”的傳說,推定在明朝初期對江西的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因此後來江西人的土話都將上廁所叫“解手”,也成了今天常德的方言。有資料顯示: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佔60%左右,中部有80%強,而西部只有41%。據《明史》、《明太祖實錄》和《中國移民史》專家考證,僅洪武年間,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蘇就共移民二百一十餘萬人。其中遷江西移民21.9萬人到湖南常德、武陵等十縣,常德府就有2.6萬人。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洪武三十年二月,常德府武陵縣縣民上書:“武陵等十縣,自丙申兵興,人民逃散,雖或復業,而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鄰近江西州縣多有無田失業之人,乞敕江西量遷貧民開種,庶農盡其力,地盡其利。”明太祖“悅其言,命戶部遣官於江西,分丁多人民及無產業者於其地耕種”。 (《明太組實錄》卷二五0,洪武三十年二月丁酉)這是見於正史的惟一一條有關明初政府允其從江西向湖廣移民的文字記載。直到明代中葉,湖南的人口遷入也沒有中斷。據明《嘉靖常德府志·食貨志》卷之六載:“版籍每十年一更,制也。吾郡屢更屢詘者,何哉?土民日敝,而客戶日盛矣。客戶江右(學界把說贛語的江西人稱為江右人)為多,膏腴之田,湖澤之利,皆為彼所據。捆載以歸,去住靡常。......"依據這些文獻不難注意到,在這一百多年不斷的移民運動中,江西人始終是主角。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江西商人與會館

自古以來,江西人與鄰省的湖南人明顯不同,湖南人愛打仗,江西人幾乎沒有軍事傾向,在小商業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和偏愛。明中期以後,江西的工商業移民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掌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大部分小商業,享有“無贛不成市”的盛譽。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闆,他們敦厚質樸,崇實達理,不好勝,不喜張揚,埋頭苦幹,不尚空談。遷移到湖南後,或稼穡耕墾,或買賣經商。就古城常德來說,江西人經商者之多、操業之廣:藥材菸草、大米油鹽、茶葉瓷器、紙張書店、金銀首飾、典當鐘錶、夏布衣莊等,無行不有。曾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的常德吉春堂藥店,創業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1930年,原業主以兩萬兩千銀元轉讓給江西藥商胡祥階,改稱吉春堂藥號,該店在民眾中信譽極高,成為執常德乃至湘西北藥業經營之牛耳者,老闆胡祥階也獲得名冠一方的“硃砂大王”稱號,是常德“德商”的典範,也是常德解放時全省擁有資金最多的藥企之一。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遍佈四方的江西商人(也稱江右商),只要具備了一定的財力,無論是大富還是小康,無論是抱團還是獨行,不約而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萬壽宮,即江西會館,為的是紀念江西的地方保護神--俗稱"福主"的許真君,併成為江右商幫獨有的標誌。許真君,原名許遜,字敬元。東漢末,其父許蕭從中原避亂來南昌。三國吳赤烏二年,許遜生於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他天資聰穎,五歲入學,十歲知經書大意,後立志為學,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煉之術。真君二十九歲出外雲遊,曾拜吳猛為師,得其秘訣。後又與當時的大文人郭璞結交,訪名山福地,覓修真煉丹之所。晉武帝太康之年,真君四十二歲,被迫去他鄉就官,任蜀郡旌陽縣令。他居官清廉,政聲極佳,深受百姓愛戴。晉武帝死後,政局不穩,惠帝昏愚,賈后獨擅朝政,引起八王之亂。任旌陽縣令十年之久的許遜,毅然棄官東歸。東歸後,又與吳猛同往丹陽(安徽當塗縣),向諶母學道。此後雲遊江南許多地方,為民除害、根治水患。據記載,他在136歲時去世,傳說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飛昇"。許遜死後,為了紀念他,當地鄉鄰和族孫在其故居立起了"許仙祠",南北朝時改名"遊帷觀",宋真宗賜名並親筆提"玉隆萬壽宮"。歷經許多朝代,宮中香火不斷,而且江西人在外地建立了許多"萬壽宮",在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萬壽宮,萬壽宮也成為外地江西同鄉的"江西會館" 。走南闖北的江右商人不管到哪兒,都會去萬壽宮落腳,尋求幫助,交流信息,那裡既是旅外鄉人開展親善友好,祭祀活動的場所,又是商人、待仕或者下臺文人們議事與暫住的地方。

江西是中國本土宗教道家的發源地之一,龍虎山、三清山在道教的地位顯赫,道家、道教思想在歷史上對江右商幫的凝聚成形起到了極為突出的作用,江右商幫自然會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敬仰那些為民除害、清正廉潔的英雄。生性聰穎、治病救人、為官清廉的許真君,便受到百姓的愛戴。可以說江右商幫屬於"道商",道以商傳,商以道盛。乾隆十六年,江西商人在常德城區大河街建江西會館,此後,城內徽州會館、山陝會館、江蘇會館、廣東會館、福建會館、湖北會館、河南會館相繼設立,江西會館居八大會館之首,壯觀、雄偉的萬壽宮建築顯示了江右商幫的輝煌。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江西老表

江西老表,即江西人,是江西人對同省老鄉的稱呼,也是外省人對江西人的一種較親切的稱呼。有關"江西老表"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江西人對“老表”的青睞由來已久,最早的說法恐怕要追溯到圖騰時代。據考,“表”在舊時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曰,以表屍之,皆重獲在木下。”杜注:“表,所指木。”而清江吳城遺址發掘清理出商代紅土祭壇“分佈著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個,多成行排列或間有錯疊。”這顯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區東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圖騰表柱信仰。在商中期到戰國末“老表”就有文字記載。於是便有說法說“老表”本是圖騰表柱的土俗語,是圖騰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記憶殘留。學術界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湖南人是江西人的後代,湖南人認為與江西人祖上是表親戚關係,因此就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 還有一種說法是贛地的先人們很相信風水,在遷移的途中為便於掌握方向,老是愛帶著一個表(古時的羅盤),因此外省人稱江西人為"老表"。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江西會館|常德佬與江西老表的血脈淵源

時過境遷,今天的常德這篇熱土上,又有不少江西商人來此創業投資,安居樂業,江西-常德之淵源已融入血脈,生生不息!

(文字來自常德掌故 若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