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國際頂尖研究型科室、爭做「學術型外科醫生(Academic Surgeon)」:記訪德之旅(二)|協和八

國際頂尖Academic Surgeon——

Jorg Kleeff 教授

04

不可思議的致死性肺栓塞

跟了Kleeff教授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相互就更加熟悉了。某週一下午,跟隨他去看完ICU的病人後,他跟我說:「Do you know his story?」。我由於不會德語,所以根本沒法看患者的病歷和其它資料,所以只能說:「Sorry,I don’t know!」。接著他娓娓道來:「這是一箇中年男性,因為胰頭佔位,做了Whipple。手術做得很順利。術後3天,患者下床活動,在跟他交談的過程中,患者突然倒地,猝死了!他立刻檢查,考慮肺動脈栓塞,緊接著就是CPR。由於血管專業組是他們科的一部分,於是馬上到手術室,放置了體外膜肺(ECMO),並用溶栓藥進行溶栓。CPR持續45分鐘。最後患者終於活過來了。但是由於剛剛做完Whipple術後3天,溶栓之後,腹腔內反覆瀰漫出血,先後3次開刀止血,最後患者終於穩定下來,近期就要出院了!」。聽完故事,我完全被震驚了,恐怕教科書也很難寫出這樣的診療過程,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感受国际顶尖研究型科室、争做「学术型外科医生(Academic Surgeon)」:记访德之旅(二)|协和八

kleeff教授與即將出院的肺栓塞患者道別

05

學術探討,科研合作

由於Kleeff教授看過我的簡歷,對我也有了一定的瞭解,特別是對我的研究工作給予了肯定。在來德之前,我也表達了想跟他一起寫篇文章的願望。大概兩週之後,我們終於約定好了討論此事的時間。下午4點,我如約來到了他的辦公室。此時,教授正在看一篇Cell的基礎文章,同時在修改一篇論文。我坐等了大概10分鐘之後,教授結束手裡的工作,我們開始交談。教授說:「2007年,我寫了一篇「胰腺癌術後局部復發再次手術切除療效評估」的文章,發表在Annals of surgery 上,現在10年過去了,你有無興趣進行更新?」。

經過反覆的討論,我們決定了最終的主題「胰腺癌手術後可切除遠處轉移病灶再次手術切除的現狀分析」。在寫作過程中,我也學會了如何使用美國SEER數據庫,並分析了超過10000例的病例。在跟他討論的過程當中,我深深得感受到了他極高的科學素養,淵博的知識面,以及對學術前沿的把握。在他發表的文章當中,臨床方面有LANCET,GASTROENGEROLOGY, ANNALS OF SURGERY 等頂級期刊,而基礎研究方面也有Nature系列等高水平雜誌,真正是國際一流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

Halle市的專科醫師協會在每年的年初會制定面向全市專業醫生的全年的學術活動計劃,每2-3月一次,邀請全國的相關領域專家來講課,分享最新的專科醫學信息。我在哈雷大學醫院訪問期間,也有幸參加了一次這樣的學術會議。會議在晚上六點舉行,共2小時,全場座無虛席,討論也相當激烈,讓我充分感受到了他們對繼續教育的熱情。

感受国际顶尖研究型科室、争做「学术型外科医生(Academic Surgeon)」:记访德之旅(二)|协和八

Halle市專科醫生定期學術會議

受Kleeff教授的邀請,我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胰腺中心以及我的研究分別作了兩場報告。大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表示對我們醫院胰腺中心印象深刻,也對我研究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

自此,從我第一次走進Kleeff教授的辦公室開始,到後來的一起查房、手術、討論文章,我對他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作為一名外科醫生,他勇於擔當、對待患者熱情主動、診療過程科學合理、外科技藝精湛、不斷創新、「颱風」穩健。作為一名學者,他著作等身,在臨床工作之餘,還左手「Nature,Cell,Science」,右手「Lancet,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學習熱情之高,學習興趣之濃,讓我這個後輩,感慨良多!我想我已經看到了,也感受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國際頂尖的「academic surgeon」,他也將是我今後不斷努力學習的榜樣!

德國醫學教育培訓體系

在Halle大學醫學期間,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醫院裡冷冷清清,病房裡沒有家屬,急診也是門可羅雀。讓我更吃驚的是,患者出院的時候,也是自己背個小包就回家了,沒有家屬來接。我不由好奇的問:「為什麼沒有家屬來接呢?」。住院醫生回答:「為什麼需要家屬來接呢?患者達到了出院的標準,自己可以照顧自己了!」。聽完此話,我無言以對。另外就是良好的醫患關係。我遇到的幾例ICU的急診二次手術,都沒有家屬在場,都是電話通知家屬後,就直接手術。而要了解這一切背後的原因,就得從德國的醫學教育體系以及德國的醫療服務及保障體系說起。

醫生是整個醫療體系中最重要的主體。而醫學教育對於醫生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德國沒有統一的高考,只有一個畢業考試。高中期間平時表現,再結合畢業考試的成績,決定了以後的大學之路。由於醫學是熱門專業,所以是定額制,也就是說每年只有的有限的名額,所以在德國能上醫學院的學生,都是一流的高中畢業生。而這裡所謂的一流並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因為是申請制,得到學校的推薦很關鍵,所以平時的表現和綜合素質,也是考察的重要部分。極高的門檻,保證了醫學生的高素質。在德國要成為醫生,需要通過三個考試。第一個考試是在大學二年級之後,有個基礎知識的考試;第二個考試是在實習之前,類似於結業考試;第三個階段是實習結束後,相當於我們的醫師職格考試。此後,德國人性化的一方面表現出來了。在通過第三個考試後,學生可以直接工作,但是沒有Dr.MED的頭銜,一輩子基本上跟教授、主任無緣了。如果要獲得DR.MED的頭銜,還得進行研究工作,寫出畢業論文,但並不需要發表。答辯通過後,方可獲得DR.MED頭銜。只有獲得了DR.MED的頭銜之後,才有了以後進行學術研究,晉升教授、主任的可能。跟他們的學生交流之後,只有少部分學生願意從事研究工作。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拿個這個頭銜呢,也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們的回答很乾脆:「我想當全科醫生,不想從事研究工作,只想看病,享受更多的生活時間。」。所以,真正對研究感興趣的學生被篩選出來了。而不喜歡研究的學生以後也不用做研究工作,只需要做臨床就可以了,但只能做全科醫生。德國的全科醫生收入也是很高了,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

德國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在2004之後進行了改革。2004年以前,外科的住院醫師需要輪轉所有的外科科室,但在2004年之後,他們進行了改革,只需要輪轉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科室,比如普通外科醫生,需要輪轉急診、麻醉科以及ICU等科室,而不需要再輪轉神外、骨科、胸外科等其他科室。住院醫師輪轉結束後,就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如果進入大學的教學醫院,多大具有DR.MED的頭銜,再進行2-3年的專科培訓之後,可以晉升為主治醫師。如果想獲得副教授、教授頭銜,則需要進行大量的學術研究工作。當獲得教授頭銜之後,就具備了去其它醫院當主任的資格。德國明確規定不管是教學醫院還是非教學醫院,科室主任必須要有教授頭銜。

感受国际顶尖研究型科室、争做「学术型外科医生(Academic Surgeon)」:记访德之旅(二)|协和八

實習同學在住院大夫帶領下練習床旁超聲

由此可以看到德國從醫學生、住院醫、專科醫生、副教授、教授和主任這一整套人性化的教育培訓體系。醫學的高門檻在第一步就決定以後的醫生都是當時綜合素質很高的學生。而後學生又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以及對職業發展的期待,可以選擇不同的職業途徑,確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職業道路,而國家並不期待所有的醫生都成為學術型醫生、教授或者主任。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未完待續,更多精彩的訪德故事將在近期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質控:六月雪葉

感受国际顶尖研究型科室、争做「学术型外科医生(Academic Surgeon)」:记访德之旅(二)|协和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